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直观是德国观念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围绕这个概念展开的各种论述关系到现代美学的合理性、意义及限度等基本问题.康德从批判主义立场把直观限于感性的范围,同时将更高级的直观排除在审美活动之外,从而止步于审美内在价值的原则主张.康德之后的观念论者持续拓展这一论题,并逐渐转向审美、艺术与真理的问题,由此形成一种影响深远的审美主义思潮.在此过程中,费希特代表从批判观念论到主观观念论的转变,而荷尔德林、诺瓦利斯、F.施勒格尔和谢林则开辟了绝对观念论或客观唯心主义的方向.谢林的审美直观论把艺术当作真理唯一的、最高的显现方式,把艺术哲学看作整个体系的枢纽,赋予早期德国浪漫派的艺术宗教信念以系统哲学的形式,因此成为后启蒙时代审美主义持续扩张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新康德主义作为一种人文科学哲学,对于闵斯特伯格、勒温的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以及人文科学取向的心理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文科学的研究取向、问题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价值有涉的研究立场、个别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历史文化维度是新康德主义最重要的心理学方法论蕴含。新康德主义为人文科学取向的心理学提供了哲学支持,但由于其过分强调人的价值与意义而忽视了人的物性,尚不足以构筑完善的心理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的自然主义价值观倡导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审美旨趣,认同自然界蕴含内在生态审美价值。生态论自然观奠定了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构成了生态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层面。生态审美关系的存在论根基是人和自然界的生态关联,生态审美关系的生成依存于人对自然界的生态化体认。生态美学的自然主义价值观既是审美的理念,又具有规范功能,要求审美活动遵循生态规律,彰显绿色价值。生态主义价值观体现了文化与自然相统一的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4.
关于价值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美学,是以哲学价值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把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来研究的一门学问。它认为,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离开价值,无法谈审美,也谈不清审美。以往中国的美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薄弱之处在价值美学方面。  相似文献   

5.
实体主义和现象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体主义和现象主义是贯穿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就以求知求真为其主题。这种知识主义必然发展为实体主义。实体主义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主要思维模式 ,以世界的二重化为前提 ,以追求世界万物的根底———本质为宗旨。康德开创了西方哲学的现象主义路线 ,以现象思维取代实体思维 ,是对实体主义的超越。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中 ,现象主义主要是围绕反对主客二分和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开展的  相似文献   

6.
试论孔子审美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审美观点,以仁义为出发点,以功利为目的。他的审美情趣的价值取向:一是要求符合伦理目的,以达到“仁”。二是要求合乎“礼”,礼乐相结合,为一定的政治服务。三是认为审美活动具有认识功能,通过审美达到穷神知化。孔子审美的价值取向,揭示了不少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对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强调为“克己复礼”服务,对审美评价存在着牵强附会,以偏概全的问题,所以对后世美学理论也起了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美尔面对现代文化的危机,试图用审美救赎的方式使人们回归到本真意义的生命中去。这种将个体性的审美上升到普遍性,以试图达到整体性的绝对的路径正是康德和谢林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经典路数。同时,在面对注重个体生命性的现代审美主义时,西美尔仍然坚持对于一致目标的追求,他从康德对于崇高的理论中获得启发,提出了审美距离的概念,使人们避免物化的沉沦,重新回到个人的内心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西美尔保证了整体性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生命活动,它根源于人的生命活动,起源于人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的发展克服了各自的片面性并以审美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把人的发展实现为一种为满足审美需要而存在的自由自觉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一审美学是立足于对人类现实的审美活动进行哲学探讨和价值分析的基础理论学科。它既不同于艺术哲学,也不同于审美心理学,而是审美哲学的深化与展开。如果说审美哲学对美学理论的若干最根本的问题进行整体思考的话,审美学则对审美活动的功能与性质进行进一步的思索;如果说审美哲学重视审美经验的历时性研究的话,审美学则重视审美活动现状的共时性分析。审美学的核心范畴是审美活动。它通过对审美活动过程、特征、状态与结构的细致分析,力图解决审美活动的价值与功能,解决人类不同形式的审美活动如  相似文献   

10.
杜书瀛 《南都学坛》2006,26(4):50-55
以往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文艺美学存在诸多局限,新的现实需要新的理论,因此应建立新的以人类本体论为哲学基础的文艺美学。如果说认识论文艺美学把审美看做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那么,人类本体论文艺美学则认为审美是人的本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人的自由的生命意识的表现形态。文艺创作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生命的生产和创造的特定形式,也就是由作家和艺术家所进行的审美生命的生产和创造活动。文艺欣赏主要是由读者和观众所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但它绝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认识或反映活动,而同时(或者说更重要的)是审美生命的生产、创造活动;文艺欣赏过程其实是审美生命的双重生产、创造过程———既是作者所创造的审美生命得以再生产、再创造,也是欣赏者以作品本文为触媒、为引火进行新的、即时的审美生命的生产、创造。  相似文献   

11.
价值论美学,是以价值哲学论为基础、把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来研究的一门学问。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建立价值哲学理论的必要性,以及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价值活动,来说明价值哲学论是价值论美学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反映论”就是以摹仿论为核心的再现论。“反映论”的核心是“真实”,这种真实是对艺术中认识作用的强调。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认知活动。艺术虽然不是以认识为最终目的,但却无法脱离认识,审美亦不能离开认识。  相似文献   

13.
建筑审美活动是自由、自主、能动的情感价值活动。情感选择、情感加工、情感建构是审美主体展开建筑审美活动并获得具体的个性化审美对象的三个主要阶段,反映了情感在建筑审美活动中的重大作用,体现了建筑审美活动的历时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解释学是理解和解释“意义”的理论或哲学。意义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必然产物 ,对各种各样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人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活动的最主要方面 ,因而也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在建筑领域 ,随着对意义的普遍关注 ,“理解”和“解释”正日益受到重视并参与作品审美意义的生成 ,这不仅导致了当代建筑审美意义的多元取向 ,而且更主要的是导致了建筑审美活动中生命意识的自觉和凸现。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维持人类生命活动而展开的,审美活动当然也不例外,但审美活动是否有直接维持或开发生命的价值,美学家们的见解并不一致。许多人习惯把审美活动看作是道德、法律、政治、宗教、科学等人类诸方面文化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它通过对上层建筑和其它意识形态施加影响而参与生命活动;反对者则认为,审美直接参与人的生命活动,满足生理感官的需要。这两种看法各有缺憾,前者使审美缺少独立的价值,后者则可引申为审美是生理感官欲求的缓解,其价值同样是有局限性的。我们认为,审美在参与其它文化活动时,其出发点是人的生存需要,使这些活动更贴近于人的生存努力;另一方面,审美把作为人类文化精粹的理性品质贯彻到感官的直观特质中,  相似文献   

16.
社群主义源于亚里士多德对"城邦"的界定,现已成为西方政治哲学中一种较系统的学说。社群主义建构了以社会本原取代个体本原的哲学形而上学;以社群中心取代个体中心的政治哲学;以公共的善取代个体权利优先性的美德哲学。这种理论的自觉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性所引发的西方社会危机。然而,对社群与传统的抽象化理解,使它在解决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危机上陷入了理论和现实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权力意志主义、超人的理想模式、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三方面阐述了尼采思想的主要观点。文章认为:尼采的哲学和叔本华的哲学相似之处是从批判康德哲学开始的,但尼采改变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说”,提出了“权利意志说”,并强调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贯穿于他的全部成熟著作中的一个主题。文章对尼采哲学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和糟粕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8.
拘泥于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教条化理解,许多哲学史家常常倾向于切断德国浪漫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联系,将其视为与德国古典哲学相对立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甚至不承认德国浪漫主义的哲学价值。然而,像诺瓦利斯这样的早期浪漫主义者和其他大多数德国古典哲学家一样共享了康德批判哲学的问题意识。康德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是启蒙理性的捍卫者,又是启蒙理性深刻的批判者,他试图通过对理性自身的批判限制知识的范围,防止无节制的理性反思对一切无条件者和不朽价值的虚无化;同时又从理性的实践应用出发,证明了一个具有内在价值和目的的道德世界的现实性。康德对自然的理性化和祛魅过程的限制及其对自然的合道德性的证成,构成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先声。而早期浪漫主义者正是受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启发,进一步证明了存在之于意识的优先性,并用诗意原则取代了康德的实践原则,揭示了无条件者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卡西尔早期的认识论思想囿于康德哲学和新康德主义的理论框架内,将“科学事实”作为认识批判的出发点和最终所与。通过对康德“理性批判”建构术的改造和扬弃,卡西尔的认识论思想历经从“发生学”认识论和“符号”认识论的演变。他将神话、语言、科学视为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不同符号形式,提出一切概念认识都必须基于最原始层次的神话世界,突出表现于自然语言,终点是理论科学。由此,卡西尔不仅将认识论的论域拓展到人文科学诸领域,更重要的是推进了认识反思的层次,并为其寻找到新的基础和起点。这是对自己早期认识论思想进行的修正,也是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与传统的康德和新康德主义最本质的差别。卡西尔认识论的转向是继康德之后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卡西尔以“符号”整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从人类文化整体观来把握理性,探索人的本性。卡西尔哲学思想所具有的高度包容力和开放性,为现代西方哲学走出理论困境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当代新儒学代表的牟宗三心性学,其建构既直接孕生于康德的道德哲学,又与其有着深层差异,主要表现在焦虑原点、沟通中介及理论归宿等方面。这种差异展示出两者间迥异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对审美主义这一生命哲学的反思提供了不同角度的价值积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