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屈原创作为主体的《楚辞》备受汉魏六朝文人的关注与推崇,大文选家萧统也不例外。萧统的《文选》以文代评,以"选"文的方式表明对楚辞的批评态度。在"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文学思想指导下,他把楚辞归为文学之列,并自觉地将骚、赋独立标目,确立楚骚文体,推崇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人之文",而且重视楚辞的辞采、内容,还深入触及《楚辞》的情志等问题,对骚体文学的特征有了新认识,这在楚辞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从中亦可窥见齐梁人文学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文选》本骚类作品八篇小序的文献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来治骚者所据版本主要是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对补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各篇小序中的矛盾与牴牾之处,治骚者已有所察并有所论,但由于资料缺乏,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尚有待深入。从《文选》本骚类作品八篇小序中,可见补注本《楚辞章句》的版本问题;《文选》原本录有王逸《楚辞章句》的八篇小序,尤刻李善注本则基本保留了其原貌的文献价值。补注本《楚辞章句》中矛盾牴牾的原因,主要是多篇小序非出于一人之手,因而,《楚辞章句》成书之后,还存在一个不断增补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文体学的角度看,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第一次将"骚"单列为一种文体,萧统的文学观显然受到刘勰的影响。《昭明文选》按文体编排,将"骚"单列,在"赋"、"诗"之后,位居第三。《辨骚》篇中由于刘勰的宗经思想带来了理论上的矛盾,并对楚文化及战国文化对楚辞的作用论述不足。  相似文献   

4.
刘勰《辨骚》的学术基础是两汉的《楚辞》学。汉人对屈原及《楚辞》的评价虽然有褒贬两端,而皆以儒家经义之旨为准绳,往往失之于偏颇。刘勰始从经学中挣脱出来,多着眼于文学加以评骘,是其进步之处。《辨骚》列举十一篇《楚辞》作品之名,对于考辨六时期《楚辞章句》十一卷本,极有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代楚辞学是楚辞学破旧立新的轫始,刘师培的楚辞研究则是此时期楚辞学走向新变的代表。刘师培1906年发表了《文说·宗骚篇》,论骚锐意创新,对于楚辞的起源与流贯提出了新见。刘师培论文推重楚辞,将楚辞视为文章之祖,体兼六经,秉承诸子。集六经之菁华,括诸子之旨要。刘师培认为楚辞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非复"六经"所比拟,解构了前贤"变风变雅"之说,反拨了"异乎经典"说,肯定了以惊采绝艳、奇幻瑰丽为主要艺术特色的楚骚美学。写下了近代楚辞学革故鼎新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朱熹晚年依仿晁补之重编了《楚辞》系列,展现了朱熹意欲重现屈《骚》经典的辞赋学价值取向,以及通过更新赋篇选录与道学相关论述来体现经史观照取向。《楚辞后语》中朱熹沿袭晁氏收录《变离骚》的形式,选录了李白骚体辞赋《鸣皋歌》,然而朱熹重新以贬黜眼光将《变离骚》安置于《楚辞后语》中,以审视扬雄此赋对于屈《骚》经典及其君国纲纪违忤及亵渎,并涉及扬雄由汉投效王莽新朝的评价;在朱熹的经史观照下,李白《鸣皋歌》有继踵屈《骚》忠君爱国,却被谗见放的比兴情志,虽然李白曾入幕永王璘,朱熹目为文人报国情深。赋中寓托了李白"忠君爱国"之旨谛,从而为向以傲岸不羁的诗仙平生形象、重新赋予兼济君国的士臣情志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7.
《文选》在唐代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文人对它的模拟学习上。通过分类编年地微观考察李白赋、古风、乐府歌行与《文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模拟是李白学作诗文的终南捷径,从学习模用前人的辞藻、成句、事类到文章体式,经历了一个从早期"邯郸学步"到成熟后"飘然不群"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楚辞演进的逻辑轨迹可视为楚文化母体中形成的宗教祭歌是楚辞的前身,《九歌》类作品把时代精神注入宗教祭歌,使楚辞获得了独立的生命;《离骚》类作品是时代激情的最佳表达方式,达到了楚辞发展的最高峰;拟骚之作从量上扩展了楚辞的艺术创造,同时也使楚辞步入了衰落阶段;楚辞滋养了汉赋,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界对楚辞汉赋之间源流关系的探讨多以汉代骚体赋为主体,重点剖析骚体赋对楚辞的接受。而细究汉赋全貌可知,楚辞对汉赋的影响不仅止于骚体赋。以体式为介观察屈原楚辞与汉赋,可发现屈骚句式在汉赋中的流变主要体现在骚体赋和骚散相间体赋,就骚体赋而言,《楚辞章句》所录与《楚辞章句》外的骚体赋句式也有不同。《章句》所录骚体赋句式对屈骚中的齐言句式过于依赖而显得拘谨;其它骚体赋对届骚中的杂言句式与齐言句式都有继承,且齐言句式比例逐渐加重;而汉赋对屈骚句式与先秦散文句式的兼收并蓄促成了汉代骚散相间体赋的繁盛。  相似文献   

10.
晚清湘军幕府既是政治军事幕府,也是文人幕府。这种非典型的文人幕府形态以及以经世致用为底色的文学思想,决定其幕府文士自觉接受屈原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却鲜有优游不迫、较有规模的骚体文学创作,表现出有异于传统的“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的创作风貌,但他们承袭了楚辞“士不遇”主题,又热衷于运用楚辞意象、骚体句式,从而使湘军幕府文学具有浓郁的楚骚风韵。由此,晚清湘军幕府文学成为楚辞接受史上具有鲜明个性的案例。  相似文献   

11.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刘勰在吸取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在其著作《文心雕龙》里对楚辞及赋进行了系统化的论述,并对前人的观点进行了拓展。其关于骚赋的论述主要集中于《文心雕龙》的《辨骚》篇及《诠赋》篇。本文主要结合刘勰以前研究者的论述来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关骚赋的论述进行分析,以探究刘勰之骚赋观。  相似文献   

12.
在楚辞学史的学术背景下,对清代《楚辞》文本传播大致情况进行了简要描述。从文人接受的角度,以五家《楚辞》文本为重点考察对象,具体分析清代文人在屈原人格精神、楚辞音义主旨及楚辞艺术美学等方面的接受情况,从而体现出清代文人在楚辞接受史上的突出贡献,总结出清代文人楚辞接受在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三方面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楚辞》与《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及其诗心骚意为后人所取法。这种怨骚之情的表现既取法乎上天入地之骋想,也渊循于婉曲绵韵之殊句异词。本文从初唐四杰对楚辞句式的承续与拓展着眼窥蠡楚辞的衍变之迹。  相似文献   

14.
在汉代文学创作中,散体大赋、骚体赋、拟骚诗是汉代作家在学习楚辞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散体大赋、骚体赋属赋体文学,而拟骚诗以及君臣所作的楚歌属诗歌体裁,它们在文体上不能混为一谈,也不宜将骚体赋、拟骚诗、楚歌笼统地称为骚体文学。否则,不利于我们对汉代文学作品进行专门的分类研究。拟骚诗是楚辞体诗歌在汉代的赓续,其文体、写法以及代屈原立言的思想内容,是楚辞在汉代诗歌创作中流变的重要表现,拟骚诗虽然曲折地表达了汉代文人借伤屈以自悼以及他们对屈原的认识评价,但由此也将汉代的楚辞体诗歌创作引向了衰落之路。  相似文献   

15.
《离骚》称经,淮南王刘安已肇其端,王逸《楚辞章句》以五经比附屈骚,屈骚被奉为经典.刘勰论楚辞为"辞赋之英杰",屈骚之为辞赋的观点被广泛认同,但屈骚的经学化阐释并没有中断,到清代更是达到了高峰.王逸最早以"依经立义"的方法阐释骚旨,到清代发生具体而深刻的变化,促进了骚旨阐说的发展.屈原由东汉初期的"妙才",到清代的"圣人之徒",完成了由文到儒的身份转变,同时屈骚"诗教"从"讽谏""寄托"说,到南宋朱熹形成"忠君爱国"说,到清代又完成"忠孝"说,至此屈骚"诗教"与五经教义完全吻合.清代屈骚阐释的"说经话语"和"经传体例",从形式上阐扬了屈骚"并驱六经"的地位.清人屈骚的经学化阐释,加强了屈骚的经典位置,促进了楚辞学在清代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楚辞》在韩国三国时期传入朝鲜半岛,被当时文人所广泛传诵。现存韩国诗话及诗歌中记载了朝鲜半岛在高丽、朝鲜王朝时期诵读《楚辞》的风气。韩国古代文人不仅借诵读《楚辞》来抒发自己的忠君爱国之心,还将屈原的精神与楚辞的形式、风格融入诗歌创作之中。此外,韩国古代学者在《楚辞》的考证、注释等方面也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7.
从学术史进程来看,楚辞学发展正在迈向新阶段,即从传统楚辞学转向新楚辞学建构,并且涌现出一批重要成果.毛庆研究员的新著<屈骚艺术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则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厚重力作.该著以建构新楚辞学为标向,以开拓创新为要求,对屈骚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辨骚》是楚辞学史上第一篇最精辟、最深刻、最具创见而最富赞美之情的《楚辞》专论。它从通变特征、艺术成就、文学地位、后世影响等方面 ,对屈骚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评价。不仅总结出了“酌奇而不失其真 ,玩华而不坠其实”的文学创作原则与规律 ,而且对于后人研究《楚辞》具有方法论意义。刘勰的楚辞观值得重视。此外 ,对“博徒”一词的误解应予以拨正———是褒词而非贬词  相似文献   

19.
唐代私学的兴盛,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及其科场文化背景,对诗歌的影响既体现在诗学观的建构上,也反映于文人生存方式、创作祈向等方面。如王通河汾设教、《春秋》新学及《文选》学的传衍对唐代诗学观的嬗变皆有促进作用。受科考以文取士的影响,唐人的家训蒙学更注重诗赋教育,而文学实践的家族化倾向,则展现了弦诵风雅的世家风范。文人隐读修业,多功利色彩,但创作上奉贾岛为宗,走苦吟一路,诗风清丽冷峻,多有山林禅悦之气,对宋初晚唐体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读过毛庆同志的《屈骚艺术新研》(以下简称《新研》),掩卷回味,强烈感受到书中表现出一种开拓创新精神,扎实严谨作风,融会贯通功力。这是一部有成就的学术著作,令人可喜可贺! 开拓精神,创新意识,是本书特点之一。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学术研究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发现和深入说明客观事物的事理。作者十分明确地将“突破”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自觉地“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以及成果表达形式”上都作了“探索和改革”(见《后记》,下引作者文字均不注)楚辞产生两千二百多年,对于它的研究已有两千一百余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关于屈骚的文字、训诂、声韵的诠释考辨,对于作者身世、思想、作品的创作时地和内容的考证阐发,古今学者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相比之下,屈骚艺术研究则是一个薄弱环节,“探讨相当缺乏”。作者胸中装着楚辞学全局,敢于犯难,以披荆斩棘精神,来开发楚辞学领域这块比较荒漠的园地。名曰“屈骚艺术新研”,顾名思义,其着眼点是屈骚“艺术”,目的是在这方面作出“新”的探讨和发掘。由于作者始终围绕这一目标攻坚,因而便能另辟蹊径。古今楚辞研究专著数百种,而专门进行艺术探讨的则屈指可数,《新研》选题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全书共分六章,即“屈骚艺术背景研究”、“屈骚艺术心理研究”、“屈骚创作倾向研究”、“屈骚象征体系研究”、“屈骚结构语言研究”、“屈骚艺术影响研究”。如果我们再深入阅读内容,则会深切感受到,不唯选题角度新,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