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从“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出发,要求文学反映“全般”的社会生活。他通过“缩影式”的描写,把广泛的社会人生熔铸在长短篇小说的艺术建构之中,并且以多种艺术手法对社会人生进行理性评价。在实现再现社会人生和评价社会的过程中,茅盾极其注意小说本身的文学因素,着意突出它的审美个性。他的小说,精心结构故事,潜心描写场面,注重塑造人物。此外,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艺术手法的多种追求,又使其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现实主义文学巨匠茅盾,从他一九一六年进商务印书馆,开始“叩文学的门”起,就把文学与社会人生牢牢地挂在一根线上。他也曾提倡过左拉的自然主义,那是为了反对面壁虚构、脱离现实的旧文学;他也曾鼓吹过罗曼·罗兰的新浪漫主义,那是因为他相信它“能够补救以往文学之不足而综合地反映人生”①。“为人生而艺术”,始终是茅盾接受这种种主义的基石,也是他半个多世纪文学生涯的奋斗目标。本文将从他的早期小说创作入手,探讨这位杰出的文学大师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方式。文学为人生,表现人生,批评人生,改造人生,是茅盾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茅盾——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茅盾,作为一个小说家,早已驰名中外,但是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本文想就茅盾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一些粗疏的探讨。我想这对于全面了解茅盾的文学成就,了解我国报告文学创作发展的情况,都是有所裨益的。一首先,茅盾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是决非偶然的。这可以说是由于他那坚实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全面的报告文学理论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茅盾的文艺思想,一开始就建筑在雄厚的现实主义基础之上。他积极提倡新文学。在他的第一篇文学论文里就提出了“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文学主张。这“人生”不是一家一户的人生,而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不是“特殊阶级”的人生,而是“平民”的人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生。进而他又指出“文学是时代反映”,“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他要求文学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国民文学”理论话语衍化经历了发轫期、成熟期、异化期等三个发展阶段。茅盾的“国民文学论”是“国民文学”概念变得明晰而成熟的标志。茅盾“国民文学论”主张国民文学应该是一种关切现实人生、面向国民大众的“人的文学——真的文学”。它既真实反映中国全社会全民族人生境况和国民性,又反映并沟通人类普遍情感和生活;它映射中国国民性的正面和反面;它涵摄民族国家的当下现实,呈现出自主性特质,同时体现出交互性的面相:它吸纳传统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营养,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场域的交互对话中成长壮大。从比较的视野看,茅盾的整个“国民文学论”显现了明确性、开放性、辩证性的思维特质。茅盾在文艺民族化领域中的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史上不可忽视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闻说河南开封有一名菜叫高汤,端来好象一碗清清的泉水,味道却鲜美无比,是用很多只鸡和很多佐料精制出来的。这使人想到茅盾的短篇小说,尤其是《春蚕》、《林家铺子》、《当铺前》、《喜剧》、《小巫》、《儿子开会去了》等名篇,它们质朴自然,天然工巧,内涵丰厚,意蕴深远,可视为短篇小说里的“高汤”,越喝越感精妙。茅盾为何能写出这样浓缩的艺术精品呢?他运用了哪些技巧和方法呢?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茅盾对我国当代十七年短篇小说的评论,是这位伟大作家、批评家文学业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仍能给人们以教益和启迪,我们应该认真加以研究。 茅盾早在二十年代即倡导文学“为人生”,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作家作品。随着历史的发展,他更认同了文学为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他及时把握了新时代对文学的新要求,明确指出:文学“要以艺术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改造千万人民,用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和英雄气概去鼓舞他们的勇气和信心”;“一句话,要通过文学作品给人民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从这一标准出发,茅盾十分注意小说的倾向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五四”时期“为人生”文学的典型代表,茅盾和叶圣陶的评论和创作实践集中了“为人生”文学思潮在这一时期的多元并存、互动对话的复杂路径。茅盾对“为人生”文学理论资源的孜孜以求,叶圣陶对“为人生”文学理想的多元实践,两人身兼评论者和创作者而产生的互动影响、互为“镜像”,都凸显现出他们探索“为人生”文学的理想艺术形式的执着,对如何界定和描摹“现实”、如何呈现“真实”的“现实”和“革命”的“现实”的焦灼,同时更映照出“为人生”文学广泛、开放、富有弹性的边界,这无疑为渐成新的主流叙事的革命文学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反思的参照。  相似文献   

8.
艺术辩证法是文学创作的一条不可忽视的规律。茅盾是深谙艺术辩证法的文学大师,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处处展示出艺术辩证法的风采。本文主要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探讨茅盾短篇小说艺术辩证法的一些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美学代表人物丹纳的艺术社会学对茅盾“为人生而艺术”理论的建构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作为丹纳艺术哲学核心内容的三决定论直接影响了茅盾“时代观”的形成;其次,丹纳美学中最重要的人的概念与茅盾以人为本的原则如出一辙;最后,丹纳的三段式纯客观批评法曾被茅盾用以校正中国传统主观文学批评论。总之,丹纳的理论,为茅盾的人生时代观朝着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茅盾以他反映整整一个时代的文学巨著,饮誉中外,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他的名字早巳传遍五洲四海,他的作品曾被译成了各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①被世人尊为“世界文学大师”,②被学者誉为“茅盾文学”。③茅盾能建立这一宏伟的丰碑,是时代造就的,是他“为人生”的文学观所建树起来的。在西方研究文学者看来,“文学是人生的反映(Reflection)”,④也就是当时人们  相似文献   

11.
1 作为小说家的茅盾,他的艺术世界在总体上是属于都市文学的范畴的。不用说,他的大多数长篇和短篇的空间范围,都是在都市的喧嚣和躁动中生成发展的。但是,他从未忘却乡村。他在“都市里饱尝了‘人间味’”,但血液里,仍“保留着乡村的‘泥土气息”。农村的母题,始终是他艺术追索中颇具特色的部分。这自然与社会关系的牵制攸关,因为都市生活与人生,绝不是孤立的存在。在茅盾所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中,“最为自觉、最为辛勤地耕耘在新文学理论园地”,并取得相当成就的,就是茅盾①。茅盾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者开创的基础上,在一个“一向没有正式的什么文学批评论”②的国度里,建立了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到影响文学的诸种因素(时代、环境等),从文学创作的具体过程(实地观察与客观描写、对“真”的追求等)到文学作品的批评论(实证性批评)等一整套文学生产过程的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茅盾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系统建立文学理论的第一人。而这一理论系统的建立,是与自然主义的影…  相似文献   

13.
“为人生”的文学观,是茅盾早期批判旧文化、旧文学,创造新文化、新文学的主导思想。他的“为人生”文学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到俄国文学,“五四”时期新文学思想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学发展的启示的。他的“为人生”文学观的基本特征是在暴露旧的社会罪恶的同时,主张描写理想,歌颂民族性的“美点”;建立发展个性的人的文学——真的文学;坚持独到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真实的描写和独创的个性的写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茅盾译介外国文学是立足于民族基石,为我所用.以匡正新文学的某些缺欠和偏狭;茅盾是在“为人生而艺术”的功利主义译介思想下,吸取异域的情愫来拓扩新文学家的视野,以足救时弊;茅盾提倡新浪漫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新文学发展树立目标,以追赶“世界文学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法国作家莫泊桑(1850—1893)共写有三百余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中短篇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独特而高深的艺术造诣,使莫泊桑成为短篇艺术的奇才高手,被他同时代的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郎士推重为“短篇小说之王”。无独有偶,东方也有一位小说作家很与莫泊桑相似,他就是印度的普列姆昌德(1880——1936)。普列姆昌德共写了三百余篇短篇小说。并以他的实践把印地语短篇小说的创作推向高峰。他的短篇小说题材涉猎广泛。艺术表现多样,这使他在印度同样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称。莫泊桑和普列姆昌德分属西方近代和东方现代的作家,两人生活的时代,所处的社会条件都极不相同。但他们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却极为相似。他们的文学实践也多有相通之处。特别是,他们同以短篇小说的创作给批判现实主义文库增添了瑰丽的珠宝,这使我们有兴趣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本文试图以两人短篇小说外在的相似性入手,探究其内在的相通与相异。  相似文献   

16.
孔子整理《诗经》,提出“诗,可以兴”,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开始渐渐露出它的本来面目。虽然孔子的思想折射着社会伦理政治的色彩,但他看到了文学在人生中对心灵的激发作用。孔子对文学的观点由“仁”展开,由人生展开,他将其人生哲学渗透进对文学艺术的看法中,在真诚的基础上,他将审美与政教一体化,使艺术与人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联结,其诗兴论体现了一种“仁”性内涵——“为人生而艺术”。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古代诗歌总集《万叶集》中,山上忆良是独具异彩的一位歌人。日本文学史家一般都称他为“社会诗人”或“人生诗人”。他的创作都以社会生活为内容,抒发诗人对时代的慨叹。他的作品充满着饱满的历史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生的深厚的爱。作品内容充实浓缩,形象逼真,感情炽烈。日本文学家高木市之助正确地指出了山上忆良独到的艺术风格。他写道:忆良的作品“交织着人生的苦闷和贫困的苦楚,在黄钟大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五四文学运动造就出一大批新文学的开拓者,叶绍钧便是其中之一。他自始至终以真诚的态度在文学观念、创作方法和艺术形式等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追寻,对我国现代短篇小说、童话、散文和长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对叶绍钧的创作所作的评价:“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  相似文献   

19.
关于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众说不一,现予以比较:其一,叶子铭、孙中田说。叶子铭在《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中说:“茅盾最早的文学论文”是《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孙中田在《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中说:“茅盾在他早期文艺论文中”,即“在他一九二○年写的《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中,……云云。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新的视角考察并探讨了茅盾对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的理论建树与创作实践:他主张从传统文学与外国文学里提出“特质”以建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路向之一,以中外现实主义思想所整合的现代型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创作原则;《子夜》即是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所营造的艺术王国。由此说明,茅盾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宗师与巨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