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消费者安全权是消费者权利保护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针对近年来屡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严重侵犯消费者安全权的情况,即将实施的<食品安全法>"重典治乱",力图严惩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分析了<食品安全法>对我国消费者安全权保护机制的完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从"监管体系"上加强消费者食品安全建设;建立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制度;统一食品安全标准;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严格管理;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与法律责任意识等.对加强政府部门对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的监管、增强消费者维护食品安全权益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问题与对策:从食品安全到《食品安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诸多问题,就法律层面而言,主要表现为缺少食品安全基本法,现有处罚力度不够,监管体制存在结构性缺陷,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等.为有效应对食品安全危机,我们需要构建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加大处罚力度,重视处罚实效,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并完善食品安全相关体系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浙江省食品安全保障已经步入全新的法治时代.通过考察浙江省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现状,介绍其特点,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完善浙江省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史记>叙事首创"互见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然而,今人在嘉许<史记>"互见法"首创价值的时候,对部分互见文字的真伪要谨慎,还应看到<史记>"互见法"体系并不完备,<史记>"互见法"的运用还不很自觉,特别是"互见法"对于今人还原<史记>"一家之言"的哲学真相有很大的干扰.  相似文献   

5.
新颁行的<食品安全法>将于今年6月1日施行.由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相对不完善,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困难,也使得食品安全存在较多隐患.通过对中外食品安全监管法律的比较,希冀找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不足之处,从而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中国刑事立法中的转化模式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已对中国正式生效.<公约>在中国的具体适用,宜采取间接适用的模式.基于闻接适用的要求,中国立法机关有必要确定<公约>在国内立法转化时的模式选择问题.由调整对象的综合性所决定,<公约>采取了"一揽子"的立法模式.<公约>在中国国内法的转化存在诸法合体整体转化、诸法分立分割转化与部分合体折衷转化三种模式.为实现中国反腐败刑事立法的国际化,提高反腐败刑事立法的规制效益,有必要在对这三种转化模式进行优弊分析的基础上,确立最为适当的转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当代电影中,以目的论和二元对立为特征的男性树状文化模式总是会不断地在其中展现,它们带来的总是"终结"、"断裂"或者"崩溃".而在文化历史步入21世纪的当代电影.对更真实而合乎自然的女性/阴性方式和如自然一样绵延不息的生命本质的追寻已是势不可挡.女性式的精神是内在延续的,是没有起点、终结,也没有中心的,它所具有的"非理性"的认识方式则践行了与以往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思想不同的"女性式"的思维/体验路线.这条女性式的精神路线,穿越了树状的和以目的论和二元对立为特征的男性社会文化模式,而进入到女性式的块茎的、游牧的和"绵延波动"的模式.通过分析<她比烟花寂寞>、<钢琴课>、<禁入坟场>、<鬼水凶灵>、<对她说>、<罗曼史>等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男性树状文化模式的式微和"女性式精神"凸现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接受<圣经>影响与他早年在湘西及后来在北京的经历有关,现实的冷漠与严酷使他对基督精神充满渴求,并从中获得精神慰籍.沈从文从<圣经>中直接吸取艺术营养,无论是语言意象、叙述模式、人物塑造还是对爱的探寻等都受<圣经>影响颇深,他所创造的"湘西世界"也与<圣经>"诺亚方舟"有渊源.  相似文献   

9.
仪陇县创建的"五权"村级治理模式,得到了<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等主流媒体多次深度的报道,并在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共同组织召开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推介.那么,这种模式蕴涵了怎样的"民主参与"的价值.对全国乡村的"乡域政治"或者是西部乡村的村级治理具有多少普遍意义,需要我们做出深度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0.
用避讳法来否定<刘子>为刘勰所著,坚持刘昼说,反而更否定了刘昼说.认为<刘子>中有法家思想,<文心雕龙>是尊儒反法,以此作为否定<刘子>刘勰著的理由是不合史实的,因为<文心雕龙>对法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刘子>的语言特色与<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同,以此为据肯定<刘子>作者是刘昼也是不妥的.因为这些著作,"即使在南朝,一般也用散文来写."从<刘子·贵农>篇反映的时代特征看,与梁代社会现实相符,也与刘勰"利民"之志相合.<刘子>讲"托附"、论"因显"、说"韬光",这不符合刘昼的学术经历、思想品行和性格特点.因而两<唐志>和郑樵<通志>对<刘子>作者的著录是不易撼动的.  相似文献   

11.
分析创编的广播操队形变换的特点与优势;比较新编<青春的活力>广播操和传统"棋盘式"广播操变换图样的差异;论证广播探队形变换创编后的按图形站住法和字体站位法,其变换图样对第二套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操<青春的活力>、<时代在召唤>、<初升的太阳>和<雏鹰起飞>等队形队列的变换也是可行的,并提出编排设计队形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比较分析法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离婚>与鲁迅的<故乡>这两部作品在文体和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乍一看似无相似之处,一为小说,一为散文,一个叙述在城市中摸爬滚打的知识分子对城市失望后回归故乡的故事,一个抒发带着"故乡梦"的知识分子返乡后对故乡失望的情怀.但是这两部作品合二为一即构成了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情节结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离婚>中老李对都市生活的逃避和<故乡>中"我"的再次离开故乡,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现实中对自我定位的迷茫以及在精神层面的自我迷失.  相似文献   

13.
1937年8月日寇占领天津,天津英、法租界成为"中立"的"孤岛",直至太平洋 战争爆发.在日伪的新闻统制下,天津原有的报业凋零,<大公报>、<益世报>等著名大 报被迫迁移或停刊,<京津泰晤士报>和<华北明星报>等外文报坚持出版,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利用"孤岛"复杂政治局势秘密出版的抗日报刊.  相似文献   

14.
席勒的作品中贯穿着自由.在其名剧<强盗>中,青年席勒通过对莫尔家族两兄弟以及众强盗各自所持的不同自由观的描述,创造出了多种自由模式.这些自由模式是席勒对"自由"这一概念的最初理解,是解读席勒后期文学作品中"自由"含义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弄清<强盗>中自由模式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5.
对法的公平价值的追求是道家黄老学派撮法家之要.这一追求主要在法制公平的体系内展开,首先,通过确立某个具有公平品格的依据,赋予"法"以公平性.<黄老帛书>"道生法"、<管子>"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鹖冠子>"道生法,法生神,神生明"等命题是黄老学家于不同阶段在此方面作出的共同努力.意在使法获得与生俱来的公平性.他们从度量的角度陈述"法"纠偏正行、辨断是非等旨在维护公意的作用.在司法阶段,黄老学反对执法者舍法用我的行为,认为社会立法者和执法者,都须自觉接受法的规约.法家尽管也力主一断于法,但他们在承认分工合理性的前提下,逐步突出法的工具性价值,使法沦为赤裸裸的统治手段而渐失其公平性的品格.  相似文献   

16.
<文赋>是陆机探讨文学理论的专著.在<文赋>中,陆机第一次提出了为文"用心"的问题."用心"问题即文学创作心理问题.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谈"心"者不少,但直接阐述文学创作心理问题,并将其作为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对象,陆机是第一人.陆机的<文赋>具体阐述了应感问题、想象问题、语言问题和灵感问题等诸多文学创作心理问题.<文赋>直接而具体地探讨文学创作心理问题与我国古代哲学"以心为主"的理论探讨模式有着密切的理论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综观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话剧<人民公敌>是鲁迅最为看重,也是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影响最深的作品.<人民公敌>中先觉者与庸众对立的思想启迪了鲁迅,他的文学作品多次出现了与<人民公敌>同样的主题思想,并形成了"先觉者与庸众对立"的主题结构模式.<狂人日记>、<药>、<长明灯>、<孤独者>都表达了先觉者与庸众的对立这一主题.鲁迅欣赏和赞同先觉者打破"铁屋子"的行动,但是对于先觉者的命运,鲁迅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先觉者与庸众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既有可能先觉者被庸众所压迫、扼杀而愈战愈勇,如<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也有可能以先觉者为庸众所"诱杀"而终结,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这后一种可能无疑揭示了先觉者与庸众对立斗争的复杂性,体现了鲁迅对易卜生及其<人民公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一部<红楼梦>,曹雪芹基本上是按照"文成于三"的模式来建构的.所谓"文成于三",意思是"三"不仅体现于<红楼梦>的主体框架和情节线索上,而且还普遍地存在甚至融化于<红楼梦>的微观结构乃至语言句式上,最后形成一个由"三"构成的有机的网状结构.例如,黛玉是宝玉爱情之线(小说的三条主线之一)中的三个女主角之一,而最能体现黛玉悲剧性格的典型环境则是"听牡丹亭"、"吃闭门羹"以及"逗引鹦哥"等三境.在此主要通过对黛玉的"听牡丹亭"的"三听之境"(耳听、心听及神听)的细读式结构分析,以证明<红楼梦>"文成于三"的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多有以"臣闻"起首来发表见解的,至有几个"臣闻"格式的连用,假如把其中"臣闻"格式抽绎并汇聚起来,这是"连珠"体构成的模式之一.刘胜<闻乐对>为"连珠"雏形,为受诏作之,如果脱略其有关自我事迹的叙说,那就是完全的"连珠"体;脱略具体性而只存"臣闻"格式,这是"连珠"体又一构成模式.因此,"连珠"体就是此二者的结合,把某种推理、论证从原生态语境中抽离出来进行新的组合,使得原本有具体指向的劝谏话语有了某种抽象和普世化,这些话语在新的语境中被再联结、新组合又有"历历如贯珠"的语言上的要求;其意义指向也由单纯的劝谏而兼有观赏,接受者由痛苦的被劝谏者而兼有对形式的某种欣赏,不再仅仅是对内容的接受.倒过来讲,"连珠"某某首又如同<韩非子>中<说林>、<储说>,人们或许可以直接将其引用在自己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20.
虽然不能将我国的<反垄断法>归于行政法,但其中的行政法问题因该法的反垄断宗旨而显得尤其重要.反行政垄断被认为是我国<反垄断法>的一个亮点,但是<反垄断法>关于行政垄断的规定仍有较明显的不足.<反垄断法>所确立的执法体制是"双层次多机构"方式,在我国该体制虽然有其合理性,但该执法体制对<反垄断法>效力和权威的影响也是不容否认的.<反垄断法>中关于行政程序的规定相对来讲还是较健全的,但由于<反垄断法>赋予执法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较大,有些程序尚需进一步规范.<反垄断法>在反垄断的行政救济机制方面涉及到复议前置和复议与诉讼选择的问题,而恰恰是这个规定与<行政复议法>存在明显的冲突.关于<反垄断法>与其他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现行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作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应有的地位,只有将所有与该法相冲突的规定均归于无效,才能真正确立起<反垄断法>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