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格动词(反向使役动词)是潜在及物动词,通过非使役化,由原生使役动词转化而来的非宾动词,属于派生的不及物动词.与原生非宾动词不同,非使役化压制了及物动词的外部题元,使其施事角色要么隐形存在,要么显形地成为降级题元,充当介词补语.  相似文献   

2.
近代汉语使役动词及其相关的句法、语义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汉语使役句中使役动词主要有:令、遣、使、教、著、放等,因之构成的并列复合词有:令使、使令、令教、教令、遣放、放教、著令等,它们原本都有特定的意义,因为常作兼语式的第一个动词(“NP1 V1[使/令/遣] NP2 V2”中的V1),使其具体意义逐渐虚化,最后变成纯粹的“致使、使让”的使役义。它们产生和使用的时间先后不一,其中“令、使、遣、教”在秦汉时已用,“教、交、著”等在唐宋时常用,“叫、让”字句在明清时才逐渐使用。“使”、“令”、“遣”等其原始义即为命令、派遣义的动词,“教、交、著、叫、让”等用作“使令、使役”义则引申途径较为曲折,因而在使役句中,所表的使役强度在语义、语用上强弱有别。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使动句是指由使役动词带上宾语作谓语,表致使意义的句子。本文首先对《动词用法词典》中2117条动词义项逐一排查,在描写的基础上归纳出四组与使动句致使意义相匹配的使役动词,提出使役动词的三种形式特征;然后从使动句语义角色和动词的论元成分交叉融合的角度,指出使动句是通过保留、丢弃、增添等表现方式分派句式的表达要素,从而达到句式致使意义的实现;最后结合实例,分析了使动句的语用价值,提出使动句为我们确切表达致使意义提供了句式选择,丰富了汉语致使意义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汉语致使动词所构成的使役结构可以译成日语的「Nを自动词使役态」、「Nを他动词」、「Nを形容词くする」和「Nを形容动词にする」,并从汉语动词的特征出发分析了各种情况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从心理典型视角论英语和汉语心理使役结构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兴圣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3):71-74,89
采取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典型理论(心理原型理论)为论证的理论基础,以英语心理使役动词为研究对向,以汉语心理使役动词为参照,对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特点及其相互转换进行全面地分类论述。在论述中构建典型转换模式,并力图把转换模式运用于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以期这种新的分析模式能对语言理论研究、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研究提供新的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6.
论英语使役结构与“投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英语使役结构的相关研究以及"投射"理论.本文对"以施动者为中心"的英语使役结构与投射结构进行了辨析讨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两者紧密相连而又有相异之处.由情感使役动词(如frighten)、使役关系动词(如guarantee)、认知使役动词(如remind)体现过程的使役结构可包含事实嵌入投射或主从观点投射充当结构成分,但另一方面,这些类型的使役结构又与主从述说投射结构相区别;我们需根据"使因"成分以及结构所在的上下文对使役意义的表达做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使役结构用法进行了调查分析。采用的方法是让28位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在规定的时间翻译26个含有使役意义的句子,然后对学生翻译的句子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使役关系的表达手法单一,较多地依赖分析型使役结构,对使役动词掌握严重不足。在分析型使役结构中,“make+补语”结构被学生过度使用,这一现象的形成与母语给学生带来的习惯迁移和两种语言本身词化程度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使役结构在英汉语句法结构中举足轻重,历来受到语言工作者的重视,不少学者尝试用轻动词理论来解释,但各家看法不一.轻动词v由Larson最先提出,经Chomsky完善发展.乔氏认为轻动词v是没有语义的纯句法功能范畴,所以表示使役含义的“make”等词以及“-ify”等词缀不属于轻动词.通过为三种类型的使役结构——分析型、形态型、词汇型使役结构指派新的树形结构,进一步从并集对称合并与序偶非对称合并角度解释分析型使役结构不移位以及形态型、词汇型使役结构移位现象.  相似文献   

9.
英汉使役动词词汇化程度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英语使役动词的综合型表达及汉语相应的几种分析型表达,可以发现英语使役动词词汇化程度高于汉语使役动词词汇化程度。这种词汇化程度的差异,是由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词汇系统及文化背景等原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兼语动词“让”源自行为动词,跟其他同义兼语动词的来源一致;跟别的兼语动词直接源自行为动词不同的是,“让”在西汉首先成为表示“让与”的兼语动词,中古时发展成为表示“容让”的兼语动词,最后在唐代才成为表示“使役”的兼语动词和表示“纯致使”的兼语动词,这是受动词“教”逆向类推的结果。在成为兼语动词的同时,“让”也开始向被动标记演变。  相似文献   

11.
汉语动结合成词由词核V1及其结果补语V2构成,表述动作的结果。动结合成词的论元结构充分保留了自由语素V1的论元结构信息,但是能否反映V2的论元结构全貌依V2的词化程度而定。表述型、方位型以及大部分成就型结果补语V2都是词化程度较低的自由语素,在合成新词时语义不变,因此它们的论元结构与V1的论元结构一起完好无损地再现在合成动词的论元结构中;小部分成就型结果补语V2为词化程度较高的黏着根语素,在合成动结结构时语义发生较大的变化,原有论元的语义角色会部分流失,这时的动结合成词的论元结构不能真实地再现V2的论元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存现动词的研究一直围绕着动词的非宾格性、论元的构成、there 的虚义、NP 赋格等问题,备受生成语法学家和其他学者的关注。存现动词是否具有非宾格形式产生了内外论元两种不同的假设,这两种假说彼此矛盾但其推论都有一定合理性,因此在学界关于存现动词论元假说一直没有形成定论。重音影响话语语义解释,从本质上讲,重音是话语焦点在语音上的表现形式;在重音分配原则中,内论元和外论元焦点投射理论与重音渗漏原则为焦点范域内词项与短语重读提供重要依据,通过重音渗漏原则,可静态分析话语中存现动词与 NP 的表层和深层结构,理清几种假说的前提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语位移类二价动词都表示某个位移主体的位移.刻画了一个位移方向,因而位移类二价动词构成的事件结构中动词必定会涉及两个参与者。但由于动词在其“常量”上仍然存在细微的差别,因而位移类二价动词所支配的两个参与者在语言层面表现为不同的论元角色。  相似文献   

14.
谓宾心理动词与其后的非谓动词所表动作的语义所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谓宾心理动词和它后面的非谓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与主语所表示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心理动词和心理动词后面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否指向主语所表示的主体,取决于包含心理动词的述宾语结构中多个动词的论元潜在语义格,取决于动词表示的动作的强度.  相似文献   

15.
日汉V-V复合动词的异同--从中心词角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动词对参项的支配角度考察日汉两种语言的V-V复合动词,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并列关系的复合动词属于双中心词类型;非并列关系的复合动词中,日语基本上符合其中心词居后的原则,而汉语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动补式的复合动词基本上符合中心词居前的原则,二是偏正式的复合动词与这个原则相反,属于中心词居后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使用的一些现代汉语教材中,对"到+N+V"(如"到操场跑")和"V+到+N"(如"跑到操场")有多种不同分析.除了用在动词前表示时间或处所的范围的"到……"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外,其他的"到"都应看做动词,因为"到"有明显的动词义,可用"V不V"的格式提问,可去掉后边的名词性词语,可以加"得"或"不"构成可能补语."到"在V前的是连动句中的谓语动词之一,在动词后的是结果补语.  相似文献   

17.
运用词汇语义学(Lexical Semantics)理论考察汉语位移介质动词的论元表达情况,探讨位移介质动词与位移方向动词在论元表达方面的差异,可以揭示汉语部分位移动词在论元表达中表现出的语义因素,并分析出动词家族相似性的基本表现:不同语义类的动词存在着“大异小同”,同一个语义类动词的不同成员存在着“大同小异”.不同动词成员在意义上存在着相互关联,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词汇重叠式现象突出 ,不但重叠性质多样 ,而且重叠形式多姿。汉语动词重叠式作为其中独特的一类 ,在性质、形式、意义、范围、重叠变化的内因和外因上都具鲜明的特点。弄清这些特点 ,对汉语语法研究颇具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一卷中通过目的论论证与功能论证得出幸福是最高的善与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而在第十卷中,幸福却变成了仅仅与智慧同一的思辨活动。这显然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体现出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不一致之处,同时也引发后世思想家对幸福是涵盖论或理智论的论争。但通过细入分析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目的论、功能论证及外在善的佐证,可以将其幸福观解释为一种温和的涵盖论——阶梯幸福观。在阶梯幸福观中,思辨活动是首要的幸福,而合乎德性的活动则是第二位的幸福,同时过实践生活所需要的外在善也包含其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了静态动词与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相容,而与进行体或将来时不相容的特点;提出了表达状态除了用静态动词之外还可用形容词、名词以及一些动词短语、介词短语、静态动词与不定式连用的结构。分别从用法、功能上说明了静态动词表达状态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