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大众传媒是对外政治传播的重要载体,大众传媒的实力决定着一国对外政治传播的影响力。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媒对外政治传播重视对外政治信息传播中文化因素的运用及与对外文化传播的配合推进以达致理想的影响力。在追求政治传播影响力的过程中,传媒如何在尊重传统文化和呈现现代中国当中寻求到平衡的支点,是后续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面对西方价值观念日益渗透和坚定高校师生价值观自信的需要,高校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伴随世界局势不断变化和中国对外影响力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面临良好环境。高校在专业资源、国际交流、来华外籍师生等方面具有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优势,可通过打造多元参与的传播主体、完善多维度的传播内容、拓展多渠道的传播等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3.
对外文化传播中MTI教师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外文化传播与翻译的关系入手,提出译者在对外文化传播翻译活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MTI教育的蓬勃发展对翻译教师提出新的职业素养要求,MTI教师的复合身份由三个层面组成:译者、翻译教师、MTI专业教师。这三种身份决定了MTI教师在对外文化传播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对外文化传播的践行者、研究者和对外文化传播人才的培育者。  相似文献   

4.
我国边疆问题对外传播的传统模式是建立在国家一体化基础上的"由中向外"的单向型宣传模式,这个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边疆问题对外传播的现实需要。在对经典传播观念理论与传播模式梳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国家主导与地方主体"相结合的"地中华外"的边疆问题对外传播路径,并且提炼了一个边疆问题对外传播的传播扩散模型。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企业正吸引世界目光,处于全球推广的黄金时期。企业英文网页无疑成为对外信息与形象传播的先锋平台。企业网页信息翻译的特殊性在于其不仅是翻译活动,同时还是企业国际营销战略的核心构成,因此除了翻译理论框架之外,营销学也是译者任务操作的重要视角,只有如此,企业英文网页才具有真正的传播力,成为企业对外信息发布、形象塑造、品牌推广的营销窗口。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对外传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经历了曲折。本文探讨了对外传播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对外宣传"与"对外传播"概念之辨、统筹"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国内重大负面事件与对外首发报道、中外意识形态差异与对外传播策略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7.
对外传播力是内蒙古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传播力的建设是软实力增强的重要考量因素。对外传播对内蒙古良好形象的塑造、向全世界传达内蒙古的信息、展现内蒙古的魅力,显得尤为必要。所以,基于内蒙古对外传播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传播对象的正确把握、有效利用地区优势、调整传播手段等对外传播力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技术促使国家形象传播变得更加多元化,然而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存在不少问题:对内传播多且对外传播少、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曲解与误传、不善于利用新媒体对外传播国家形象。分析认为其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媒体占据着世界传播市场的主导地位、通过新媒体对外传播国家领导人形象的意识不够、国内与国外新媒体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限制。分析表明:充分利用新媒体病毒式传播方式,加强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重视传播的国际化视角,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大胆邀请外国媒体,多渠道宣传中国形象;多借助新媒体渠道进行对外传播国家领导人形象;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巧用新媒体,掌握对外传播的舆论主导权。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6,(6):123-124
<正>一、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问题(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应注重民族性的审视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价值观的传播,一种是为获取文化产业化商业利益的传播。在文化超越地域和民族区域的限制走出国门的时候,对文化冲突和融合过程中民族性的审视就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内容上,显然离不开民族精神的传播,在形式上,又必须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传播,让传统文化成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影视文化“走出去”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本质上,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是跨文化传播,遵守传播学的相应规律和原则才能提升传播的效果,因此传播学可作为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路径研究的理论指导。文章在遵循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度整合传播学5W理论和翻译学等理论,从建立传播路径的前提条件、有效方式,拓展传播路径和提升传播效果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与探寻建立中国影视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切实提升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亲和力研究,通过对外传播亲和力的人民性、互补性、主动性、民族性内涵阐释,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价值,并立足于从彰显胸怀天下的传播形象、阐明互惠互利的传播理念、激发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发扬强而不霸的传播价值四个方面,探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亲和力,进而提升中华现代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中西合璧的知识结构、译书西馆的工作经历、捷足先登的西游阅历,使王韬形成了"地球合一"的世界观念,衍生出了内外互通的对外传播思想,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外传播策略。他主张通过创办西文报刊、遣使西国等对外传播活动使中国在中外交涉中占据主动地位,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的真实情况,树立中国形象。王韬对外传播思想无疑超前于他所在的时代,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外传播是塑造良好的城市国际形象、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推手。尽管青岛在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其对外宣传的力度与同级城市、一些标杆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从所处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全媒体时代青岛的城市形象对外传播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提高青岛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效果,需要找准路径架构的着力点:从主体向度来看,要树立可持续传播理念,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引导作用;从受众向度来看,要细分受众,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策略,形成差异化和个性化传播;从媒介向度来看,要构建立体传播体系,提高对外传播效果;从环体向度来看,要建立高效的城市形象危机应对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有效的对外传播需要一种间性思维,表现为主动沟通的姿态,全面开放的意识和尊重他者主体性的胸怀。"和而不同"的对外传播理念正是间性思维的体现。在传播策略上,间性思维要求我们坚持信息公开和报道客观真实的原则,并重视公众在对外传播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中国对外分层传播目标国选择的理论与方法,认为只有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且能取得理想传播效果的国家,才能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目标国;目标国分层传播是中国对外分层传播的基础;对外传播目标国分层依据主要为国家利益、国家距离、国际影响力等三维度指标,而三维度指标的内在关系表现为“倒品字”模型、空间直角坐标模型以及引力数学模型;中国对外分层传播目标国选择的三种方法分别为空间直角坐标法、适宜传播指数法以及聚类分析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网络在对外新闻报道与对外传播中的巨大优势,各主流媒体纷纷创办了自己的对外传播版本--网络英语媒体.网络英语媒体是我国对外传播的主渠道和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开展国际新闻报道竞争和争取舆论的阵地之一.本论文针对我国网络英语媒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我国对外传播从业者及网络英语媒体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国际多元网络媒介环境中国内媒介对外传播问题,实现国内媒介在国际网络环境中的话语权,结合传播学原理,在分析国内媒介对外传播偏向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当下多元网络媒介环境中国内媒介对外传播偏向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引导路径:创新传播内容、完善网络领导体制、搭建社会化平台、巧用精英人物和监控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8.
从广义上将对外传播的翻译问题划为两类:误译和过于直译,诠释对外传播翻译中"信、达、雅"三字标准的含义。并辅以实例指出,如果译员能将"信、达、雅"正确贯彻到对外传播的翻译实践中去,就能得到既有效度又有信度的对外传播译稿。  相似文献   

19.
对外报道对于正确传达中国声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外报道的英译不同于单纯的汉译英,其翻译更注重传播效果。对外报道英译的有效策略是在政治内涵、文化内涵、语言表达等方面追求译语与源语的最佳关联,从而保证对外报道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国家形象的传播渠道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在复杂多元的国际传播环境下,利用大众传媒及国家政治和民间的各种外交行为来掌握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主动权,对构建我国的国家形象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对外交往格局,成为传播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之一,为国家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充实了新的内容。文章首先论述了议会外交对构建国家形象的意义,接着对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中的媒体策略及其对外交往的状况进行了分析,随后分析了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与传播对构建我国的国家形象起到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提出需要不断加强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与对外传播,为我国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及构建"民主、开放、文明、负责任"的良好的国家形象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