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系统分析沿海地区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和海洋经济间的关系,构建了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和海洋经济三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较有代表性的苏、沪、浙、鲁、粤沿海5省市为研究对象,分别测算了三个子系统的综合指数,进而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三者间的协调关系.研究发现,沿海5省市金融发展指数、科技创新指数、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地区间差异较小.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测算结果显示,沿海5省市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系统的协调水平逐年提升,均已达到良好协调水平,反映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有效促进了省域海洋经济发展,但尚未达到优质协调,三者协调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0—2019年福建省9地市的面板数据,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各城市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增长状况进行全面动态评价.结果显示,科技创新指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指数都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区域发展不均衡.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耦合协调度也保持稳步波动上升趋势.唯有厦门属于优质耦合等级类型,福州等8个城市的耦合协调等级偏低.科技投入产出低、科技产出对经济高质量增长贡献有限、科技创新的要素配置跟不上经济高质量增长水平和科研市场与应用市场割裂是福州等8个城市的共同突出短板.基于此,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来源,以生态脆弱性和GIS为检索词,对1980~2010年的文章进行了检索与分类统计,从数量、区域、内容、方法上对我国生态脆弱性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期刊总论文259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占44%;从1993年开始,相关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总体上呈逐渐上升趋势;2000年之后,我国生态脆弱性研究成为研究热点;从区域上分析,早期西南石灰岩山地生态脆弱区和华北平原生态脆弱区,北方半干旱-干旱生态脆弱区和西北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研究较多;后期南方丘陵生态脆弱区研究发展较快;从内容上分析,实证研究多于理论研究;从方法上分析,早期多以县域为数据单元,2000年之后开始出现栅格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2005年起数量逐年增多。目前,从景观的角度探讨生态脆弱性的研究比较少,还没实现脆弱性的三维可视化表达。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对农业旱灾脆弱性理论分析,从自然、经济、社会、科技四个维度设计农业旱灾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运用BP神经网络法对重庆市2001-2015年农业旱灾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考察农业旱灾脆弱性程度的动态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结论表明:重庆农业旱灾脆弱性程度总体上呈减弱趋势,但是面临极端气象条件时依然表现为重度脆弱。在旱灾脆弱性的驱动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能力是驱动旱灾脆弱性下降的主要因素;农业的自然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水平较高,严重影响了脆弱性总水平的下降。因此,农业旱灾风险脆弱性管理需要继续强化经济脆弱性和科技脆弱性管理的同时,重点是做好农业旱灾风险的社会脆弱性管理。  相似文献   

5.
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南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研究,选取14个指标对2003-2013年南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近年来南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整体状况较为脆弱,呈现中度脆弱或强度脆弱。影响南海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为工业废水排放量、治理废水项目数量、海洋科技从业人员数量和海洋科研机构数量。据此提出了加强海洋环保宣传、控制污水排放入海、建立污染预警机制、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我国25省2003-2014年相关数据,利用“公共科技金融资源、经费、产出”三项指标,通过公共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的构建对我国各地区公共科技金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公共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呈现较明显的地区差距.为进一步研究地区公共科技金融指数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了各指标对公共科技金融总指数的贡献度,从而为我国公共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金融科技改变金融生活,当前只包含传统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的指标体系已经不能真正反映区域的金融包容发展状况。文章将风险容忍度和数字金融指标纳入金融包容的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和欧式距离法构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国31个省份在2011-2015年的金融包容指数,并运用泰尔系数剖析了各省市、各区域金融包容的空间差异、变化趋势及存在短板。研究表明:全国金融包容水平除北京、上海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但存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金融包容的内部差异最大,而区际的发展差异在逐渐缩小。通过金融包容指数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对比分析,以及各省在传统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上的不同表现,提出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以金融科技驱动金融包容性发展;提高公众金融素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推动区域内协调发展及区域间相互合作等。  相似文献   

8.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更好地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分析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关系,构建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并以辽宁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指出辽宁省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随时间的增长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且科技创新的发展速度稍快于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发展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贫困脆弱性动态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3~2009年CHNS的6轮农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计算中国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并采用统计分析和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的整体变动趋势及其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家庭整体脆弱程度呈不断下降趋势;贫困脆弱状态是一种暂时性贫困脆弱状态,并且脱离贫困脆弱与进入贫困脆弱现象并存;脱离贫困脆弱和进入贫困脆弱均呈现状态依赖性,在脆弱线附近群体更容易进入和脱离贫困脆弱;贫困脆弱群体的不同阶层脱离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家庭进入非贫困脆弱群体的阶层有所差别,非贫困脆群体的不同阶层进入贫困脆弱后,大部分家庭均进入贫困脆弱群体的较低阶层;同时,分析了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动态演化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角度出发,建立由科技金融、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三级指数构成的指标体系,二级指标下分设规模和水平指标,选取2003-2010年数据来研究近10年来我国科技金融与科研工作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投入与产出的绝对值都在上升,但是相对值却涨跌不一,而且科研产出的效率一直在降低。科技金融的发展能带来科研投入与产出绝对值的增加,但是却降低了产出的效率,需要提高科研资金的利用率,解决科研工作的制度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和泰尔指数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差异情况进行求解,并进行收敛性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大幅上升,同时差异程度不断扩大,区域内金融发展差异是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变动具有β绝对收敛趋势,但收敛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状态,金融体系脆弱性由此凸显出来,表现金融机构破产率大幅度上升、盈利能力不断下降。表面上看是巨额不良资产造成了日本金融脆弱局面,但实质上它却是日本金融自由化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度不同贫困线标准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效果及其最优指数区间,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影响的结构性差异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既存在"数字红利"效应也存在"数字鸿沟"效应,二者呈现出倒"U"型关系,降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最优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区间位于108~160之间。分结构看,较低贫困线标准下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程度更加明显,但较高贫困线标准下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程度更大,且呈小幅递增趋势。在作用机制层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提高农户数字技能和风险管理能力,降低居民收入差距来发挥中介作用,减缓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  相似文献   

14.
金融脆弱是一种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前俄罗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其成因,并据此得出结论维护国家经济的安全与独立是转型国家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建立科技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和Malmquist指数结合的方法,对宁夏科技金融结合效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宁夏科技金融结合整体效率不高,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处于非均衡状态,资源没有实现最优配置.因此要结合宁夏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与服务功能,加强对科技金融结合实施效果的评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结合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数字普惠金融在整体上减缓了贫困脆弱性,但是面板门槛回归的结果显示这一影响是非线性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加重了人均年收入低于2490元的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当家庭人均年收入跨过6248元的门槛值之后才会显著缓解贫困脆弱性。另外,过度负债会削弱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效应,当家庭负债超过2.97万元后,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效应会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一方面,构建了包括金融密度、金融浓度和金融速度在内的金融竞争力显示性指标;另一方面,也构建了包含科技创新、和谐社会、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开放信息和要素投入在内的金融竞争力解释性指标,这两大类指标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指数标准化法、聚类分析法、相对指数法、因素回归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总体情况、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层级类型之间的城市金融竞争力差异比较大,但总体在朝着向好的趋势发展;(2)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空间结构变化趋势明显,由"纺锤形"的结构形态向"橄榄形"的结构形态演进;(3)"城市金融竞争力"这一重要被解释性指标与"科技创新、和谐社会、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开放信息、要素投入"所构成的解释性指标之间具有较为稳健和强烈的显著性,科技创新是推动城市金融竞争力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平衡发展子系统与充分发展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有序-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9年中国省域平衡充分发展情况进行统计测度。研究发现:中国省域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状况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有序度均值分别上升0.122与0.1;两个子系统综合协调、高度耦合,使得平衡充分发展指数由0.650上升至0.732,共同推动经济社会走向平衡充分发展;核密度分布曲线显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省域不断减少;空间演化显示平衡充分发展存在以长三角为核心向外围扩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建立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得出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建立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测度模型.基于江苏2000-2007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江苏从2000-2007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处于基本协调和协调水平线上,从2004年以后协调水平有逐步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利用贵州省纳雍县两个贫困行政村跨期十数年的农户追踪调查数据,从贫困脆弱性视角量化分析、评价不同时期参与式社区综合发展的“防贫”效应及其精准性。结果表明,欠发达地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在1999-2011年期间降幅巨大(约下降99%),抗风险冲击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总体上,参与式社区综合发展的“防贫”即期效应显著,可使农户贫困脆弱性指数降低5个百分点以上,然其“防贫”时滞效应却并不突出。分不同群体考察,参与式社区综合发展“防贫”虽存在一定“漏出效应”和“溢出效应”,但包容性较强、瞄准精度尚可,能惠及大多数“重度脆弱户”和“中度、轻度脆弱户”;换言之,除“微度脆弱户”、“极度脆弱户”及部分“重度脆弱户”外,其间各贫困脆弱组农户均能从中得到保障,然贫困脆弱性强度越高,所受保障程度愈小。不仅如此,参与式社区综合发展此种“防贫”的精准度可持续性差,无明显时滞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