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古人写的别字,词典的注音与释义需要对这二者有所区分。假借造字形成古今字,古字注音当以古代韵书作依据。今字音有变化的应注出区别;通假字今音与本字音不同,宜遵“读以本字”之训注本字音。假借造成古今字以不用“通”字为是。词典在通假义列立上错收与漏收较多,没有严格按通假义的概念去把握,没有注意通假时限,没有注重词义、声韵分析,对训诂术语缺少认识,盲目信从旧注,有的回避书证,避繁就简,大量歧异都缘于对通假义的认知。后起字之间的借用,词典可取用“通”字。  相似文献   

2.
通假字在古代汉语的书面语里,几乎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由于它本身的主要特点是以表音为准,即以甲字之读音标示音同或音近的乙字之义,加之古今字音字形的变易,这就给后人阅读和研究古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甚至往往造成望文生训的谬误。原因是大量的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而通假字则是表音的,以表意理解训释表音现象,失误肯定是难免的。正如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所说的:“注书至难,虽孔安国、马融、郑康成、王弼之解经,杜元凯之解《左传》,颜师古之注《汉书》,亦不能无失。”他并举了一些典型事例为佐证:王荆公在《诗新经》中对“八月剥枣”句和洪庆善在注《楚辞·九歌·东君》篇中对“经瑟”、“箫钟”的先误及其后加以改正,等等。至于今人根据古书之误释以讹传讹而注释者,更是层出不穷。如有人根据司马贞《索隐》对《史记·刺客列传》中“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句中的“腐”字作“腐烂”释,便是典型的一例。实际上,“腐”即“拊”的通假字,意思是拍打,“拊心”就是捶胸。《战国策·燕策》关于此事的记述,就写作“切齿拊心”。  相似文献   

3.
《中华大字典》、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辞典》、台湾省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均在“都”字头下列了“试也”、“大指也”两个义项。列“试也”义的根据是《汉书·霍光传》:“光出,都肄郎、羽林。”颜师古注引孟康曰:“都,试也。”列“大指”义的根据是《文选·扬雄<长杨赋>》:“请略举其凡,而客自览其切焉。”李善注:  相似文献   

4.
通假字是阅读和研究古籍的主要障碍。对通假字概念的看法,古今学者皆存岐义,只好长期仁智并存。笔者着眼于通假字的广义概念(并包括一些古今字,因为有时古今字难于和通假字截然分开),在阅读古籍时做了集释工作,把训诂学家对同一汉字的通假(假借)解释加以汇集。此前曾发表过《通假字集释》择例的文章,今续以本刊“补白”栏择例刊发“莫”,字通假集释.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时序》篇有如下几句: 太祖以圣武膺箓,高[世]祖以睿文纂业,文帝以二离含章,中[高]宗以上哲兴运,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 中华书局出版的周振甫先生的《文心雕龙选译》对《时序》篇中译“文帝以二离含章”为“文帝因英明正位”,注“文帝”为“文惠太子”,注“二离”为“《易·离卦》:  相似文献   

6.
辞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本言考赋作为一种文体,它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呢?《毛诗·烝丞》“明命使赋”,《传》曰:“赋,布也。”又《小旻》“敷于下土”,《传》曰:“敷,布也。”“赋”“敷”同声,故《管子·山权数》“赋藉藏龟”,注亦曰:“赋,敷也。”又“赋”“布”“铺”“敷”,声近义同,古并以重唇音相通假。故《诗》“敷  相似文献   

7.
《左传·隐公元年》有“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一句。对于其中的“寤”字,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解作:“寤,通牾,倒着。寤生,胎儿先出来,等于说难产。” 司马迁的《史记·郑世家》也有“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一节。司马所据即《左传·隐公元年》,左文并无难易说,司马纯系望文生义。 查《说文》,寐觉而有言曰寤。段玉裁注:按周南毛传曰,寤,觉也。《周礼秋官》注:寤,觉也,主夜觉者。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魏晋玄学的论著中,人们对于张湛的思想很少予以重视。仔细翻检张湛的《列子注》,不难发现,其中确有许多重要的思想,而且与当时流行的玄学思想有着“剪不断”的内在联系。我们虽不能说张湛在注《列子》时已经形成了一个首尾相应、一道贯之的哲学体系,但的确可以说,他发挥发展了自“正始之音”以来的玄学理论,使之走向一个新的境地;他试图解决玄学本身的理论难题,但最终却陷入了新的困境而无法自拔,不得不援佛入玄,从而在理论上宣告了魏晋玄学的终结。张湛,字处度,高平(今山东金乡县)人。其生卒年代不详,大约活动于东晋前期。现仅在《晋书·范宁传》、《世说新语·任诞注》中还保留点滴  相似文献   

9.
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硕鼠》) 句中“逝”字,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云:“同‘誓’(用近人张慎仪说,见其所著《诗经异文补释》,张据《公羊传》徐彦疏引此诗作‘誓’)表示坚决之意。”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云:“通‘誓’。”均强作假借字释之,值得商榷。按“逝”与“誓”禅母月韵,古字音同,本可能通假,但无明证。《说文通训定声》云:“逝,往也,假借为‘誓’。”杨树达《小学述林》卷一云:“盖《三家诗》有作‘誓’字者,此诗本表示决绝之辞,《三家》作‘誓’,用本字也;《毛诗》作‘逝’,  相似文献   

10.
寤生 《左传·隐公元年》:“荘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杜注:“寐寤而荘公已生,故惊而恶之。”正义:“武姜寐时生荘公,至寤已觉其生。”而《史记·郑世家》记载此事为:“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黄生《义府》用“右文说”“寤”通“牾”益明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亦主其说。今人多从之。  相似文献   

11.
《诗·出其东门》:“聊乐我员”。《释文》:“员音云,本亦作云。”按:《辞源》、《中华大字典》、一些《诗经》释注本均将员字训为“语助词”,全句的意思是:“使我快乐呵!”那么,员字究竟应不应该训为“语助词”呢  相似文献   

12.
那是在两汉时代出现了令人恐惧的病症,只要有人感染上,就会一个一个地死去,乃至一家一家地死绝。当时,人们观察出这其间的注连关系,就把这种可怕的病症叫做“注”。史游《忽就章》第二十三章:“寒泄气注腹胪胀。”作者自会其书“分别部居不杂厕。”此章专言疾病,则注即疰也。郑玄《周礼·天官·疡医》注写道:“祝读如注病之注。”刘熙《释名·释疾病》第二十六写道:“注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注之为病,在《说文·水部》无注病义,《疒部》无疰病文。《广雅·释诂》一: “疰,病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据《周礼》郑注及刘熙《释名》写道:“‘注’与‘疰’通。”钱大昭《广  相似文献   

13.
《诗经·小雅·正月》,作者感念政荒世乱,以茕独而处世艰危之辞世。诗曰:“忧心愈愈,是以有侮。”“愈愈”,《尔雅·释训》作“瘦瘦”,云“病也”,未若传训“优惧”为优。然传亦未明“愈愈”训“优惧”之所以然。笺训“侮”为“侵侮”,亦失之。今案“愈”当读“”。上古徐读定母鱼部,愈读喻母侯部,定喻准旁纽,鱼侯旁转,二字音近相通。林义光《文源》,谓“俞”字初文,“从舟,余省声。余、俞双声旁转”。《广雅·释训》曰:“,怀忧也。”《楚辞·七谏》“心而烦冤兮”,注曰“,忧愁貌”。《后汉书·冯传》“终而洞疑”,注云…  相似文献   

14.
关于竹书、帛书通假字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辨认通假字,除了其他方面的根据以外,必须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本字和借字的声母、韵部都相同或相近。语音相同,通假自无问题,但什么是语音相近,界限却不大容易划分。章太炎作《成均图》,有人认为十分高明,但也有人批评它“无所不通,无所不转”。(注一)鉴于这种通假范围不大容易确定的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古人使用通假字的实际情况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15.
通假字是指古书中的同音替代字,即用某字去表示另一个同音或音近字的字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其中,寤(疑母,鱼部)通牾(疑母,鱼部)。这类特殊的用字现象在古代文献中,特别是先秦两汉文献中,表现得较为广泛,从而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研究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古代的学者早已从释义的需要出发,分析归纳过这类问题。如《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即说明泮通畔。  相似文献   

16.
对通假字的作用,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认识,这就是:通假字不是语言文字的正轨。这种观点近来表达得清楚不过的要算《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上《“通假”质疑》一文。作文写道: “面对通假这一语言历史事实,我们了解通假及其涉及的有关现象,自然有助于阅读古代作品,而就通假本身而言,它决非古代书面语言中的积极因素。它的产生和存在,破坏了古代书面语言的纯洁性。先秦两汉以后的文章,模仿先秦两汉文章的通假  相似文献   

17.
现行统编初中《语文》第四册课文·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妇出门看”句的“看”字,历来版本不同,异文甚多,但不外两类: 1. 根据四部丛刊影宋本作“出门看”,如《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诗举要》(高步瀛选注本)等等,现行统编初中《语文》即是选用此本,均作起始两联,一韵通叶。其他异文,或作“出看门”,或作“出门迎”  相似文献   

18.
反切,是注音字母产生以前用汉字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方法。它产生于东汉末年,至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历史了。 由于我国古代没有标音符号,所以用汉字给汉字注音就成了常用的方法。在反切法出现以前,人们用的是直音法或读若法。例如:《礼记·乐记》“龙旂九旒”郑注:“旒,音流”;《诗·关睢》“窈窕淑女,  相似文献   

19.
《初见秦》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按:刘师培谓“服”与“保”通,是也。“保”,依附。言荆王君臣逃走,向东依附于陈。《说文·人部》“保”字从孚得声,与“附”声近义通。《管子·小匡》:“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当为“受”)”,《鹖冠子·王鈇》则作“家与家相受,人与人相付”,此保、付(通“附”)二字相通之证。《左传·僖公二年》:“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杜预注:“虢稍遣人分依客舍,以聚众抄晋边邑。”《管子·四称》:“保贵宠矜”(当为“矜宠”)尹知章注:“惧宠而矜夸者,则保依而贵重。”《庄子·列御寇》:“人将保汝矣。”司马彪注:“保,附也。”凡此皆可知“保”为依附义。张文虎谓“服”当依《战国策》作“伏”释为“窜伏”,殊不知“保”、“伏”(通“服”)于此同义,而不当以“窜伏”训之。《十过》:“[重耳]又令人告厘负  相似文献   

20.
《非儒下》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俞樾云当作“教行于下必利上”,是。)。按:虚,读为“倨”,声近义通。《荀子·大略》“仁非其里而虚之”,虚之,即居之。《广雅·释诂二》:“墟,凥(居)也。”《荀子·哀公》:“亡国之虚”,杨倞注:“虚,读为墟。”可证居、虚二字通。本篇“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又云“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居,并读为“倨”,居之通倨,亦犹虚之通墟,则知虚可通“倨”。又,危,读为“佹”或“恑”,诡异之意。《左传·僖公二八年》“且明德也”,杜注:“以起大义危疑之理。”陆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