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生命文化学是指以现实的尤其是个人的生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抽象的、孤立的“个人生命”是不可能作为研究对象的,只有“人类生命与世界的关系”才是生命文化学真正的研究对象。生命文化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不可替代的方法论、研究内容和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浩繁的有关文化概念之中,寻找到与上述游牧民族“生命意识”及生命文化世界贴近且吻合的定义,那就是“文化是人性的主要表征和人类所独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类赋予自己的生命行为以尊严、价值和意义,从而超越死亡的基本手段”。对一个民族生命意识进行深入研究时,文化创造问题就必然进入其生死现象学的研究视域,并通过该视域透显文化事实中的精神意义。那么,精神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生命意识及其生命文化世界呈何风貌、形态,本文试图以西方现代“生命哲学”及“精神分析学”作为一独特视角,来追溯并探秘古代游牧生命文化世界,并试图论证古代游牧生命文化世界。是以生命本能的两个极永恒处于悖论式组合状态而构成。这里,生本能升华出爱与建设性理念,死本能升华为恨与破坏性理念,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二元组合充满悖论,这使游牧民族的生命文化创造永远伴随动荡不定的节奏。  相似文献   

3.
“世界”问题作为现象学的基本课题,是海德格尔在探讨存在意义道路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其前期的基础存在论中,海德格尔把存在问题回溯到源始的经验世界中,而在意蕴状态下照面的“世界”实际上是“存在”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意义整体,存在的意义起源于生命的源始境域——世界.海德格尔借助解释现象学的方法,通过对实际性生命的解释,使“世界”作为一个关联意义的整体形式地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是当前教育理论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澄清当前生命教育研究所处的发展阶段,预测它的未来走向,是进一步深化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与促进实践变革的前提。从人类生命发展的轨迹可以预测:走向“类生命”是当前生命教育的理想选择,正确理解“类生命”和“‘类生命’教育”的内涵对促进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创作动力论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层面,并自成系统。古代创作动力论的真正根源, 是作家的生命需求。“发愤著书”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和“著文自娱”说是古代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动力形式。这三种动力形式都与作家生命密切相关:“发愤著书”是作家生命压抑之宣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作家生命本质之实现;“著文自娱”是作家生命节律之需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理论是围绕着世界历史语境中人与社会的“双重变奏”而展开的。马克思不仅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指出了社会是人类交往的产物和共在的方式,更是从哲学高度阐述了社会是人类的生命共同体。与社会发展相对应,人的发展也有三个基本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阶段。通过分析我们得出马克思社会观追求的是人的社会性的不断扩张、积累和发展。这对我们当前进行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活世界成为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根基。生命教育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肯定和生命价值追寻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生活世界并通过生活世界呈现出来。因此,生命教育应该立足于生活、回归生活,在感性的生活中感悟生命、体验生命、敬畏生命。这样,生命教育就不再是一种说教,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生命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好书如诤友,会一如既往、不改初衷地与自己相伴,携手前行,其乐融融。每读经典之作拂动书页时,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亲闻。故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个期待,祈盼能有这么一个机遇,邂逅那些文字和思想,能真正地感动自己,能深刻地影响自己的生命历程,同时能让自己的灵魂深刻、思想沉淀、智慧迸发。课堂上,我们每天都在运用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可见,课堂话语在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然而,“沉默是金”的谏言时刻束缚着我们。在众多聒噪的声音围困中,你注意到了课堂用语了吗?难道课堂话语仅仅只是重复着教材内容吗?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佐藤学在…  相似文献   

9.
在哲学的研究视阈内,人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对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及其价值的研究更是存在各式见解。人的存在实质上是一种双重存在,人的生命是“双重生命”,而非“单向度”的生命。这决定了我们需要从双重、两维的视角来把握人的价值诉求:物质价值诉求和精神价值诉求。在现代化背景下,我们必须捍卫精神价值诉求的高贵性和至上性;实现人的本质价值诉求;确立为全人类所普遍接受的普适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花的生命     
在一次演讲之后,一个听众问我:“林先生在演讲里一直叫我们爱护生命,可是演讲台上摆满了鲜花,难道花不是生命吗?为什么我们爱护动物的生命,不能爱一朵花的生命呢?”  相似文献   

11.
增强现实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延伸,它强调将真实环境与虚拟世界融合在一起,从而营造一种真实学习情境。幼儿园教学活动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幼儿在其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增强现实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核心价值体现为个体与环境的交互、现实与虚拟的融合、时间和空间的拉近以及我者和他者的协作;就增强现实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提出了增强现实教学、增强现实学习环境、和增强现实实验室的方案,以期促进科学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为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数字叙事只能在计算机环境下存在和体验,主要表现为互动小说、超文本小说、虚拟现实叙事以及具有叙事性的电子游戏.数字叙事学是对数字叙事的诗学描写,首先要处理故事和游戏的关系.故事和游戏可视为建构虚拟世界的两种不同但互补的模式,背后的符号意指过程分别是表征和模拟;其中故事呈现为游戏的脚本,而游戏则是潜在的故事.叙述和互动作为虚拟世界的体验方式,可以经过重构达到恰当的结合.故事的空间化逻辑为数字游戏实现叙事潜力提供了可能,叙事学的人物观可以成为计算机人物创作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臻成熟,数字技术已蔚然成为全球化发展的浪潮。20世纪末兴起的数字仿真技术如今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工业工程、城市建设开发工程以及利用数字仿真技术实现历史古迹的虚拟恢复等各个领域。因此,利用数字仿真技术实现美的实体的重构也就成了当今的一大研究热点。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美的实体的数字仿真表达现状的分析,对"美的实体"和"数字仿真"等概念作了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化语境下美的实体仿真表达特征,以及美的实体数字仿真系统的实现途径,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客观存在于世界的实物的美来建立仿真系统模型,利用交互技术在虚拟系统中实现人为操纵美的实体的目的,旨在为美的实体通过数字仿真技术展示其美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艺术样态,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同时又是与现实世界互为对照、互为表述的镜像世界,仍然具有一种真实的力量。但在真实的艺术表达中,网络文艺创作者过度追求“陌生化”与“异质感”,沉迷于“幻象”与“超真实”的审美体验,符号能指与意义所指不断变化、纠缠与冲撞,导致网络文艺世界逐渐成为一种超级数字场景下符号丛生的伪现实景观,在真实与虚拟的博弈下,现实沦为“表演”,主体也在现实“表演”中走向“他者”。本文以符号学为视角,分析这种文化现象的内在机理并阐释其形式创新与意义生产,从网络文艺的虚拟性“真实”和表演性“真实”着手,论述了网络文艺是一种“虚实”统一的且以能指优势为主导的符号世界。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治理与信息社会法律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作为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共同发展的产物,促使虚拟和现实的融合,使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产生了黑客攻击、病毒侵袭、垃圾信息骚扰、个人信息泄漏等很多负面问题。但是由于信息神会规则的缺失,在解决上述问题时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因此从宏舰的角度对信息社会中法律的研究埘象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明确瓦联网治理与信息社会法律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虚拟财产应按照什么法律体系保护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权利的类型化分析角度,比照物权立法的模式更有利于确保财产安全,维护虚拟财产交易稳定。由于虚拟财产的债权物权化属性,客观上要求在立法中既要考虑到虚拟财产的非有形体的“物”以及网络科技的影响性,又要兼顾到物权法基础理论的融通性,通过物权立法的完整体系,并借助于物权立法技术,使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拥有一个完整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刑法上如何实现对网络虚拟财产的规制,理论上有不同的观点.司法实践在涉及虚拟财产犯罪行为的性质认定上也有不同.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交互视角下,虚拟财产应当是指存在于网络空间的虚拟世界中,可以和现实社会中的财产进行类比的网络物品.法律关注虚拟财产的实质在于探讨这些网络物品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具有值得保护的财产属性.虚拟财产体现网络用户和服务商之间相关协议下的债权债务关系,本质上属于债权型财产,在刑法上可以归入财产性利益的范畴.在虚拟财产的刑法规制上,应当协调财产犯罪和计算机犯罪之间的竞合关系.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富文化吸引力的时代。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搭建唐代风格宅院,创设充满唐代生活气息的情境,在其中安排多种文物展品和文化展示,完成一个集漫游、观赏、教育于一体的虚拟博物馆,意图达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受众民族自豪感的目的。运用的技术包括三维建模、虚拟现实、交互动画等。  相似文献   

19.
智能合约是区块链六大核心技术之一,是未来数字文明的重要基石。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以陌生人社会点对点的技术作为信任环境,一旦设定的条件满足即可自动执行。当虚拟世界智能合约与现实社会的主体、事物发生交互时,智能合约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合同。但是作为一串由计算机系统自动执行的代码,智能合约向传统合同法提出了巨大挑战:智能合约不能修改和终止;匿名性、格式条款、计算机语言不易辨识等易造成合约相对方意思与表示不一致,而法律效力评价难以发挥功用;智能合约即使通过技术之力极尽“事前预防”之能也难以完全排除智能合约被攻击、当事人权利受损的可能性,而权利事后救济也难以发挥功用。解决虚拟世界智能合约技术规则与现实社会合同法律制度冲突的基本思路应当是虚拟世界为合同法的实施留出技术平台,合同法也应当插上科技的翅膀融入虚拟世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社会、网络社会概念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映像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具有不完整性和扭曲性。不完整性表现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人只是现实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的年轻人,扭曲性表现在人们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刻意表现出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方面以及作为网民群体一员而表现出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