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1 毫秒
1.
在现代中国文学中,鲁迅是最早开辟童年母题文学园地的作家,他对上海(包括其他都市)生活与文化的直接介入不仅对现代文学、对现代上海都市文化的发展直接产生了影响,而且切实地促进了中国现代都市母题文学的应运而生与积极发展。鲁迅的文学创作不仅提供了许多人物形象给新文学作家们以启示,而且提供了许多精致、隽永的原型意象给新文学家们作为模仿的范本。从母题角度切入到鲁迅研究,不仅让我们深入地认识到鲁迅文学世界的创造性的资源由来,更可以让我们看到在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中,鲁迅的文学创作是如何成为经典。  相似文献   

2.
鲁迅不仅是乡土文学的开山祖,同时也是现代童年母题文学的创始者,其创作在反思品格、文化意蕴和叙事模式等方面给予现代童年母题文学创作以深远而显著的影响。鲁迅的童年叙事焦点大多集聚在对封建传统教育方式的批判与挖苦,对儿童所接受的与儿童身心发展极不相宜的陈旧观念的讽刺与揭露。从鲁迅的童年母题创作中我们可以体悟到,童年母题叙事不仅仅是一种叙事方法,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的主题类型,更重要的是童年母题的叙事还是作家的生存方式的体现。作为现代童年母题文学的倡风气者,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又增添了一层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上海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点,上海文学也是中外文学交汇的产物.外国人参与的"文学上海"不仅塑造了上海文学,也深刻地参与到了上海城市品格的塑造之中.对于韩国汉学家而言,上海不仅是他们熟悉的中国都市,也是现代中国乃至东亚城市的缩影.研究上海文学,不仅寄托了他们通过文学观看上海及现代中国的心愿,也是另一种反观与思考自我的方式.韩国汉学研究富有个性与创见,能够为中国文学研究的本土化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的"京派"和"海派",代表着本土文化与现代外来文化的碰撞,体现出现代与传统二元对抗并存的现代性特征."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已具备了都市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为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作了准备和铺垫."京派"和"海派"的出现,以及其不同的文化和文学特色,标志着都市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近代的革命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他不仅以其坚韧的战斗精神和丰富的文学创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祖国的文学艺术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以其渊博的学识和辛勤的实践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基础。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祖,同时也是现代文学语言的奠基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鲁迅是最坚定、最勇敢的战士,他一方面坚决地、彻底地同一切封建文化作斗争;一方面以其卓越的语言天才,最先运用现代汉语文学语言作为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都市发展中的中与西、内地与沿海的双重异质,带来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化品格的复杂性,深刻地到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文化品格,本文从文化视角考察了中国都市小说,重点探讨了海派文化与上海都市小说 ,京派文化与北平都市小说。  相似文献   

7.
都市文化理性与刘呐鸥的都会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刘呐鸥的都会小说置于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这一现代都会背景,置于都市文化与创作审美、作家创作与都市言说方式的研究层面,我们将会“发现”:性爱剥离,迷恋与逃逸,叙论合一,是刘呐鸥都会小说的主要特性。刘呐鸥都会小说所显现的都市文化理性,是刘呐鸥小说的新姿态,也是现代中国都市文学应该具有的表现方式与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8.
作为30年代城市文学的代表,新感觉派小说中出现了一个游荡者群体,他们游荡于碎片化的空间与加速行进的时间中,体验着城市之流中的沉醉、自由与悲观怀疑,但仍然义无返顾地投入并追逐着都市消费文化。作为30年代上海现代性的直接观察者与体验者,这些游荡者们并没有对城市文化本身作过多的反思,半殖民地的社会与文化处境先在地设定了西方文化的优先地位,都市及其“颓废”,在游荡者们看来,都是“时代列车”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海派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派文学从严格意义看是现代上海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体而生动地演绎着上海在空间结构上传统的“城”与现代的“市”的边缘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边缘性、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商品文化”的边缘性。海派文学的基本性状诸如反叛性、竞争性、松散性、实利性、装饰性等较之上海文学的其它成分,更可以从上海文化精神中寻得大部的一致性。它是一种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都市文学,因而更鲜明地呈现出力图摆脱传统文化束缚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革命作家中,能够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熔铸众长的当首推鲁迅。鲁迅战斗的文学创作,固然首先是时代和作家自己革命精神的产物,但同时也与中外文学传统的影响有关,尤其对于中国古典文学,鲁迅有极为深厚的造诣和广博的摄取。他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对于魏晋文学的研究,便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的例子。鲁迅精辟的论述,不仅至今仍是我们学习魏晋文学的圭臬,而且对当前整个文学研究工作也有指导意义。本文试图对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关于建安文学的论述及其科学的研究方法作出评介,并在此基础上,对建安文学给予鲁迅创作的影响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上海———殖民化大都市的迅速崛起及中外文学交流的加深与扩大,为穆时英转向新感觉创作提供了大的背景与可能。新感觉派这一小环境对穆时英文风的转变也有直接的影响。穆时英自身的二重文化品格: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冲突,最终使他走上现代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世界文学潮流的奇异、多元之审美选择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曾断言:“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从中国古代文学方面,几乎一点遗产也没摄取。”话说得未免有些绝对,但却道出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国新文学是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中产生出来的迥异于中国旧文学的新质文学。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新文学大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从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而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的,并由此置身于世界文学的大潮中,为世界文学和本民族文学的发  相似文献   

13.
都市民俗是在都市环境中蕴育形成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及语言民俗等。在20世纪华洋杂处的上海,都市民俗形成了其特有的兼容并蓄的特点。对上海都市民俗的文学书写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异质民俗”书写、40年代新市民作家的“日常民俗”书写,以及80、90年代当代作家的“民俗寻根”书写等阶段,从而建构起了一条跨越时空的都市民俗文学书写的独特的风景线。都市民俗的文学创作承传也积淀着作家个人的文化情结与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具有文学史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游子还乡"是中国现代漂泊母题叙事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是,"还乡"的内涵已完全改变,主人公有关家乡的幻梦已经破灭,还乡之旅充斥着哀怜、讽刺、厌恶、仇恨等负面情绪。游子们的"还乡"是源于"寻根"的需要,但"还乡"又坚定了游子离家漂泊的路。"游子还乡"主题也因此丰富了中国现代漂泊母题叙事文学的创作内容和形式,为中国现代文学展示了另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15.
作为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引入了文化的概念,成功地将文学由政治反思转入文化反思,并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文化趣味成为文学的最重要品质,但对于根的理解的歧义也让寻根文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16.
严复是被公认为对鲁迅早期思想发展最有影响的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本文着重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严复对鲁迅早期思想发展的具体影响特征,以及在这种影响当中,鲁迅与严复所存在的内在差异,同时也包括后来超越严复思想影响的内在根源。通过比较,本文认为,严复对鲁迅早期思想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只表现在对近代中国社会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上的相同,而且还在于给鲁迅带来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使鲁迅在与传统文化的反叛中,逐步完成了文化观念的性质转变,使他能够以现代的观念和现代的价值标准来致力于20世纪中国新文化、新文明的思想文化启蒙工作。这种思想影响的特征,是鲁迅与严复分野,并不断地超越严复,而达到时代思想高度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的日记文学是徐志摩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志摩在日记中不但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史料,而且展示了他独特的文学风彩。他的日记情景交融,是中国现代作家日记文学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以他出色的文学才华和对上海生活的熟悉,创作了具有浓郁"新感觉味"的现代都市小说。他在小说中毫不掩饰地传达出对都市物质文化、都市女子的迷恋,并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总是让小说中的女性披着一层黑色"面纱"。他透过人们的"黑色眼眸",在"黑白世界"的对照中去审视和书写都市男女的生活,表现都...  相似文献   

19.
如果从中国现代都市文学发展史的维度观照,沈从文的都市小说不仅是独特的,而且也是深刻的。作家的都市文本以独特的透视视角,鲜明而激切的批判姿态,书写都市生命力的萎缩退化,人性的异化扭曲,探究重建民族文化途径,揭示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彰显出深刻的意义与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冬梅 《南都学坛》2010,30(2):70-76
作为新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潮流,寻根文学是当代作家寻求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融合、并以此来重塑民族形象和文学的努力的产物,而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思想界的"文化热"与李泽厚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说",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为代表的外来文学思潮,以鲁迅、沈从文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学传统等,则是它得以产生的理论与文学资源。由于作家们对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态度,使许多研究者认为寻根文学的创作与其理论存在着矛盾,因为无论作家们的初衷如何,他们在作品中所描述出来的文化似乎都只是一些"失落"的或"原始生命之根早已衰朽了"的文化。关于寻根文学的种种批评,说明了寻根文学负载了远非一个文学思潮所能负载、所能解答的重大的社会文化问题,而它对其后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它所探讨、所反映的诸种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后殖民等新的理论视角下的再阐释,表明寻根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限于文学层面,也不仅限于它引起热潮的那几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