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endency towards income convergence among China's main provinces during the two periods: the pre‐reform period 1953–1977 and the reform period 1978–1997 using the framework of the Solow growth model. The panel data method accounts for not only province‐specific initial technology level but also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rate between the fast‐growing coastal and interior provinces. Estimation problems of weak instruments and endogeneity are addressed by the use of a system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GMM) estimator. The main empirical finding is that there is a system‐wide income divergence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because the coastal provinces do not share a common technology progress rate with the interior provinces.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0—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建模,对影响中国互联网扩散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经济水平、收入水平、上网设备、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城市化水平、上网费用是影响中国互联网扩散的主要因素。基于2011年的31个省市的截面数据,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网络扩散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移动电话普及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电脑普及率是影响发达地区互联网扩散的前三位因素,移动电话普及率、人均GDP、城市化水平是影响欠发达地区互联网扩散的前三位因素。  相似文献   

3.
臧微  白雪梅 《统计研究》2015,32(12):62-6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农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本文基于1989-2011年CHNS提供的西部省区调查数据,研究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运用收入转换矩阵及结构指标分析不同收入阶层的动态演进轨迹,结果表明贫富阶层僵化现象严重,中间阶层趋于脆弱化。用多分类逻辑模型揭示收入结构、支出结构和职业特征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显著。从制度和体制上改善西部农村收入流动性结构确实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构成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慧钧 《统计研究》2007,24(11):42-47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间及其内部各省际间收入差距变动趋势进行分析,首先运用泰尔指数,探究到三大区域之间农民收入差距是我国农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其次借助基尼系数,层次地挖掘到农民收入差距的拉大根源于工资性收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再次通过横向比较,进一步揭示出工资性收入是缩小三大区域内部、拉大三大区域之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所在;最后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区大气环境效率的异质性、动态演化与成因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大气环境效率是改善中国大气环境质量、减少雾霾天气频发的重要途径。利用非径向DDF与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考察了2006-2015年间中国13个主要工业省市大气环境效率的异质性、动态演化及其成因。研究结果显示:中国13个主要工业省区大气环境效率偏低,地区异质特征显著,效率改进空间较大,纯技术效率是大气环境效率较低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动态效率的分解,发现中国主要工业省市大气环境效率的提升完全依靠技术进步来驱动;根据大气污染防治优劣势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主要工业省市大气环境效率两极分化趋势非常明显,省市之间的效率差距有可能继续扩大。所得结论以期为中国主要工业省市有针对性地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田成诗 《统计研究》2012,29(1):87-91
近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变化最快的一段时期,然而“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民收入是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本文利用趋同检验、核密度估计以及转移矩阵等方法刻画了我国省际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动态演变。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富裕地区有更高的增长率,从而导致省际农村收入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但不同省份的相对收入状况的变动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王洪亮  程海森 《统计研究》2019,36(11):104-112
现阶段,商业银行信贷仍是我国社会资金配置的主要方式。出于盈利和风险考虑,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天然具有顺周期特征。为实现稳增长目标,政府更倾向于逆周期调节。受到地方财政收支状况影响,省级地方政府会采取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干预省域资金配置。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因此,省域信贷风险判别是一个动态过程,需在经济周期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整体考虑。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建立了2008年以来省域信贷风险识别模型,研究发现,第一,地方财政支出收入比与不良贷款率存在正向影响关系,资本回报率与不良贷款率存在负向影响关系,且地方财政支出收入比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程度更大;第二,依据分类准则,属于信贷高风险的省域分别是:河南,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第三,在地方财政支出收入比、资本回报率的显著作用影响下,我国各省域不良贷款率呈现U型变化,不良贷款率阈值为1.49%,即当不良贷款率大于1.49%时,省域贷款风险较高;第四,当我国资本回报率处于企稳阶段,不良贷款率处于低于阈值的谷底阶段,且省域间风险差异性较小。当我国资本回报率处于下行阶段时,不良贷款率上升至阈值线以上,且省域间风险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准确测度环境质量、居民收入对医疗健康支出的影响有利于完善环境保护与医疗改革政策。基于医疗技术进步、医疗政策等不可观测性,构建了截面相关的面板数据模型,采用了迭代GMM估计方法,分析了环境质量、居民收入对医疗健康支出的效应以及医疗支出的区域差异性。研究表明:环境质量的恶化导致居民医疗健康支出的增长,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应以人为本;医疗保健支出的收入弹性略小于1,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显著地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医疗支出上涨压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性,政府应重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健康支出压力,给西部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中国2004-2013年的省级数据,建立PSTR模型实证分析消费信贷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对于收入变化和消费信贷变化均具有过度敏感性,但是高收入居民的收入敏感系数和消费信贷敏感系数均低于低收入居民,而利率变动对居民消费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城镇居民对于收入变化和消费信贷变化具有过度敏感性并非是消费者的短视所引致,而是由于流动性约束引发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并分解了2002—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10个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基于数据包络方法测算出各省历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实证表明:从2001年后我国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改善趋势,技术进步的作用逐步增强。然而,东部地区各省(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能源效率的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呈现出相似性,技术进步成为各省(市)能源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郝枫  盛卫燕 《统计研究》2014,31(7):12-21
要素替代弹性是经济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对经济增长和要素分配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一般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利用1978-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以变系数面板模型估计我国替代弹性时间序列。主要发现为:我国替代弹性明显小于1(0.23-0.55之间),改革时期基本呈上升趋势;此时劳动增强型技术表现出资本偏向,构成近期我国劳动份额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最后,对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先运用模拟退火优化投影寻踪模型测算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再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验证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制造对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2013—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的趋势,年均增速为11.8%。尽管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但近年来西部地区各省份年均增速较高,已形成"东部领跑,西部追赶"的空间分异格局。数字经济能显著缓解劳动力错配,人工智能制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人口分布的相对变化对我国地区间收入趋同的影响。修正后的 -趋同分析结果显示,1978-2010年,我国地区间总收入和人均收入都表现为趋同模式,但人均收入的趋同速度比总收入趋同速度大约快16%。为了考察这一趋同速度上的差异,我们使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考察了人口分布的相对变化对地区人均收入趋同过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人均收入趋同与人口分布的相对变化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学义  张冲 《统计研究》2013,30(3):59-63
本文借助中国2001—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考察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少儿和老年抚养系数)变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少儿抚养系数对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影响不显著;老年抚养系数对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有正影响,即老年抚养系数的上升会带动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增加。此外,本文还发现,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滞后一期系数都为正,系统GMM两步估计系数为0.51,表明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存在较强的惯性;人均收入增长对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问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31个省份2 852份农村居民家庭问卷调查数据,运用Gini系数等指标,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现状进行统计测算;从农户家庭基本特征、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地理环境和地区差异、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等方面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对现阶段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户人均年收入及收入差距由于农户家庭特征、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政治资本不同、地理环境和地区差异而存在较大差异;现阶段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超过了合理的界限;"农村劳动力缺少就业技能"和"缺乏农业技术与资金"是造成农民增收难的最主要原因;农村居民对收入差距扩大的承受力较弱,对当前的收入分配状况不满意,但对国家实施的三农政策比较满意;"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基础设施"是对农村居民不公平的主要表现;"贫富差距过大"是阻碍经济效率的主要风险;"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和"构建城乡均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2005—2014年西部地区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对其农产品物流效率变化、省际差异性变化及原因进行探讨,并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常态下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效率逐年升高但增速放缓,技术进步是效率提高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则起到阻碍作用;各省市差异逐年缩小,技术应用水平是其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对效率的影响在不同阶段表现作用不同。据此,为改善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效率提供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利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2005-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了TFP的动态演变,并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TFP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中国生产性服务业TFP总体呈下降态势,技术效率下降是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核密度曲线说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TFP省际差距扩大,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逐渐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工业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TFP提升具有普遍的促进作用,而信息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制造业集中度对生产性服务业TFP提高的贡献大小均与地区生产性服务业TFP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魏瑾瑞等 《统计研究》2018,35(10):81-88
文章利用2006-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会否导致财政负担加剧。首先构造跨期迭代模型发现,老龄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与老龄人口负担的所得税率有关,当所得税率低于临界值时,老龄化率提高会对财政可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而当老龄人口所得税率高于临界值时,老龄化率提高转向改善财政可持续性的一面。因此,以老年人相对工资水平为门槛变量,进一步建立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老龄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并非简单线性,而是存在非线性的门槛效应,并且区域差异明显。延迟退休的直接效应是通过增收减支来提高财政可持续性,然而更重要的是,延迟退休通过延长老年人的工作时长来拓展其创造的生产价值,并通过提高老年人收入水平来增加老年人缴纳的所得税,间接促进财政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多变量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研究了中国不同省份之间农村金融排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与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农村金融排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在不同省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东部省份最显著且程度最高,在中西部并不明显;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加快商业金融发展、促进金融业合理竞争的金融手段更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财政支持措施比金融手段更有利于降低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大陆28个省、直辖市2005-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内容和收入来源项目面板数据为对象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该动态面板模型的GMM(广义矩方法)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在衣着消费支出和杂项商品及服务项目上存在显著的消费习惯,在食品、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和居住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消费习惯;GMM估计结果同时反映了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城镇居民各部分消费支出的影响情况,该结果表明不同收入来源对居民各部分消费行为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