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旅游景区经营权的转让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原因何在,该不该转让,如何转让,在转让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旅游景区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在保护景区所有者权益的前提下,国家以景区所有人的身分,充分挖掘政府、企业、旅游景区三者利益的共同点和平衡点,将经营权从中剥离出来,通过有偿的方式将经营权在一定年限内转让给社会受让企业进行有序开发和建设是国内旅游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改革新路。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受让企业对景区的开发建设必须严格遵循一个中心(即保护旅游资源)两个基本点(即旅游资源特色和永续利用)进行规划和开发,转让经营权和保护景区资源双管齐下,确保开发建设的有序进行,形成"保护—利用—效益—再投入—再保护—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我国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模式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重点分析了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可能性的基础上,就旅游资源经营权应该如何转让等问题,提出了整体租赁经营、股份制经营、上市公司经营、整合开发经营四种转让模式。并给出了每一种模式的含义、模式结构、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和适用条件,以寻求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最佳模式,实现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资源保护的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3.
我国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中的制度安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让旅游资源经营权已成为当前我国许多景区管理和经营改革过程中引入企业化经营的一种制度创新模式,目前在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问题上存在一些政策的禁区和理论的障碍。通过对经营权转让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旅游景区(点)经营权转让中制度安排的重点是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制度安排。同时应用重复博弈中的重复剔除占优策略均衡模型,论证了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旅游景区经营者为了长期的经济效益,必将采取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战略。  相似文献   

4.
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探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旅游景区的经营权转让问题倍受人们关注,正反双方各执己见,反方担心经营权转让过程中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经营权转让后不利于景区可持续发展。由于作为转让方的政府和作为受让方的企业处于一个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中,企业为了其长期利益必然会保护景区的环境和资源,政府通过转让经营权来实现景区的综合价值,推动景区发展是完全可行的。要达到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既定目的,政府必须在转让前后做好立法、景区资产评估、监督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景区经营权转让”问题上,业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在阐述旅游经营权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从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价格评估体系的形成及表现形式,以及评估指标的构成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旅游资源经营权在一定条件下是完全可以转让的。  相似文献   

6.
略论地质遗迹资源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是人类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遗迹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记载着丰富的地球历史的实物信息,具有很高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因此,应注重解决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地质遗迹资源区旅游与保护的关系,加强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经营权转让过程中,转让价格成了转让协议能否达成的关键因素。目前在实践中已经应用和在理论上正在探讨的各种定价方法,都属于静态定价法,容易导致转让初期所定价格与转让后景区的实际价值差异太大的矛盾。考虑到旅游资源的成长与增值性,在对景区经营权转让价格进行确定时,必须用动态的思维方式考虑和解决这一问题,即采用动态定价法来确定转让价格,其核心思想是要求将转让价格分成多期进行定价。动态定价模型具有模型简单、数据可得和操作性强等特点,能够较为合理地确定景区经营权转让价格,可以衡量已转让景区经营权价格的合理性,减少或消除一次性定价导致的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偏差。  相似文献   

8.
龙虎山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对其保护与开发能促进当地旅游产业与经济的发展。文章阐述了龙虎山地质遗迹的类型与特点,明确龙虎山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的原则为"先保护,后开发,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分析了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与旅游经济的传导机制,提出了龙虎山地质遗迹旅游的两大限制性因素,即地质遗迹遭到人为部分破坏和地质遗迹内涵未得到深度挖掘,对此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系统模型中因果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系统由科学评估、制度法律、监督管理和生态保护等4个主子系统构成,在景区经营权转让前、转让中和转让后三个阶段,该系统存在8条主要因果反馈回路和5个政策关键杠杆作用点,政府和企业若在关键杠杆作用点上都能够适度作为,将十分有利于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系统的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10.
在阐述Bult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以大连金石滩为例对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地的景点建设、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进行时空分析,找出其生命周期的特点与规律,得出其发展的机制和今后发展的思考,最后论述了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地在延长生命周期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地质遗迹遭到破坏、地质公园效益较差以及土地权属纠纷等,妨碍了地质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地质公园建设中,要以科研为支撑,突出地质特色,做好地质景观保护区的分级,明确保护与开发的主次,解决好保护自然遗产与矿产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对于可供利用的旅游地质资源,有关部门应做好地质遗迹登录工作,并加强全民地质遗产保护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中外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对中外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比较及效应分析,认为中国在融入国际体系中应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合理的组织体系与权限分配,以保护法为核心的遗产法律、政策环境,选择恰当的遗产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建立广泛的参与机制,以此改善和建立有效的中国文化遗产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磁器口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资源的概况上,选取相关评价指标因子进行模型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做定量分析,得到磁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各项权重,后运用模糊记分给每项资源打分,然后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得到磁器口古镇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综合得分情况,最后根据综合得分结果和实际情况对磁器口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建议磁器口古镇应注意其表演艺术类和传统技艺类精品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时对有代表性的其他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适度地开发。  相似文献   

14.
地质遗迹是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文章聚焦拥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川西藏区,通过梳理川西藏区地质演化历史,阐释了该区域地质遗迹形成的背景,同时对该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进行分类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川西藏区依托地质遗迹景观开发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拥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概括了其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特征, 分析和阐述了其生态旅游价值和旅游产品。研究显示,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相关条款,具有历史悠久、景观类型多、湿地文化突出等3个特征;具有生态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考古等8大生态旅游价值。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和生态保护的最佳选择。最后,笔者建立了审美观赏、湖乡民俗、科普教育等9类文化遗产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制订了遗产保护优先、双遗产旅游结合、世界遗产申报等6项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地质遗迹是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不可再生资源。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丰富,保护工作开展较好。文章总结了中国地质遗迹的价值、中国地质遗迹保护经历的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自然保护区阶段、地质遗迹保护区阶段、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阶段以及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地质遗迹调查保护工作,并提出了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与传承传播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有效路径。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赡的区域——浙江为例,提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平台要素包括海洋非遗资源的采集、数据库的建设以及展示;同时应发挥政府为主导、建立融资管理和加强传播宣传等策略,管理与运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世界遗产珍贵而珍稀,以世界遗产为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在全国迅猛发展.然而在世界遗产地发展旅游,为遗产地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旅游者的增长迅速,旅游设施的修建扩建给遗产地的资源环境、自然环境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以张家界为例,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发展对世界遗产保护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对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将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划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生物化石、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5大类,并对地质遗迹资源价值进行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在科学研究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稀有性和系统完整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美学和科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