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十七年”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内在价值,蕴涵于众多作品中的爱国情结便是其中一个突出方面。它以再现历史、讴歌建设、反思弊端、塑造新人等表现形式,铸成了五、六十年代文坛上罕见的卓异景致,而独立精神的缺失则导致这种表现存在着简单化、理想化的严重弊端。本文认为,具有浓郁爱国情结的“十七年”文学创作将以其独特的精神所在、情感力量和传奇故事给予我们永恒的呼唤。  相似文献   

2.
建国后十七年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渗透着作家真挚、深沉的感情,字里行间翻腾着时代的浪花,该时期儿童文学具有独特的个案特征,它主要体现在儿童小说中儿童“成长’模式上。总的来看,十七年儿童小说中儿童“成长”模式可归结为这样几个特征:浓厚的革命情结、沉痛的苦难情结和严肃的“小大人”情结。  相似文献   

3.
左永平  杨洪 《南都学坛》2008,28(5):38-39
居住在中国云南西南部地区的佤族,历史以来属于华夏文化圈的边缘区,有的史书甚至将其称为"缴外"之民。然而,佤族文化系统里一直存在着强烈的华夏倾向和华夏情结,这种文化上的亲缘感和亲和力,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形成、发展和充实的强力保障和源泉。佤族的华夏倾向和认同,对巩固中国边疆和多元化的中华民族文化及其群体认同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到建国100周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还有40年。文化建设因其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应尽早作出谋划,拿出一个关于40年的发展构想。拿出这个构想具有重要意义。今后40年的文化建设,可借鉴欧洲文艺复兴的经验,大力弘扬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赢得大多数国家扣人民的信任;要有一以贯之的创新精神,可从可接受意义、可积累意义、可发展意义三个层次上来衡量、要求、激励文化创新;要实现文化生活的现代化,一是要抓文化生活的普及,实现全民文化生活,二是要抓文化生活的提高,让大多数人过上高层次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不厌其烦地在各种历史情境中重申他所理解的"五四",其核心内涵是他所论述过的"文学者的态度",主要针对的是作家本身,要求他们做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守护人。他将自己的文学思想和"五四"精神做了互解,使"五四"成为自己文学思想的支撑点。这种重复性极高的"五四"言说体现了沈从文深层的心理情结,即"过去"情结、"乌托邦"情结和"复魅"情结。沈从文的"五四"情结,集中表征了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将中国古典戏曲团圆情结放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上,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加以审视,并从传统文化的伦理品格、传统文艺思想和美学观点诸角度,探究团圆情结显现的文化涵蕴  相似文献   

7.
由于知识界在对"传统"一词的理解上存在着歧义,因此长期以来,在《新青年》同人是否全盘反传统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其实,《新青年》同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特殊而复杂的历史情缘,清末民初新旧杂陈、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环境正是这种情缘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一历史情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在朴学,孔学与孔教,传统上、下层文化这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新旧杂陈的文化格局使《新青年》同人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传统文化情结;另一方面,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以及对"伦理的觉悟"的深刻认识迫使他们只能将文化作为一种达成政治目的的手段,而将那份固有的传统文化情结深埋心底。反专制、倡民主、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以及"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淑世情怀促使他们这一代五四先驱义不容辞地走上了一条"为政治而文化"的特殊道路。  相似文献   

8.
建安十六年,一方面是曹植一生文学创作真正意义上的始点;另一方面,又是曹植真正意义上的情爱人生的起点。其中采遗芙蓉的意象,几乎贯穿曹植的一生。从曹植诸多诗文作品,特别是从《七启》《九咏赋》《芙蓉赋》《洛神赋》等文学作品来看,都带着极为浓郁的芙蓉情结。芙蓉,正是曹植和甄氏爱恋的媒介,因此,也是曹植一生不断回忆追恋的意象。  相似文献   

9.
回望17年诗坛,我们在大多数诗歌千篇一律的声音里发现,那个自"五四"以来就置身于"启蒙"潮头的身影,在三十年后竟然成为政策的传声筒、政治的依附者。社会状况、读者对象、诗歌审美标准、诗人心态的改变,及其病态的"先锋情结",是这代诗人们最终选择"依附者"角色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文学叙事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盛世情结".这无疑源自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抵抗需求,又符合国家改革中全民族的盛世心理期待.作家通过描写历史盛世时空,集中笔力发掘传统文化的菁华力量.但是,"盛世情结"也在一定程度上夸大、遮蔽、抹杀了封建历史文化弊端,未能站在现代文明立场反思传统历史.因而,描写什么样的盛世,事实上关系到国家文化的走向,关系到传统文化菁华如何进行现代转型,有必要对"盛世"情结作进一步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1.
十七年乡村电影在展示乡村生活和农民形象时,表现出热爱乡村,由城市回归乡村以及乡村是乐园等形态趣向兼容杂陈的乡村情结。此乡村情结主要源于当时主导话语认同的构筑与创作者田园理想的诗意想像,前者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乡村真实,后者寄寓了创作者在现实世界找寻和想望人生诗意的憧憬和追求。  相似文献   

12.
"过赶年"是土家族重要的民俗之一,目前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针对土家族"过赶年"的习俗展开了传播学层面上的解析,一方面探讨了该民俗在历史流传过程中的信息传播变异,另一方面从仪式传播的角度分析了这一民俗得以长久传播的原因,一是其彰显了土家族强悍、劲勇的民族性格,二是其符合土家族民族心理认同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它上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下启1982年宪法。这部宪法有其独特的时代特点,它是毛泽东宪法思想影响下的宪法,过渡时期的宪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和发展的宪法,基本权利单列成章和其后置的宪法,全民大讨论的宪法。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宪法的特点,对理解我国现行宪法体制、树立宪政文化意识、普及宪法知识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汉代社会上层婚姻中的“待年”女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汉代女子的"婚年"或"婚龄",已经多有学者进行过讨论。其中社会上层婚姻中一种特殊的情形,即女童幼时即确定婚姻关系而"待年"者,早有学者关注,并以为即"后世童养媳之俗"。汉代社会上层婚姻中的"待年"女子有其特定的政治背景、生活境遇、心理特征和社会表现。这是婚姻史研究的对象,也是未成年人生活史研究的对象。讨论相关文化情境,对深化汉代社会生活史的探讨,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笔下的闰土形象已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他是旧中国农民文化人格的代称.解放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城乡差别逐渐拉大,形成了"农民"和"公家人",又产生了新中国的"闰土";改革开放以后,急速扩大的贫富差距产生的"老板"和"农民工",又继续诞生了新一代的"闰土"."闰土情结"内涵极其丰富,主要包括隐忍精神、懦夫意识和常乐心态三个层面.随着城镇化、商业化的发展,新一代农民已彻底与"闰土情结"决裂,并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昂首挺立在中国的大地上.解读"闰土情结",就能形象地看到旧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探秘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而加深对旧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通常被学界称为经典的精神分析学.但是,弗洛伊德和他的著作并未被他的后继者当作不可怀疑的偶像和一成不变的经典.弗氏的得意弟子荣格首先提出"集体无意识"向其发难,将无意识研究从单纯的医学实践转向考古学、神话学和人类学,由此开创了分析心理学派.继荣格后,社会精神分析学的主将霍妮又对弗氏理论对文化的轻视提出质疑,从社会文化角度考察女性心理,同时在亲子关系的界定上广泛吸收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俄狄浦斯情结进行了社会性解读.196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的兴起,拉康开始将目光投向结构主义,架起了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桥梁,在对词语给予特殊重视的同时,通过"镜像阶段"和主体心理三层结构论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精神分析的兴趣,从哲学的高度构建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使其在后现代语境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170年。纵览17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艰难曲折的雄伟画卷,不难看出,这一伟大运动按其历史进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大的历史阶段。其中,维护国家安全尤其是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安全是贯穿“四个大的历史阶段”不可回避的重大任务,这是17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8.
抗战机缘提升了边城昆明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其边缘价值也得以确认。辗转于西南边疆的民国文人将昆明与国内其他城市进行比较,显示了中国文人"归化"故园的文化情结。抗战思潮冲击了民国文人的主体精神和审美心态,也影响了他们对昆明的风景意义及社会伦理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9.
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的学术心路,包含了一种交杂与碰撞的"边缘人"意味与"徘徊性"情结。由中国文学及其研究的"边缘"获得一种"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世界视野,这种文化取向上的相对性,为李欧梵的批评实践带来比较眼界与灵动气象。对"传统/现代"问题的思考,集中显现出李欧梵的现代性情结。李欧梵的科际眼光、反省思想、边缘观念与徘徊意识,使其批评理论具备了中西、传统现代等学术领域的"互文性"特征;徘徊作为一种后现代性的学术策略,其方法论意义正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20.
青楼文化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溯扬州青楼文化的缘起,儒和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历朝都有"士妓交谊"的传说,尤其是明清时期盛行的"养瘦马"习俗,是扬州青楼文化发展至鼎盛的重要推动力。历史上的"扬州青楼"内外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风月产业在扬州的城市发展史上曾经起过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