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盈 《东方论坛》2014,(1):128-128,F0003
正赋是一代之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体式。与诗、文相比,其研究相对冷落。文学史著作中除司马相如、班固、张衡等大家的赋作外,对其他赋家少有提及,关于赋体文学的专著也相对较少。关于赋体文学通史,较早的有铃木虎雄《赋史大要》(1942)、马积高《赋史》(1987)、郭维森、许洁《中国辞赋发展史》(1996)等,采取赋文体史的编著方法,但在赋体创作的复杂性等方面研究得并不充分;此外,龚克昌《汉赋研究》(1984)、姜书阁《汉赋通义》(1989)等著作则从汉赋入手,基本完成了汉代赋学体系的构建。在各类赋作研究中,赋学批评研究起步更  相似文献   

2.
在张衡诗赋创作中,文体形态的新变极为突。就赋而言,其新变体现在:句式之变化;诗、赋、骚结合之新体式;抒情小赋之开拓;言情赋之滥觞以及七体之至思五个方面。就诗歌而言,其四言、五言、七言均体现出汉代文人诗的新特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汉代学术思想剧烈交变的历史背景下,张衡诗赋创作所具有的标界性的承启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应该是张衡《思玄赋》末的系诗,而不是晚了百年之久的曹丕的《燕歌行》。关于这一问题,拙文《我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辨》(见《齐鲁学刊》1987年第一期)已作简论。张衡的这首七言诗,明冯惟讷《诗纪》曾予收录,可见他也确认它是一首诗。逯钦立先生辑校的《先秦汉魏南北朝诗》,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逯先生的辑校完备谨严,比起丁福保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可谓“后出转精”。但在该书中,逯先生收录了《思玄赋》的一首歌(四言),却未收那首七言系诗。他颇不以《诗纪》收录《思玄诗》(即赋末系诗,题目为冯惟讷所加)为然,在按语中,他认为那是“《思玄》系辞”,  相似文献   

4.
元嘉时期赋学批评的材料比较有限,通过范晔《后汉书》对东汉抒情言志赋的载录情况,可以看出"以意为主,以文传意"观念对范晔的影响。结合《狱中与诸甥侄书以自序》、《文苑传赞》等以及元嘉时期的创作实例,印证了范晔重视声律、重视藻采的审美追求及其赋体分类观念。檀道鸾认为赋颂"体则《诗》、《骚》,傍综百家之言",则说明这一时期的赋学批评已意识到了赋体来源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5.
西晋的辞赋创作极为兴盛.陆机把赋的表现领域拓展到诗赋创作自身,以赋体的形式呈现出这一时期亟待解决的文学理论问题.《文赋》论述的对象是以诗赋为主的文学创作群体,而辞赋在他们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陆机结合自己创作心得对汉魏以来的诗赋特别是辞赋的创作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并调适了诗、赋两大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6.
东汉中期的张衡,在诗赋的形式体制和艺术表现上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实验,从而给这两种文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诗歌方面,其《四愁诗》等作,利用并改造楚骚句式,创作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七言诗体,而屈原以“香草美人” 隐喻政治关系的表现手法,经由张衡的运用与发挥,形成一种重要的诗歌表达模式;辞赋方面,其赋作在句式、结构布局上的创变,以及在题材、小品化、语言风格、结构立意上的新探索,一改传统赋风,深深影响着汉末魏晋的辞赋创作;“七”体方面,其《七辩》与傅毅《七激》改传统“问疾”主旨为“招隐”,在主题、风格和形式上都对此后的“七”体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衡赋的演变李法惠张衡不但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赋和诗,在诗赋两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赋,在文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辞赋的发展开出了一个新境界。既有《二京赋》、《南都赋》这类早期创作的叙...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作为一种创作技法,还是作为一种文体,"赋"都与《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文体的赋,并非由作为创作技法的"诗六义"之赋独立发展而来,赋"文体化"的发生主要是基于"赋《诗》"言志行为的文本化。无论是赋《诗》之"赋",还是"失志之赋",都展现了士人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关切以及对自身介入政治的渴望。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刘岸挺同志两次撰文进行了颇有意义的探索。刘同志的文章,否定了传统的观点——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论述了张衡《思玄赋》系诗作为一首七言诗的独立性与完整性,是很有见地的。但是,她把《思玄赋》系诗作为我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的意见却值得商  相似文献   

10.
朱熹辞赋通论是对他辞赋思想与辞赋创作的贯通性讨论,研究的文本对象有《楚辞集注》、他关于辞赋的论述以及《白鹿洞赋》等辞赋作品。朱熹辞赋内在地存在理学的本体、以《诗》诠赋的方法和尊崇骚赋的价值观等贯串其辞赋思想与辞赋创作的共性特质。理学的本体是一以贯之的主线;以《诗》诠赋是楚辞解释的新境界,但却仅是一种方法论,因为他依然视辞赋为"文"而没有将其当作诗歌;基于规讽之旨和平易之文主张,他尊崇骚赋而贬抑汉大赋、俳赋、律赋、文赋等,是为其辞赋价值论。集哲学家、辞赋理论家和辞赋作家于一身,是导致贯串朱熹辞赋思想与辞赋创作三大共性特质的内因,也是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1.
蒋文燕 《南都学坛》2007,27(6):63-66
由东方朔《答客难》开创的汉代答难体赋,历经扬雄《解嘲》和《解难》、班固《答宾戏》、崔《达旨》、张衡《应间》、崔《答讥》、蔡邕《释诲》等人的创作,在汉代抒情言志赋中自成一体,而"战国情结"则是其中贯穿始终的结构和内容主线。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嬗变和赋家个人际遇的沉浮,赋作中对战国时代的观照方式与价值评价也渐趋不同,这正反映出有汉400年间士人体认现实之方式、个人理想之追求等多方面的变化轨迹。因此,答难体赋也以其独特的风貌成为抒写"士不遇"主题之汉代抒情言志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张衡的赋作在汉赋发展史上具有传承与开拓意义,而其《思玄赋》则是汉代抒情言志赋中对屈原的《离骚》在文句、描写和结构上进行了最完整最有意识的模拟。但因时代背景与创作个体的不同,与屈原《离骚》中“宁溘死以流亡”的精神之旅相比,《思玄赋》中张衡的“道德之旅”是借游历的形式,通过对自己道德前途的叩问来表达他的坚持。因此《思玄赋》可视为屈骚精神在汉代抒情言志赋中的影响与流变的读本之一,并进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汉代抒情言志赋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赫然冠于《昭明文选》卷首的两部大作,就是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自从萧统把它们奉为文章的楷模之后,它们在文坛上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的。刘勰《文心雕龙》评论说:“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发以宏富。……并辞赋之英杰也。”评价甚高。自左思对此二赋提出批评后,历代论家,抑扬褒贬,莫衷一是。当代文学批评家,则多持否定态度。或褒或贬,一般都是把《两都》、《二京》作为京都大赋的代表之作相提并论,好象它们之间没有多少差别。其实两赋  相似文献   

14.
<正> 张衡在科学与文学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在科学上,他以制造了候风仪和地动仪闻名于世,当时就享有“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的称誉.在文学上,他的赋与诗,尤其是赋的创作成就使他在汉赋名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相颉颃.  相似文献   

15.
赋作为一种韵文形式,始于战国时期。战国时荀卿有《赋篇》,宋玉有《高唐赋》、《神女赋》、《风赋》。到了汉代,赋成为一种主要的文体,作者亦众。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都有长篇大赋,驰骋词藻,铺张扬厉,夸耀汉德,但看不到作者情志的陈述。惟自西汉末东汉初班彪作《北征赋》,后来班昭作《东征赋》才开始有抒情的小赋,至东汉末年短篇小赋才多起来。如蔡邕有《述行赋》,赵壹有《刺世疾邪赋》,赋体由此有了新的发展。魏晋时期小赋盛行,就成为赋体的主流了。今略述其盛行的原因、句式及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6.
内地鸾书陆续面世,《救生船》、《起生丹》、《苦海金堤》、《拯世破迷宝诰》等载有扶鸾所得之赋篇,今谓之鸾赋。有《拟东方朔蟠桃会赋》、《东施效颦赋》、《赏春赋》、《张果老倒骑驴赋以题为韵》、《起生丹赋以"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为韵》等长篇及一般教训讽戒之作。其体裁有长篇兴寄、骚体、成相、齐言、杂言体等,用韵或严谨或随俗。鸾书并记录赋篇创作前后之人神交会之对话,如创作因缘、评语、训戒等,不乏活泼之人情事故,皆文学属性之显现。  相似文献   

17.
两汉辞赋的创作与批评是一种文学性的活动 ,但在两汉经学极盛的大背景下 ,辞赋的创作与批评没有超然于经学这种时代发展的主流思潮之外。两汉辞赋的创作及批评与经学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以《诗》评《骚》、据《诗》论赋以及辞赋作品的采《诗》用《诗》中。这充分体现了两汉时期经学文学化与文学经学化的互动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体的演变一般在源起之初就孕育了体格特征、发展倾向、内在局限等重要命题,诗赋二体的复杂关系可以从这一视角入手考察。首题赋名的荀子《赋篇》及其创作情况表明,赋只有在功用层面是从“用《诗》”中分化而来,在命名、文本形态的构成等方面与之并无质的关系。荀赋立体要在“变《诗》”而“效物”,前者是表象,后者是关键:其句式的构造表面类同《诗》四言,实际上取自《老子》以下的散句而具有与之疏离的意味;其立体的本质在于升格和拓展《诗》之手法,形成以铺陈原则规限物事题材这一独特而具包容性和吸纳力的文体特征,以此与形式立体的诗相分异而判然两途。同时荀赋立体的复杂情况也为赋的诗化和二体趋同提供可能,主要表现为“以体物为铺张”使得赋在演进中发生了功用性批评的文体位移。  相似文献   

19.
将赋、比、兴本义解作诗歌写作方法和诗歌体裁均有所不妥。因为“六诗”当是《周礼》编著者在古而自有的风、雅、颂组合中插入赋、比、兴拼凑而成 ,它反映的是学《诗》致用称《诗》以言的时代观念。其要义在赋《诗》以风 ,指以讽喻教化为灵魂 ,以赋为组织核心 ,加上比兴为主干 ,又缀以雅颂为陪衬的《诗》的六种功用。“赋”指“称《诗》以谕其志”,“比”指以《诗》类比己志 ,“兴”指起发志意 ,听赋《诗》而触类旁通生发感悟 ,领会其所含情志意义。就本义言 ,“六诗”原属经学命题 ,至东汉之后 ,赋、比、兴三义才演变成一个发展着的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20.
自我在《齐鲁学刊》1987年第一期和本刊1987年第二期撰文,指出“张衡《思玄赋》系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后,我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问题,引起了国内有关学界新的注意与探讨。就我所知,对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