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捷 《社区》2014,(1):8-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突出了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如何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成为各地基层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在全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验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典型示范区,一些有借鉴意义的创新方案也相继出台。本刊记者为此专访了河北、辽宁、上海、广东、湖南、四川等地7个区的相关负责人。  相似文献   

2.
阎盘龙 《社区》2014,(34):25-25
甘肃省各地把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作为民主法制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社区共治机制,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城乡社区。这要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更应该去“激活”社区,推动形成党建引领“共治”治理、“联动”治理,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基层组织体系得以健全完善,村民的民主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得到提高,村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信心得到增强,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但也存在传统封建思想和宗族意识阻滞村民民主意识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乡村治理主体流失,治理实践流于形式,法治意识淡薄、政治参与度低等问题。新时代要促进乡村基层民主治理主体现代化,优化党委、政府、市场、社会、村民共治的内在结构,明确县乡政府与乡村组织的职责界限和利益边界。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处理好政府与乡村主体关系,推进基层政府治理职能转型。健全法律体系,开展法治宣传,加大普法力度,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和村务公开等方面建章立制,强化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5.
唐凯 《国际公关》2024,(5):65-6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地方政府是落实党的各项发展政策的主体,也是直面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单位。新媒体广泛普及、人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提升、构建智慧型政府等要求对地方政府公共关系提出了挑战。地方政府公共关系构建到我国治理体系的完善,因此,在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下应该进一步推动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扩大沟通和交流渠道,加强相关舆情管理,调动公众参与,重构地方政府关系,增强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效能,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周开让  杨柏生 《社区》2014,(28):15-15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要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笔者认为,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要重点抓好“六个必须”。  相似文献   

7.
杜丽娟 《社区》2015,(10):29-29
说起社区的“多方共治”,除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之外,另外一个庞大的社区治理群体就是社区居民自己。社区居民不仅仅是社区治理的客体,同时也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如何充分动员全体社区居民通过一定的组织、一定的方式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活动中,如何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全面提升社区整体的治理能力。江苏省苏州市玲珑湾社区为此不断地探索整体治理方式,结合自身居委会管理和服务强、居民自治自管能力弱的现状,在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社工委的指导下,成功推行由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指导和管理下的居民自治理事会,让社区居民真正感受的“我的家园我做主”,不断提升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社区》2007,(21)
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来促进居民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已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阐述了东西方社会中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理论,强调了居民参与对社区治理的重要性;论述了社区社会组织是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提出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机制的措施,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基层群众自治主要包括农村的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的居民自治.它是指"城乡居民群众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和社会基础弱化的双重背景之下,如何增强农村基层的组织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基于"制度-组织"的分析框架,对成都市公共服务资金项目实践过程进行考察发现,制度嵌入是提高基层组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输入灵活资源、设置规范程序以及再造自治机构等方式,国家可以将外部供给的资源、规则和主体嵌入基层治理体系。灵活性的资源输入可以实现对农民的利益动员,从而激活其参与意识;程序性规则的设置可以实现对农民的行为引导,从而规范其行为表达;自治机构的再造可以实现对农民的广泛吸纳与集体参与,从而均衡农民之间的权责关系。因此,嵌入式的制度介入可以为农民组织化提供内外部条件,从而实现对农民的动员、引导和集体吸纳,进而使农民组织起来成为可能。这表明,制度嵌入是国家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形势下,社会组织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在现实治理实践中,其功能发挥却面临诸多障碍。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的实地调查,从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参与结构、参与方式、参与领域、参与群体等方面,探究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政府层面、居民层面、自身层面遭遇的现实困境。提出社会组织需要通过政府、社区、居民转变理念,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参与机制,健全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具体路径来实现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农村党组织对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众进行领导、引领、组织、号召和整合的能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号召力的重要来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弱化、组织功能淡化、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应以强化政治领导力为统领,加强自我管理,致力于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党执政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组织的兴起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民间组织的发展对党执政具有双重影响:有利于巩固执政基础,优化执政环境,改善执政形象,推进决策民主化;但同时也增加了党整合社会关系的难度,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党应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将多样化民间组织的价值追求纳入党现行的政治体系之内;同时建立、健全党与民间组织的沟通机制,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层党组织在这一格局中的职能定位应该体现在领导、协调、保障、激励这四个方面.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推进社会治理的职能,必须从组织建设、工作方式、党务干部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反思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快实现基层党建由单纯强调组织覆盖向各方面工作全覆盖转变,由执政党单方面治理向社会各个主体共同治理转变,由单一的应急治理向全面的科学治理转变.同时,进一步从思想、作风、能力、制度四个方面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水平,从健全体系、培养骨干、强化职能、加强监督四个方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治理全民行动关系到环境治理的成败,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环境治理格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为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环境治理全民行动:第一,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监督是发挥人民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舆论监督是全民参与环境治理最集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要坚持全民环境监督路线,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环保举报平台的作用;第二,群众路线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命线,也是环境治理工作的根本路线,各类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环境治理、形成最广泛的环境治理战线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坚持以社会组织为载体的全民环境治理,发挥群团组织、环保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第三,坚持环境宣传教育与践行环保行为相融合,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加大环境公益宣传,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环保素养,使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引导全民积极践行环保行为,形成人人参与环境治理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7.
基层治理创新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政府因势利导和社会自生能力的分析框架中研究基层治理创新兴衰的发生机制,发现:为做出政绩,采取不符合地区要素禀赋结构的创新战略,引发创新制度的扭曲和社会自生能力的弱化,导致基层治理的恶性循环,造成创新的衰退;以人民为中心,采取符合地区要素禀赋结构的创新战略,催生新规则新制度,增强社会自生能力,促进基层治理的良性循环,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持续。面向未来的基层治理创新,必须根据未来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和地区发展目标的变化,构建简约高效的创新体系,提高社会自生能力,营造良性创新生态。  相似文献   

18.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可激活宪政体制内的协商民主资源。在现行宪制框架内进行法治整合,将政治协商制度与相关政治制度有机衔接,是人民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必然之路。但是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存在着法律地位不明与制度衔接不畅、基层组织不健全和纵向系统不完善、代表性偏低与实效性不足、协商内容不确定与协商程序不规范等法治障碍。应当明确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的法律地位,加强多种制度之间的衔接,并且健全基层政协组织机构,优化政协委员的代表机制以及规范政协参与的程序性机制,以期在人民政协的体制框架内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既是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层面的具体实践,也是支撑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举措,其生成逻辑具有多重向度。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法律制度不健全、农民群体法治意识淡薄、司法资源供给不足等诸多障碍。应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以权力规制、权利保障为核心,夯实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基础,构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法治理念培塑,籍以助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0.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是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十八大以来,传统的以政府为核心的一元社会管理逐渐向多元互动的社会治理过渡,我国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也面临着治理手段缺乏、制度供给不足、治理创新难持续等一系列现实挑战。社会治理既需要可持续的制度保障又需要能够灵敏回应社会需求的治理工具。在已有社会治理的框架下,本研究引入并从理论上建构了“标准化治理”这一制度工具,其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标准化治理强调多元协调机制能够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多元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标准化治理作为法治的有效补充,能够填补社会治理的制度缺失区域;标准的反馈机制能够敏感及时地回应社会多样化需求,提高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