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指出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语言转换行为,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由于文化的差异给翻译带来重重障碍,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和功能对等的概念,有助于找出传递源语文化信息的最佳方式,寻求恰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翻译中的文化对等。  相似文献   

2.
吴小芳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3):55-57,127
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当前跨文化交际环境下的文化意象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的局限性,前者只考虑源文化和作者因素,而后者只考虑目的语文化和读者因素,都有其片面性,不利于当前国际跨文化间的有效交流;以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和"和谐性"为切入点,论述了翻译应该既有助于文化意象的传递又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对文化意象的理解;提出了文化意象翻译的"融合策略",该策略主张译文应尽可能再现源语文化意象及其内涵,真正实现翻译的和谐性,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  相似文献   

3.
翻译对等是翻译的最终目标。本文试图从奈达的等效翻译论角度切入,通过译例分析,探讨在汉英/英汉翻译过程中如何恰当地运用各种翻译策略,把源语信息对等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相似文献   

4.
翻译改写是基于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一种策略选择,旨在更忠实地呈现源语的文化特质同时又能保持译语的流畅。生态翻译学及其“三维”原则对此颇具解释力,并赋予翻译改写以理据。语言维的改写,旨在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以力求译文的可接受性。文化维的翻译改写,旨在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更多地“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以努力实现英汉语言文化信息的动态对等。交际维的改写,旨在格外“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提高“整合适应选择度”并忠实再现源语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图式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实现有效的文化图式翻译既需要遵循文化顺应原则让目标语读者顺利地摄取源语文化图式的文化内涵,又需要遵循文化传播原则向目标语读者展示源语文化图式的文化魅力。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需要对应地采取归化翻译以利于目标语读者对源语文化图式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接受以及异化翻译策略以利于源语文化图式的文化内容在目标语中的传播并有助于目标语读者建立新的相关文化图式。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是传递文化、增进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手段。目的论原则指导下的翻译理念倡导以译语读者为中心,以对等效果的传递为最终目的,这就决定了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及手段。译者常采用音译法、意译法、释译法、变译法等翻译策略,以期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使译语文化接受者获得与源语文化接受者在审美能力与审美感悟上的等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对等交流。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以译语为媒介的异质文化沟通活动。优秀译本应能在译语读者中产生与源语读者对等的交际效果。文化的民族独有性导致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等文化语境因素出现差异,影响翻译顺利进行。通过分析《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探寻译者文化语境重构策略,指出翻译时可通过语篇重构、替代、释义、增益、删减、创译等方法,在译语文化接纳范围内重构文化语境,进而实现译本的读者认同与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8.
源语中的双关语处理一直是译者的一大难题.翻译实践中动态对等原则的运用为实现不同文化间信息准确传递提供了一个可行之法.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原文中双关语的翻译处理的例子来探讨切实的双关语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模因论,特别是对等模因(equivalence), 源语-目的语模音(source-target)为理论指导,研究在感召类文本英译过程中,在确保源语信息传递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可以最大程度的引起目的语读者共鸣,完成感召类文本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翻译观角度论英汉习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化翻译观理论,根据英汉习语所在的具体语境,从文化层次上采用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来探讨英汉习语翻译。强调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实现译入语和源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使目的语和源语的受众反应一致,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1.
法律翻译是法律运行机制下的语言转换,面临法律与语言体系的双重制约。对等则是法律翻译的重中之重,这就意味着翻译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意义分歧。法律是一种符号,而构成该符号的法律语言发挥着特定的功能。这个特定功能是指通过探寻法律符号意义的过程,理解法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基于符号学语义三角提出的翻译语义三角可以为法律翻译中的精确对等提供理论基础。然而现实中法律翻译往往受到话语环境和话语使用群体的制约,通过具体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在同一法律体系内,可以通过翻译语义三角实现法律翻译精确对等;借助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出发的语义参考方案、法定意义与社会意义的区分、语言元功能等策略,可以理解法律翻译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作为语言之间信息转换的桥梁,不仅是一种符号传递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传递行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翻译作为世界文明交流的手段,不能单纯强调翻译中的翻译等值标准,而更应注重弥合文化差异,实现翻译的相对等值。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有不同客观事物文化意象相同、相同客观事物文化意象不同和相反的微观层面的文化错位现象,也有宏观层面的文化错位现象。其跨文化翻译中文化错位现象归因于地缘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差异。避免跨文化翻译中文化错位现象的应对策略有,促进翻译学观念现代化,保持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语境;推进文化转换娴熟化,实现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等值;增进翻译策略技能化,发挥跨文化翻译中的再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语境及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汉语义的差异。翻译的目的就是提供原语与译语之间的语义对等。要做到语义对等,不同文体的翻译的要求各不相同。语义对等这一翻译理论可以突破翻译领域中的一些看似不可译的"禁区"。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和交际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对比分析了“辨义论”与“译意论”的译者主体、翻译主体及其间性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所涉及的“语言符号转换”与“意义再生”的层次和维度,旨在揭示高屋建瓴的“辨义论”和条分缕析的“译意论”都是以原文为取向的译意“忠实”论,“辨义”即“译意”,原意是本源。因此“辨义论”与“译意论”一样,对宏观的文化交流和微观的语言转换具有相同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旨在探讨顺应性对翻译研究的启示。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顺应论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语境和语言结构客体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原语和目的语作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翻译目标。因此,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法律语言的功能首先是规范调节作用,其次才是提供信息.法律的规范调节功能与程式化的法律语言关系密切,法律翻译时必须正确处理语言程式化的问题.要实现法律翻译的功能对等,就需要做到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三种对等,即法律文本整体框架的形式对等,法律语言语用功能的对等,逻辑结构的对等.不同层面的对等亦涉及用词、句法、篇章结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等值"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概念。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翻译等值实质上是个变量,并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相对性。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理论往往从源语出发,事先设定等值的种种条件去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并以此为标准去评判译文的优劣。然而,由于翻译行为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译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语境的制约,往往不能达到所谓的完全等值。因此,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视角.从目标语出发去观察和描述译本中的实际"对应"情况(包括等值和不等值的情况),并对影响和制约等值实现的诸多因素作出解释.进而探求翻译等值的规律性.并且在翻译实践中验证这些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翻译等值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分析了有关对翻译等值理论局限性的评述,得出了自己的认识即:等值是有层次的,译语不可能在所有层次上与原语实现对等。所谓的等值是相对的等值,不同于数学意义上的绝对的对等。并结合翻译等值理论的意义指明翻译等值仍应是译者奋斗、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审美化语言,它最重形式,古典诗歌则更是如此。文章通过对柳宗元《江雪》的六种英译文的比较与分析,探讨在古诗英译中的“形式对等”的可行性。文章认为“形式对等”是可以实现的,但它绝不是对原诗表层结构的亦步亦趋的机械移植。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小说《嘉莉妹妹》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通过意译、联系纯语言知识和上下文语境等方法来避免片面形式对等,力求把原文的信息准确、流利地传递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拥有与原文一样的表达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