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自入世以来,中国企业日益面临着国外反倾销的严重威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受反倾销起诉最多、受损最大的国家。本文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方面的,又有微观层次的。对此,本文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方面提出了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连续16年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方反倾销行动最主要的目标国。反倾销的直接后果就是进口国通过征收反倾销税来削弱涉案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继而产生出口市场转移效应和反倾销调查连锁效应。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应三方联动,共同应对反倾销。企业应采取多元化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行业协议应建立长效的贸易摩擦预警体系;政府应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件逐年上升,给中国产品出口带来了相当大的不利影响,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出口贸易增长迅速,以及中国出口体制和企业营销策略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为此,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应根据自身角色定位采取相应对策,积极应对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企业面对反倾销不应诉或应诉不力问题的分析,得出行业协会应该在应对反倾销中担当重任,并分析了其理论依据和作用的有效发挥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际市场上对中国产品大量的反倾销行为对我国出口企业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其中多数是外国企业和政府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结果。我国企业对此要积极进行应对 ,同时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要采取积极措施配合。  相似文献   

6.
反倾销应诉中的统一战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9年以来,我国商品遭到的反倾销调查案已达500多件。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由于成员国间关税的降低和贸易壁垒的减少,一些国家更加倾向于利用反倾销来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中国面临着新一轮的反倾销调查热潮。为应对这一严峻局面,我国企业应加紧建立多位一体的反倾销体系,整合政府、行业协会、进口商等多方面的力量,有效地保护国内产业。  相似文献   

7.
从当前国际贸易纠纷的最新发展看,反倾销是各国采用最多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工具。笔者通过分析我国企业遭受反倾销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其主要成因,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一是我国政府和企业通过各种谈判,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待遇;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国际营销观,全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三是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将反倾销工作重点由事后应诉转向事前预防;四是完善我国反倾销法规,健全商会和行业协会组织,主动应对国外反倾销。  相似文献   

8.
完善中国反倾销应诉体系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对国际反倾销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反倾销,运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多种手段加大国际协调力度,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同时要重视行业组织建设,加强政府同行业、行业与国外的协调,要切实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坚作用,完善反倾销应诉体系。  相似文献   

9.
墨西哥反倾销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进程中,墨西哥逐步形成了兼有国际法渊源和国内法渊源的反倾销法律体系。《墨西哥对外贸易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了反倾销措施的实体要件———倾销、损害或损害之威胁以及二者因果关系的确定方法。近十年来,墨西哥从调查数量、征税额度和比例以及产品范围等方面来看,都构成反倾销的重要国家之一,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影响甚大。这既源于墨西哥的宏观经济背景及其反倾销立法缺陷,也有我国企业自身的原因。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必须积极应对,采取有针对性的反倾销策略,确保我国更多产品进入墨西哥市场乃至拉丁美洲市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遭遇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倾销措施的滥用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对外贸易中的严重壁垒。入世近五年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逐渐出现了新的特征,市场经济地位能否得到承认一直是决定中国企业应诉成功与否的命门。经过分析频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和部分现有案例可以发现,通过立法手段强化政府宏观管理、提高进口商自身应对能力、完善贸易规则是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良策。  相似文献   

11.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十大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滥用反倾销已成为某些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严重扭曲了自由竞争的贸易秩序。我国连续12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对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却很少。与具有丰富反倾销经验国家的相关法律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在适用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缺陷。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对于倾销的认定存在缺陷,对损害确定的规定比较粗糙,缺少"交叉累积"、反税收问题等的规定,对因果关系的程度缺乏认定,缺少"代表第三国的反倾销行为"的条款,"公共利益"条款尚不完善,对反倾销程序的规定存在缺陷,司法审查机制不具体。应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律体系,保护我国的民族产业。  相似文献   

12.
在阐述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遭受的欧美反倾销立案次数频繁、产品范围扩大、税收幅度增加等特点的基础上,以相关的数据和事实为例,从中国出口结构、应对机制、市场经济地位等角度对欧美对华反倾销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加入WTO后中国应当利用WTO有关规则来应对不公正的对华反倾销。最后论述中国针对欧美反倾销应采取的对策,如通过政府间谈判促使欧美尽早给予中国永久性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中国企业选择最有利于中方的替代国,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中国企业正当利益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反倾销措施已经成为各国反对不公平竞争和保护国内产业的重要法律手段.我国对外贸易在迅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被滥用反倾销措施的严峻挑战.从法律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我国企业被滥用反倾销措施的严峻形势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层次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国外滥用反倾销措施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国对外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遭受反倾销诉讼有增无减,呈上升势头.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将中国认定为"非市场经济体"国家,随意使用"替代国制度",频频发起对中国的反倾销,使中国企业蒙受重大损失.西方国家针对"非市场经济体"的出口商品计价实行的所谓替代国计价法,往往在替代国的选择上随意或恶意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市场经济国家,甚至用发达国家来做所谓的"替代国",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真实低成本人为认定为虚拟的高成本,从而将反倾销设定到出口企业无法承担的程度,使中国企业失去正常的国际市场机会.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和企业界都认为,价格竞争是市场经济永恒的主题。但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早期市场经济以价格竞争为主导的营销模式,已让位于现代市场经济以非价格竞争为主导的营销模式。WTO以反倾销为核心的自我保护规则,只是这种变化趋势的客观反映。由此,本文基于国际社会以反倾销为主的对中国产品出口多重阻击,对我国企业一贯坚持的低价营销策略进行了博弈分析,力图寻求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符合WTO宗旨与规则指导的最优营销与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印度对华化工产品反倾销的频发,其所产生的贸易效应越发值得关注。通过构建半对数线性回归方程,以10位编码的化工行业涉案产品的月度数据作为基础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不同阶段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性及其大小,指出印度对华化工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不仅会对我国产生负的贸易破坏效应,同时会引起竞争国对印出口增加,存在正的贸易转移效应。然而对于不同产品,破坏效应出现的时间和大小是有区别的,贸易转移效应则并非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协议框架下,各成员方有权依据特定的规则,以反倾销、反补贴或者保障措施形式采用贸易保护。反倾销措施在中欧贸易中越发成为欧盟重要的贸易保护手段,而这其中中欧之间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争议不但关系双方之间的整体贸易关系,也关系到每一个具体的案例中中方的重要权益,可谓是中欧在欧盟反倾销措施这个问题上的关键所在。文章针对这一问题,全面分析了欧盟的相关法律规定,并根据以往案例,总结出欧盟对华反倾销采用的三种形式及相关措施,并针对这些措施从国家、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我国出口商品频受反倾销的威胁,而在WTO框架下,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主体只能是非官方的行业协会.由于行业协会属于民间组织,可以直接或间接以会员企业的代表身份参与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因此,我国行业协会应遵照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转变现行体制,完善行业协会的综合服务功能,发挥其能动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要通过立法赋予行业协会在解决世界贸易争端中的职责和权力.  相似文献   

19.
自2008年美国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后,各国违反WTO规则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抬头,突出表现在包括许多国家对"两反一保"措施的滥用和经济刺激计划中的歧视性条款。在他国的"两反一保"措施方面,中国应重视研究部分发展中国家"两反一保"措施的滥用问题和某些国家在"两反一保"措施上的新动向,及时将它们滥用"两反一保"措施的行为诉诸WTO争端解决机构。同时,对他国经济刺激方案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内容,中国也应利用自身的"两反一保"措施和WTO相关规则加以有力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