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媒介的效果不仅仅是媒介与受众、媒介与效果之间关系问题,也是媒介的效果与效果之间关系的问题.从媒介—效果间性向效果—效果间性(inter-effectuality)的转换视角,要求加强对媒介传播中“效果断裂”的重视和系统研究.传播的效果断裂具有表层效果模式、潜在效果模式等典型的运作表现形态,与媒介的潜功能、受众主体非一致性具有重要的机制关联,具有构筑维持文化稳定的“文化安全阀”、缓冲文化传播的强效果、生成和维系“隐性意见”等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大学媒介文化的内涵及其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媒介文化是大学文化在大学师生员工乃至社会中移动、在时间上保存的载体,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传播的载体和主渠道。大学媒介文化包括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新媒介。印刷媒介容易保存,便于大学师生随时随地翻阅;电子媒介的特点是速度快、时效性强,具有很强的现场感,亲切感人;新媒介主要包括网络媒介,其特点是传播大学文化具有交互性、速度快、广泛性、开放性。对大学媒介文化进行有效社会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加强高校媒介“把关人”队伍的建设和素质提升,坚持党性原则,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加强对受众的媒介研究。  相似文献   

3.
"媒介文化研究"笔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人宣称,人类已进入到"传媒化社会",媒介已实施对人类社会、文化的"殖民"。媒介既是文化的生成物,同时又对社会文化及其走向施以深刻的影响。但我们对于媒介文化的研究还很不够,有鉴于此,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特组织这次笔谈,力图呈现对媒介文化的多元而理性的思考,以期引起学界及传媒实务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新媒介文化是新兴的文化形态,与大学生自组织极具关联性,有助于大学生自组织实现文化自治,能促成他们的休闲娱乐与社会参与。新媒介文化视阈中加强大学生自组织管理的实现路径有:一是加强高校大学生媒介德育工作,二是提倡健康积极的媒介休闲娱乐观,三是营造和谐多元的校园媒介环境,四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消费观。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内电视屏幕上少有的音乐人文纪录片,《唱片里的中国》对“唱片”进行了媒介考古,并创新性地用视听语言再现了唱片音乐中的时代风貌和声音景观。该片融合了人物故事讲述、音乐现场演出、留声机、唱片媒介史等多种元素,在展现“唱片”这一声音媒介的物质性和传承唱片声音文化所蕴涵的社会记忆以及传播“听觉共同体”认同方面具有创新性。《唱片里的中国》的创新性在于不仅为音乐文化研究增添了史料,而且还展现了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以及唱片声音背后国人的社会记忆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媒介与社会性格形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对应性关系,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在其著作《孤独的人群》中探讨了历史文化变迁中社会性格所存在的深刻复杂性,其中就已经涉及到了媒介变迁与社会性格转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尝试在理斯曼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新近发展出的媒介研究理论,将媒介技术特性与社会性格转化之间的关系加以主题化,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术问题,并试图对理斯曼提出的所谓“传统导向性格”、“他人导向性格”与“内在导向性格”等社会性格的媒介形塑原因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7.
在女权主义的研究视野里,媒介研究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它是女权主义从理论上将自己关联于文化研究的枢纽;另一方面,它也是女权主义整合其他社会学科的平台。在理论发展上,媒介研究为女权主义研究提供了不竭的活水之源;在社会实践上,媒介研究为女权主义开启了社会权力建构的方便之门。正是借助于媒介研究,女权主义之“女”的视角和“权”的着眼点才得以完美结合并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上建构着新的两性文化。  相似文献   

8.
运用社会性别研究范式与视角,可以对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阐释,对媒介拟态环境的性别文化建构给予剖析,并能从“说与被说”“看与被看”“演与被演”三个方面对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性别权利和女性形象的拟态环境进行评析,对媒介传播中如何贯彻“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9.
从和谐文化视角看媒介品格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文化是和谐价值与和谐精神主导下的社会文化模式,和谐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具有积极意义。媒介组织是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机构,是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推动力量。谨从和谐文化建设的背景中展开媒介责任与品格的探讨,提出一些切实的应对措施,并籍此提升媒介的社会品格,使其能在推动和谐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Z世代作为拥有特定生命历程的青年群体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为概念,Z世代是借助差异性与同一性指代符号而生成的,大众媒介将其形象建构为顺势而生的“数字原住民”、寻求认同的“文化盗猎者”以及彰显风格的“个性消费者”。在“技术+文化”与“技术+消费”的叠加框架中,Z世代媒介形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然而积极话语与消极话语之冲突也造成了Z世代媒介形象的内在矛盾。作为一种媒介建构,Z世代的媒介形象虽然再现了社会现实,但也遮蔽了阶层差异、地区差异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荆楚文化是加强湖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加强未成年人荆楚文化教育要做到“四个统一”:荆楚文化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统一;荆楚文化知识教育与荆楚文化精神教育的统一;荆楚文化的学校教育与环境熏染的统一;弘扬荆楚文化精华与批判荆楚文化糟粕的统一。加强未成年人荆楚文化教育的途径有:营造荆楚文化氛围、利用文化产品来宣传荆楚文化、荆楚文化进课堂以及建立荆楚文化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2.
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是生活在广西境内的11个原住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文化,属于"那文化"的范畴.广西的"那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与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农业社会的文化,自主创造的文化,开放兼容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以文献分析和扎根编码的方法,分析不同主体对“贫困文化”的理解,发现:部分研究运用“贫困文化”理论以解释经济或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表征,使得西方话语构建的“贫困文化”在国内学界话语中发生变形。“贫困文化”逐渐被构建成贫困地区文化的集体表征,即“贫困文化”的集体表征是具有区域性的,倾向于认同经济后发展地区带有这种文化特征;公众对“贫困文化”的理解则倾向于个体表征,即“贫困文化”的个体表征主要集中在个人特征,认为“贫困文化”是个体主观意识不强或能力不足所致。同时,对“贫困文化”的认知在学界与公众之间出现趋同也说明,带有发展主义阶序关系的价值评判方式,已逐渐通过话语权力的影响,将“贫困文化”作为区域性的文化表征推向公众认知领域。这使后发展地区的人们成为“贫困文化”的指称对象,难以真正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因此,学界话语有必要在了解不同地区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丰富“贫困文化”的基本内涵和表征,从而构建后发展地区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良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自然主义态度中,"文化"通常被我们作流俗的理解,即仅仅被理解为现成的"在手状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样态"。其原因在于对文化的生存论基础的遗忘。一种在生存论基础上的文化,应被理解为"本己文化"。("本己"一词是海德格尔对原始的"存在"的描述)它永远处在"上手状态"。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爱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依据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弥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力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校园文化是典型的管理文化,建设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措施。把与学校所处的位置、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相一致的校园“个性”文化,与育“德”、育“智”、育“体”、育“美”等“共性”文化结合起来建设,是建设高品位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认为它已经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分析了“和”文化对中国外交活动的影响,认为“和”文化构成了古代朝贡体系的文化基础,但在近代外交中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性,新中国成立后,“和”文化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智力源泉;指出“和”文化在当今世界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东西方文化的千年"牵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方文化曾经一度站在世界文化屋脊上,创造了令世人称羡的辉煌;近代以来起而代之的新的先进文化--西方文化,在导引人类不断逼近更高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把人类诱入了危机四伏的文化困境.千年伊始,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是世界新的先进文化的惟一出路,实现以东方文化为主导的东西方文化的千年"牵手",进而达到灵与肉的结合与互补,才能共同打造出新的世界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论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西方文明是"狼的文明",中国儒学文明是"羊的文明",那么道学文明则是"龙的文明".道学文化是人类唯一保存下来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生态文化,它是人类最初的文化,也必将是人类最后的文化.新道学文化的创立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也是世界上"第二轴心时代"普世文明的发现.我们应以道家的自然生态文化为基础进行现代化诠释和综合创新,将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接纳进来,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精粹之大成,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文化,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这是21世纪人类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20.
债信文化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文化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讲,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就是要建立全社会的信用基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债信文化和契约文化.针对中国缺乏而又急需债信文化的现实,开放民间金融和民间信用,已成为建立和发展债信文化的必由之路.而放弃政府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银行的隐含担保,清除债信文化的形成障碍,已成为建立和发展债信文化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