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翻译的生活形式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形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语言游戏"这个概念紧密相连。运用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的概念来阐释翻译,就会发现,翻译和生活形式有重要的关系,翻译是生活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即是翻译生活形式,在翻译时译者要找出两种生活形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国文艺苑中文学翻译这枝鲜花开得尤为妍丽。相比之下,文学翻译批评却裹足不前,两者形成了明显的反差。由于缺少批评这个武器,人们对选题标准和翻译质量等问题不够重视,致使文学翻译的水平呈下降趋势。这应该引起翻译界和出版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Being的翻译     
在西方哲学讨论中,being有动词、名词、动名词、组合词等等不同形式。这个词最主要的含义来自其动词,因此系词含义乃是它最主要的含义。being一词的系词含义在有上下文的情况是显然的或比较清楚的,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则不是那样清楚,但是该词不可能在前者有系词含义,而在后者就没有系词含义。因此在西方哲学讨论中,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是翻译为"存在",应该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being,并且把这种翻译和理解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4.
国内翻译学者倾向于视鲁迅为"异化"翻译的倡导者.事实上,鲁迅的翻译活动始终没有脱离文学翻译这个领域.因而,在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时,我们应该从文学翻译的视角出发,既要探讨他在其翻译生涯中曾经采用过的翻译方法或翻译策略以及对待翻译和翻译批评的各种评价与主张,还要研究他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所贯穿的翻译观念、翻译原则、翻译目标和翻译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汉语诗歌是否可以英译或如何英译的问题上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许渊冲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文学翻译"优势论"的理论,并特别论述了汉诗英译也要"发挥译文优势",在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的诗歌翻译作品得到了中外学界的赞誉。然而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优势论持质疑和批判的态度。从传统的"忠实"原则与"发挥译文优势"的关系,现代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的认识,以及实际翻译操作中对"发挥译文优势"的需要来说明英译汉语诗歌发挥译文优势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经过宣传报道后引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文章以框架理论研究方法,对《纽约时报》的"中国梦"报道进行分析,揭示《纽约时报》重点选择了"中国梦"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中国梦"与美国的关系、"中国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三个维度进行报道,由此提出我国在进行"中国梦"对外宣传和传播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策略。  相似文献   

7.
翻译什么的问题属于翻译的本体论问题,"以原作所写的现实为模特"就是其中的重要命题之一.由于西方学术话语在中国的优势地位,这一命题的理论价值尚未揭示出来.经过修正,这一命题将有助于建立译者与作者、译语文化与源语文化的平等对话关系,有助于理解人与翻译以及人与他者文化的关系.孤立的文本不占有文本的全部意义,"现实"同文本一起成为翻译的对象改变了对翻译本身及翻译中各个因素之间关系的认识,然而这个"现实"并不是现成的,它同文本的意义一样是在实践中由原作和译者共同揭示出来的.共享"现实"的引入有助于翻译实践及对翻译的伦理和政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比较法教学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在汉语教学的各个教学领域 ,取得了非常 显著的效果。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比较法同样应该引起重视。我们最近在英语教学 中所进行的研究及相关数据表明,比较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通常,在谈论外语教学时,许多教师都习惯于将“比较法"同学生逐字翻译的学习方法联系 起来,认为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比较"。他们担心比较法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如若频繁 使用,可能导致洋泾浜英语或中国式英语,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草率地得出结论,认为比较 法一概不…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信达雅"的标准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争论,如何正确理解其内涵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在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值得肯定。应该用哲学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理解"信达雅"原则。"信"和"达"是基础,"信"得贴切,"达"得恰当,便产生"雅"的风格、"雅"的神韵。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多元性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翻译的绝对等值难以做到。异化翻译是一种尊重差异的翻译策略,而非主张一成不变地复制原作。文中就汉英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进行探讨后得出:作为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两者各有长短,也都有存在的必要,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均有失偏颇。翻译研究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应该多一些包容,让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同台竞技,从而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的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于当前文学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文学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赋予其“社会环境”主体性特质.在此基础上探讨广义的文学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赞助人、译文读者等有生命要素和接受环境、文本等无生命要素之间的多元翻译主体关系,从而为界定翻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供支持,建立翻译主体间正常的交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语言之间存在不对应性是很自然的现象。翻译的目标不是字面上的对应。无论采用何种翻译策略,语言晦涩,佶屈聱牙的译文都绝不足取。译语的可读性永远是检验翻译质量和翻译价值的首要原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提倡使用"欧化汉语"和"中国式英语"。  相似文献   

13.
德里达"解构"理论的最重要的概念是"延异","延异"指的是翻译时存在的时间、空间差异.由于两个文本和语言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活动中形成了原文和译文的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使得翻译过程既改变了原文又改变了译文,因此也使原文及原语得以获生."解构"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不可译性"不意味着译者不应该翻译,而意味着在遵守经济性法则下,在译文中创造原文本的多样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译文中保留差异就意味着对原文本的保护."解构"理论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应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的异质成分,才是我们借鉴"解构"理论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异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频繁,翻译中的异化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翻译策略的角度,探讨了习语翻译中的异化处理,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设法保留和传达原文特有的形象,避免以译文形象替换原文形象,从而达到"文化传真"的效果。从翻译趋势入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在习语翻译中进行异化处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英语是国际化的语言,在中国的"地位"也非常高.同时,我们注意到汉语的地位却在逐渐地削弱.汉字的使用十分混乱,并且显得与这个信息化时代前进的步伐不一致.我们应该以法律来规范文字的使用,净化语言环境.在当前,对于一些外来词,国家语言文字部门应及时对其作出并审定恰当的汉语翻译,或是及时说明这些外来词的文化背景和含义并为它们的正确使用作正面、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6.
在亚里士多德关于矛盾律的表述中,核心概念乃是"是",而不是"存在"。矛盾律的正确表达应该是"一事物不能既是又不是",而不是"一事物不能既存在又不存在"。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译本的相关论述中,"存在"这一术语的采用给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带来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究竟是"是"还是"存在",不仅涉及对矛盾律本身的理解,而且涉及对亚里士多德有关思想的理解,同样牵涉到对西方哲学中being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研究西方哲学,应该以"是",而不是以"存在"来翻译being,并且把这贯彻始终;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翻译的问题,而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读者反应论”产生以来,译者的翻译行为总是受到读者因素的制约。读者与译者是平等的关系,应该互相关照。读者对译者的关照可以从读者对译作的评价和读者自身水平的提升两方面说明,以引起对译者在翻译系统中的主体性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民间文化传承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传承,"传"有传播、传扬、传递之意,"承"有承受、承续、承接之意.在民俗学里,第一次使用"传承"这个词的是日本的柳田国男,他写有一本书,叫《民间传承论》,20世纪80年代,王汝澜教授已将它翻译出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译学研究中"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创造与叛逆之间的关系还比较模糊。从文学翻译中的忠实性创造和叛逆性创造入手,尝试厘定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应在翻译这样一个动态的综合的过程全面的分析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20.
从"异延"的内涵和解构主义的语言观可以看出:任何语言符号的组成要素都不是自足的,而是与周围其他成分有着漫无头绪的复杂关系,既带有其他符号的印迹,但又彼此有别,并在形成差异时突显自身的价值。由这一逻辑出发,延伸到由符号构成的文本那里,很自然,德里达得出了作品终极不变的意义是不存在的结论。因此,德里达否认原文与译文的区分,认为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共生"的关系,是一种延续和创生的关系。他认为翻译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在德里达看来,"有调节的转换"比"翻译"这个术语更能反映翻译的特性,这是因为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没有纯粹的所指。因而德里达"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由于原文意义不可能确定,因而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修改和转换,使原文成长、成熟,最终得到"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