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东北作家创作中的情义民风、乡土语言与文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域文化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着眼,以文化学理论为基本框架,详述了东北地域文化中情义民风的历史由来,其对东北作家文化心理的渗透及其在创作中的外化显现;东北地域语言形成的历史文化机制及其对东北作家语言思维能力和作品语言风格的制约与影响;东北地域文化中的语言、民俗、自然和人文景观对东北作家创作的文本特征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助成着也局限着东北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鉴于前人的研究,本论文试图从萧红小说的题材、人物、环境等方面分析萧红小说中的地域文化色彩,从而探索萧红对东北地域文化的思索。  相似文献   

3.
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市民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所处时代及经历与老舍不同.却基于审美观念的相同追求,也执着于"市民小说"的创作,且艺术风格极相似.本文从基本主题、民族文化传统内蕴、地域文化特色、语言表达等方面,比较这两代作家风格的相似处,并由此论述池莉艺术个性特色: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地方色彩及"毛茸茸"的真实性.池莉可谓承继老舍的新一代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4.
"文化身份"是华裔美国文学永恒的主题.从雷庭招和赵健秀到汤亭亭和谭恩美,再到任碧莲和伍慧明,华裔美国文学作家都对文化身份问题给以了不同的解答,华裔美国文学诉求经历了从文化碰撞、认同到杂糅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地域文化与作家文学创作审美风格个性之间存在着密切内在联系.从陕北、关中和商洛地域生态环境、生活方式、民歌、戏剧等文化艺术等方面,对陕西三位代表性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文学艺术审美风格个性及其形成,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得出陕西三个亚子文化圈哺育出三位审美风格各异的作家及其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生命形态,也孕育了不同的乡土意识和状貌各异的地域文学。通过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源流的梳理可以确立作家创作的特定文化渊源,通过不同的乡土理念的分析可以确认不同作家的创作选择和创作风格,通过作家笔下不同类型的乡村人物和社会群体的研究可以透视不同的生命形态和生命基调。在"地域文化—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理论框架中,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四个作家群体——浙东作家群、湘楚作家群、巴蜀作家群、关东作家群及其创作文本,均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乡土小说的生命主题进行了历史性观照,发掘出了乡土文学的地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辽宁作家杨春风的长篇小说《辽河渡1931-1945》描写了抗战时期东北小镇底层百姓的苦难与挣扎的生活.作家以饱满的情愫书写了当异族侵略国土的时候,曾经静默的生民在日常生活形态被无端打破后的觉醒,进而表现出潜在意识里"民族意识"的提升和抗争意识的行动自觉.小说行文细腻隽永、结构铺陈严谨、人物清晰丰富,具有史传性的底层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8.
"东北作家群"是中国左翼文学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在东北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多民族文化相互交织的文化景观下,东北广袤的黑土地孕育了特殊的民族心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东北作家群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浓郁的地域色彩;另一方面,面对"九一八"事变之后家破人亡的惨状,东北作家群体裹挟着家仇国恨的激愤,他们富有情绪化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鲜明的国家意识,稍显稚嫩但却深切而真实,形成一种"国家话语"的另类书写模式。正是这种"另类"模式吹响了国家话语书写的时代号角,不仅对同时期左翼文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自身也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天人合一”为中心的中国超稳定文化形态,决定了古典文学和谐、柔性的风格基调.五四时代个性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自觉唤起了作家风格意识的自觉,引发了文学风格划时代的变革,传统文学的和谐宁静被打破,代之以崇高与悲剧.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文化视角,就是自觉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以农民代言人的姿态来看待与描写乡村.近年的部分现实主义乡村小说从多个方面体现了赵树理乡村小说这一文化视角,这些方面包括:作家作为"农民代言人"的身份立场、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创作传统以及鲜活的农民语言和喜剧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