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父母恩重经》是唐宋以来在民间流传较广的一部伪经,清代以前中国历代藏经均未收载。经普查,敦煌文献中共存该经写卷114号,除首尾完整者18号外,其余均为残卷或残片,其中不乏本为同一写卷而被撕裂为数号者。通过内容、行款、字迹、书风等不同角度的比较分析,可以将其中的26号缀合为8组。  相似文献   

2.
《大方等大集经》是大乘佛教大集部经典的汇编,由北凉昙无谶、北齐那连提耶舍、隋那连耶舍等数代经师接续翻译而成。在现已刊布的敦煌文献中,该经共有171号,除4号某一卷首尾完整外,其余167号均为残卷或残片,其中不乏原属同一写卷而被撕裂为数号者。依据内容前后相承、残卷断痕或残字相互契合、乌丝栏等行款相同、书写风格或笔迹相近以及背面内容相合等因素,可将其中的38号残卷或残片缀合为13组。敦煌残卷的缀合是进一步整理研究的基础。通过缀合,除使原本身首异处的残卷或残片重聚之外,还纠正了《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或《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条记目录对北敦9793号、北敦11119号、斯627号等残卷著录信息的错误,更为进一步定名、断代及校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俄藏敦煌文献《新集文词九经抄》 写本缀合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集文词九经抄》是敦煌文献中保存的一种蒙学读本,是具有家训及书抄性类书的特殊教材。学术界对保存在英藏、法藏敦煌文献中的《新庥文词九经抄》写本做了研究,但是保存于俄藏敦煌文献中的《新集文词九经抄》却很少有人涉及。俄藏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八个卷号写本,其中六个误定成《百行章》,本文经过对这些写本的抄写字体、内容等研究,认为是一卷《新集文词九比抄》分裂所致,可以拼接缀合为三块,与英法藏本不能互为渊源底本,出自张氏归义军初期的改煌文士之手。  相似文献   

4.
敦煌文献中《瑜伽师地论》及其疏释之作共有200多号,包括敦煌僧徒记录唐代高僧法成讲述《瑜伽师地论》的听课笔记《瑜伽师地论手记》和《瑜伽师地论分门记》,后者多未见历代藏经收载,是解读《瑜伽师地论》内容的第一手资料。但这些写本以残卷或残片为主,不利于进一步的整理研究。通过内容、裂痕、行款、书风等方面的分析,对这些残卷或残片作了初步的"复合"工作,可以把其中的26残卷或残片成功缀合为11组。  相似文献   

5.
《俄藏敦煌文献》第17册有十余件字书碎片,其中所注难字均出于唐武周时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武则天序,这些碎片有可能是从一部完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音》写卷中分裂出來的,应加以缀合.通过对碎片中切音用"切"及避讳缺笔字"明"、简体字"恋"的使用,可知《大方广佛华严经音》碎片当属西夏黑水城文献,而非敦煌藏经洞之物.这一研究为大量敦煌、黑水城残卷或碎片的缀合、断代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大灌顶经》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撰述的经典,亦即所谓疑伪经.日本古写经中的《清净法行经》和《毗罗三昧经》为《大灌顶经》的证伪提供了新的证据.而兴圣寺写经《大灌顶经》卷一前之所以抄《灌顶度星招魂断绝复连经》(《度星经》),是出于与《大灌顶经》佛教仪式互补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疑伪经略论     
疑伪经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疑”是指经书的真伪可疑,“伪”则表示可以断然肯定其为中国人按照佛经体例所造。从东晋的道安法师开始,历代经录作家都列出当时存在的疑伪经,并有精辟的论述,表明了佛教领袖们和佛教学者们的佛教信仰是理智的。这一精神值得后人效法。尽管疑伪经不断受到严厉批评,但制造疑伪经的现象不仅不止,反而增加,引人深思。疑伪经问题是个复杂问题,因为它们的制造者不是等闲之辈,伪作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所以直至今天,疑伪经问题仍然在佛学界争论不休,应当慎重考虑。关于《大乘起信论》等经论的真伪问题,可以依据佛教思想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加以研究、判断。  相似文献   

8.
在卷数浩繁的敦煌佛经写本中,存有大量的藏外佚典及疑伪经。这两部分佛教文献中有不少可推断出其大致的撰、抄时间,是原始可靠的全新语料,对于中古、近代汉语的词汇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对敦煌古佚和疑伪经中的词语加以考察,还可以为一些大型辞书的修订提供诸如纠正误释、增补义项、提前例证、扩充词条等方面的参考。本文择取新近所研读的敦煌古佚和疑伪经中的部分词语试加考释。  相似文献   

9.
残卷的缀合是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缀合时必须注意把握那些对残卷缀合起关键性或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残卷缀合有12个关键因素,包括内容相连、碴口相合、字体相同、书风近似、抄手同一、持诵者同一、藏家同一、行款近同、校注相涉、污损类同、版本相同、形制相同等。在具体的缀合实践中,既要紧紧把握制约残卷缀合的关键点,又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线索,使残卷的缀合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0.
《药师经》宣传东方药师如来信仰,在中土流传很广。由于其第一译来源不明,僧祐认为该经是"依经抄撰"的伪经。但在费长房、慧矩对勘梵本之后,尤其是后三译出现后,佛经目录学家均倾向于认为《药师经》为翻译佛经。现代的佛教研究者因该经中有一些中国文化因素而认为其是中土所撰之伪经,并认为后三译是《药师经》梵本回流中土后翻译而成的。这种说法固然很有新意,但忽视了佛教"抄经"与"伪经"的区别,也对当时的中印文化交流状况认识不足。其实,《药师经》有着一系列的佛经渊源,汉译《药师经》也有着梵本依据,其中的异常处均能得到很好地解释。因此,目前尚不能认定《药师经》为中土所撰之伪经。  相似文献   

11.
《仁王般若经》"疑伪"的说法,其来有自。在梁代此经已经有来历莫辨的困境。但是,应该充分注意的是,此处所言为"疑经"而非"伪经"。从僧祐将之编入"失译录"来看,关于此经当时最为苦恼的是不知译者。隋法经在《众经目录》中将《仁王经》列入"疑惑录",法经看到的《经录》记载《仁王经》二卷为"竺法护译";法经看到的实物《仁王般若经》在经首又有"罗什撰集佛语"的题名。《历代三宝纪》根据新的资料作了记载,肯定了此前《仁王经》有三次翻译。费长房的记载得到后世经录学家的普遍认同,唐代的智昇并且直接否定了法经的说法。智昇所说的《仁王般若经》"翻译有源"就是以费长房的记载为依据的。通过对于隋唐经录关于此经的记载的分析研究,认定《仁王般若经》并非"疑伪经",竺法护、鸠摩罗什、真谛、不空等先后四次翻译《仁王般若经》是真实可靠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2.
北朝的均田制度,除了正史《食货志》中有一些记载外,其他的资料则零碎不全。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难以深入下去。六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将敦煌文书汇集出版,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原始材料。其中的《邓延天富等户残卷》,经由日本山本达郎氏将数十片残卷加以缀合,而考订为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敦煌地区  相似文献   

13.
水野弘元等人用几个翻译用语来证明《金刚三昧经》是伪经是不可靠的,他列举的用语中有些并不始于玄奘,有的甚至在汉代的译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同时,《金刚三昧经》的作者不是元晓,这可以通过《金刚三昧经》经文出现的时间和《金刚三昧经论》传入中国的时间以及元晓《金刚三昧经论》的有关内容来证明。  相似文献   

14.
敦煌本《大乘无量寿经》共1259号,包括七百余号残卷或残片,其中俄罗斯收藏有109号(以下简称"俄藏"),且多为残片。通过对俄藏《大乘无量寿经》残片的内容、断痕、行款、字体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将其中的29个残片缀合成16组。  相似文献   

15.
《百拜祈愿文》在敦煌藏文佛教文献中多有保存,而且这些写本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两类。敦煌写本和收入《甘珠尔》中的《百拜满愿文》相比,敦煌写本P.T98V号与《甘珠尔》本最为接近,敦煌P.T22号写本类未传至后世。从内容和结构看,《百拜祈愿文》应属于祈愿类佛教文献,而传统的藏文佛典目录中将其列为佛经。藏文史书中有关《百拜祈愿文》的传说尚无佐证,应是后世的虚构。  相似文献   

16.
通过版本比对和梳理相关佛教伪经史料,可以确认张祜嘲笑白居易《长恨歌》的用语不是“目连变”,而是“目连经”;而《东京梦华录》所说“尊胜目连经”,实指《尊胜经》和《目连经》,其“目连经救母杂剧”之“目连经”实指《佛说目连救母经》。此外,宋元以来的禅宗语录,也是检讨目连故事传播及目连文化生成史的重要宝库,很值得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7.
敦煌文献中三部比较完整的唐人案判残卷制作的时期、制作者的地位身份都不相同,仔细梳理,可以看到唐代判文的发展和文体功能从多重到单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王重民、闻一多、周祖谟、姜亮夫诸先生对敦煌写本《楚辞音》残卷的作者及其文献价值,多有高论,但对其文字的释读,仍有一些疏失。本文依据残卷影印本,参以有关文献,对诸家释读之误作了商讨。  相似文献   

19.
义净和尚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著述亦甚多,保留下来的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 《西方记》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俄藏敦煌Φ209号前面残缺,后面未抄写完,经我们研究这篇文书就是唐义净和尚所著《西方记》抄本残卷,通过对这篇文书研究,使我们得以看到《西方记》的原貌。  相似文献   

20.
俄藏敦煌Дх.1409号契约残卷的性质为典男契.本文根据《俄藏敦煌文献》写卷图版,综合比照与Дх.1409号契约残卷性质相同的典身契和性质相关的雇工契,对Дх.1409号进行补录和考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