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胡适与梁漱溟之间的东西文化论战是中国学界1923年人生观论战的先声或预演。1921年10月,梁漱溟将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稿汇编出版,因该书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与新文化路向相悖,且对胡适的学识和著述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故引起胡适等新文化派的深切关注和热忱回应,并引发了一场措辞激烈的东西文化论战。胡适与梁漱溟之间的东西文化论战历时半年,前后共有两次公开的思想交锋,折射出西化自由主义者与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东西文化的不同立场。胡、梁二人的东西文化论战虽没有过多论及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但其论战的大背景则是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到底是西方化还是本土化,抑或是东西文化融合的抉择困局。胡适与梁漱溟对东西文化的认知虽各有侧重,但二人均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中国文化的更新与再生,其态度是积极的、认识是宝贵的,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依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世纪回眸:论五四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文化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作为学术文化的历史合理性已浮出历史表面。在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 ,针对新文化主流派的主张与号召 ,文化保守主义者高扬民族文化的价值理念 ,提出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理论观点 ,其代表为杜亚泉、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 ,玄学派和学衡派 ,展示浓重的文化焦虑与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3.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唯有充分享有学术自主权,富有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大学,才能真正找回大学的“自我”,大学也才能正确地享受其他的权利,主动、自觉地走向社会中心。民国时期,蔡元培所开创的北大精神,与陈寅恪所燃起的清华薪火,最后都汇聚为中国现代学术自由之精神。北大最辉煌时期,自由主义的胡适、激进主义的陈独秀、保守主义的梁漱溟都在北大宣泄自己的观点与思想。蔡元培代表了北大当局的自由办学思想,胡、陈、梁的并在代表了北大学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北京大学能够被人以“标新立异”来述说其引领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荣耀史的基本根据,而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民国时期大学学术精神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文化买办胡适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代理人。实用主义一开始出现,它的政治任务就在于反对马克思主义。实用生义往中国的传播,一开始就带着反苏、反共的反动政治目的。这是几年来广大学者在批判胡适的文章中早已指出过的。胡适这个文化买办的特点之一是通过学术问题来宣传实用主义,他讲的所谓学术问题,当然不是学术问题。由于胡适手法比较陷蔽、狡猾,有进一步揭露和批判的必要。实用主义忠实于美国大资产阶级及其国外的代理人,并不忠实于学术,所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从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开始到最近在台湾发表的反动学术论文,没有一篇文章不是为他的反动买办立场服务的。由于胡适在政治上和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买办、地主阶级共同走着没落的道路,在学术上的见解也必然越来越反动得露骨。  相似文献   

5.
胡适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然而,从“逼上梁山”、“不用典”、“整理国故”到提倡颜李之学,其背后的动力,自觉或不自觉地来自梅光迪的逆向思想激荡,掺杂着保守主义的资源。胡适曾称“逼上梁山”是“偶然”的决定。梅光迪出于文化保守主义的守势立场,对胡适“逼上梁山”的思想激荡是必然的,对胡适而言却是偶然的攻势。易言之,梅光迪的必然信念促动了胡适以实验主义改良中国文化的偶然主张。  相似文献   

6.
《胡适思想批判》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过程中保留最完整的档案史料,保留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反映了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析思想改造的基本情况,体现了当时学术批判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郑大华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是对梁漱溟研究公认的大家。他对梁漱溟思想属性的辨析、学术贡献的评判、文化观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梁漱溟学术思想的理性认知,拓展了对梁漱溟研究的学术视阈。在此意义上讲,对梁漱溟的研究是解读郑大华先生学术思想的一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熊十力和梁漱溟的人性思想有许多同异之处,他们从不同方面汲取了西方文化的营养,批判或者吸纳了印度佛学唯识学义理,从而对中国传统儒家人性善的伦理精神作出重新的诠解。在"西学援引"层面,熊十力和梁漱溟分别从生理学、心理学来探讨人性再而上升到哲学的本体论;在"佛学料简"层面,两家均提倡人性的"觉性",熊十力批判了唯识学"性寂"说,而梁漱溟兼采了唯识学;在"儒学归宗"层面,两家均主张人性"本善"说,不过熊十力推崇孟子,而梁漱溟上溯到孔子。  相似文献   

9.
二十多年来,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成灾,因人废文或因文废人,已经成为一条不成文的法规了。胡适在“红学”史上的遭遇就是这样。自从一九五四年从批判俞平伯同志的《<红楼梦>简论》开始,开展了对胡适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批判以来,胡适的名字就紧紧地和“反面教员”连在一起,著述无人问津了。其实这是不公正的。胡适其人,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学术上,都是应该一分为二的。五四运动时期,作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的进步作用是应该肯定的。后来堕落成为买办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甚至成为战犯,是一个千古罪人。在学术上,尤其是在对《红楼梦》的研究上,胡适是有功有过;而且单就对《红楼梦》的考证而言,  相似文献   

10.
正名是孔子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者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造时也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吕振羽、陈伯达和毛泽东等人就已经确立了研究孔子正名思想的范式,提出孔子思想在政治上是正封建秩序之名的保守主义,在哲学上是以名为第一性的唯心论。这一范式的影响非常大,从建国后一直到90年代都不乏因袭者。然而,80年代以来,一些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孔子正名所特有的儒家文化内涵,从而对传统的理解范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修正,而这种修正又与当代新儒家的看法有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有的吸取其学说中错误的东西,有的发挥其积极的因素,随着历史潮流的变化,孔子及其学说,不断地被利用和改造。在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代表人物中,力图利用和改造孔学的,有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还有梁启超和梁漱溟,梁漱溟  相似文献   

12.
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陈来:《启蒙批判与学术研究的双重变奏——整理国故运动中的胡适》指出在整理国故运动中的胡适的观念里,启蒙与学术交叠变奏,最后启蒙压倒学术  相似文献   

13.
胡适的宗教研究贯穿于其哲学研究中,构成了其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受到其哲学研究态度和方法的影响。在民间信仰研究领域,胡适将宗教等同于迷信,实际上是将宗教从哲学研究领域分离出去。胡适和铃木大拙的争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描述性方法和规范性方法的矛盾,更源于他们对宗教和科学性质的不同认识。胡适对宗教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对民俗的偏见和对科学的崇尚所致。哲学、民俗、科学构成了解读胡适宗教研究方法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及其消极影响——史学领域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胡适思想的批判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建国初开展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史学界的批判主要集中于胡适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两个方面。这场批判运动的开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从新中国史学发展的视角来看,批判运动的消极影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亚洲学术杂志》是1921年秋成立于上海、由一群遗民在讲学研究组织“亚洲学术研究会”基础上创办的一个学术刊物,该会及刊物立足于“亚洲学术与世道人心有极大关系”之主旨,极力宣传亚洲旧有学术,杂志的出版在学人阶层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共鸣,同时也引起了部分人士的争议。从文化思想倾向看,杂志肯认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化精神,批判西方文化、称颂东方文化,反对机会主义新思潮、批判新文化运动,呈现出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6.
胡适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重实际,轻“主义”;重实证,轻盲从;重方法,轻内容;重求是,轻权威;重创新,轻咸说,构成了胡适学术品格的基本特征。这也是他的独立人格在学术领域里的延伸,是作为一个史家批判与创新主体意识的表现。何时,也是史学繁荣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但胡适怀疑成癖、考据成瘾、崇洋成病、方法成狂、问题成论则是他学术品格的缺陷,当然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政治人格、思想性格及时代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缺陷是胡适学术品格中次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刘黎红 《东方论坛》2006,(3):102-107
五四时期整理国故的潮流中有两股势力,一为以胡适、顾颉刚为代表的新文化人士,一为以梁启超、柳诒徵、顾实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人士。双方在整理国故的目的、方法和态度上有明显的不同。在目的上,前者更注重揭示国故真相,进而批判国故;后者更注重“保存国粹”、“扬我国光”、“翊进世运”。在方法和态度上,前者提倡训诂、考据的汉学风格,追求“为学术而作工夫”的研究态度;而后者却更注重阐发义理的宋学风格,倾向于“学问之非为学问,必有益于社会国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二三十年代钱穆与梁启超、胡适对清学史中心人物戴震的研究的比较为基础,考察了在当时存在于他们之间的思想学术交涉。认为,与梁启超、胡适对戴震思想学术的一致肯定和褒扬不同,钱穆针锋相对地对戴震为加贬抑。其“崇宋抑汉”的思路,从学术观的角度看,是对胡适、梁启超倡导基于汉学的学术方法和学术精神而造成琐碎偏枯的学风的批评;从文化观的角度看,是本着一种以文化民族主义为内容的后五四的文化反省意识,对胡适等人所持的“全盘西化”主张的匡正。  相似文献   

19.
陈三立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全盘西化"论的批判、对孔子学说现代价值的肯定、对宗法纲常的固守。他坚持孔子学说的永恒价值和普遍意义,既批判程朱理学对人性的束缚和戕害,也反对"全盘西化"理论。他提出了儒学自我发展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体合论"思想,肯定了儒学与西学的相通性。同时,他还坚信家族制度和旧式伦理的现代价值,认为宗法纲常无阻于求富求强,应当固守勿失。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科学的发展都需要批判精神。这里所谓的“批判精神”,不是指特殊意义上的“革命大批判”,而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变革,以批判的眼光对待前人和今人的既定学术理论,努力寻找其中的理论“空白”,从而促进学术事业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不断跃上一个个新的台阶。这种批判精神,是科学发展必然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术进步的真正驱动力。对于红学来说,运用这种批判精神重新审视一下胡适范式的框架体系,否定那些应该否定的不合理部分,以推进其健康发展和不断繁荣,或许不无现实意义。红学史广,第一个运用托马斯·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