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季节“的行走和诗意——简论食指诗歌的主题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食指的诗歌中,"季节"意象负载着特殊的象征含义,它不仅是时间的代码,更是心灵的载体和镜象,指示了诗人复杂的精神脉络和情感走向,同时也呈现出了食指诗歌的三大主题--未来主题、成长主题和眷念主题.食指用诗歌的形式提取和保留了"季节"枝头上美丽的花瓣和露珠--这些永远引领着人的心灵世界向着高处飞升的精神瑰宝,给食指的诗歌也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青春气息和浪漫气息.  相似文献   

2.
通过赏析我国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晚年组诗代表作品《泥土的门》,从中领略诗人在晚年诗歌创作中对于诗歌主题内容和诗歌语言形式的持续探索。在诗歌内容主题上,诗人继续保持了对时光逝去岁月更迭的人生思考、对爱情亲情的不舍与忧伤以及对赖以生活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进行的持续追问;在诗歌语言形式上,通过构建通俗易懂的生活意象、易于朗诵的口语复沓性和巧妙的隐喻运用等语言艺术表现手段坚持了新诗的写作实践。  相似文献   

3.
E.E.肯明斯是美国著名的先锋诗人。他的诗歌形式变异,语言分裂,在世界诗坛独树一帜。多年来,一些学者主要从他的语言和形式上探讨他的诗歌,认为他过分追求诗歌的形式,难免在主题上缺少应有的深刻度。但笔者认为,与其说肯明斯是用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与世界对话,倒不如说他标新立异的诗句正是他灵魂的投影,内心的独白。本文将依据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肯明斯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当代诗人昌耀独具魅力的诗歌品质的形成,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以及远离主流文化的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他用诗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他用诗诠释了精神追求对于生命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艾青对世界现代文化的亲密接触始于他的留法生活.他不仅在精神生活上深受波德莱尔、梵高等法国现代主义诗人和艺术家的影响,他的早期诗歌无论是创作主题还是表现技巧也都与法国现代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海子对现代诗歌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追求生命的高远、浪漫、炽热,开辟了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海子是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精华,又充分发扬本民族诗歌传统。海子诗歌的主题也围绕着古今中外众诗人的探索展开和发展,其中田园情结、基督式博爱、神性的召唤等主题元素阐释了海子与中西方诗人先贤们在思想层面、精神气质和语言形式上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文学创作在晚年达到了鼎盛时期。此间他创作了以拜占庭为主题的诗歌《驶向拜占庭》与《拜占庭》,表达了他对纯粹精神和艺术的永恒世界的向往之情。本文通过对这二首诗的对比与分析,探讨诗人在诗歌主题、象征符号以及哲学思想上的延续与变化。可以看出,诗人在这二首以拜占庭为主题的诗中对死亡与永生的主题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二者关系的哲学思考越来越趋于成熟和深刻。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在诗歌主题上,以表现自我为主,用自身的经历、感觉来抒写其诗歌,执着于以抒情主体的自我来建构其诗歌,具有浓郁的自我色彩.劳伦斯诗歌中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凸现了作者自我实现过程的心灵的内部活动,因此,他所有的诗歌创作都是其心路历程的记录.按照诗人心灵发展的脉络,劳伦斯诗作大体可划分为早期(1904-1919),中期(1920-1927),晚期(1928-1930).在这三个阶段中,诗人劳伦斯经历了"分裂--寻求联系--超越(对死亡的渴慕)"三个实现自我的蜕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孤独的割麦女>和<惠安女子>两首诗歌分别呈现出一"动"一"静"的画面,虽然两者在文本表达上存在诸多差异,但主题趋于一致.通过对华滋华斯和舒婷两人的创作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探讨,不难发现两人的诗歌之所以能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歌的艺术效果,乃是由于他们对女性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0.
骆一禾和海子被视为一对具有共同诗歌趣味和诗歌追求的诗人,其诗歌主题也多有重合。情爱主题和孤独主题在骆一禾和海子的诗歌书写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但其中体现的诗人的心灵向度却各不相同。在情爱主题上,骆一禾把情爱视为通向世界的桥梁,最终走向了宗教性的"无因之爱";海子则把情爱视为一个封闭的天地,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之爱。在孤独主题上,骆一禾一开始把孤独视为反思的对象,相信人不止拥有一个灵魂;海子则一直沉溺于孤独的体验中,最终走向了石头似的自我封闭。体现在情爱主题和孤独主题上的这些深刻差异反映了两位诗人深层心灵构造的不同纹理,呈现了各自鲜明而难以混同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郑敏与牛汉有着相同的创作经历、诗歌追求和艺术个性,这是他们的诗歌具有可比性的基础;其诗歌在意蕴上都具有深沉的历史感、强烈的生命感、犀利的批判性等共同点;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教育背景、性格特征、写作实践等存在差异,其诗歌在相同的意蕴中也存在细微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国士大夫文人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历史背景,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诗言志”的传统根深蒂固,对社会、历史的强烈的使命感成为诗歌主题。以东晋陶潜、盛唐王维等为代表的中国隐逸诗人群,则另辟蹊径,将审美视点转向自然,扩展了诗歌艺术的表现领域,在中国文学史上一句占有较高的地位。他们在诗歌创作或文化心理的演变上都有一个艰难的历程。本文拟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出发,对中国隐逸诗人进行一次较深层次的观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韩国的古典诗歌都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代之而起的是新诗的繁荣和发展.本文力图从中、韩诗歌的末路状况入手,分析中韩新诗产生的必然性,同时通过中韩新诗在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的分析,指出中韩新诗在内容、主题、语言形式、诗论等方面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其特殊的诗歌创作手法及诗歌内容。毕晓普的诗歌及其诗歌创作手法体现了诗人不断发展的社会观和社会意识。诗歌中使用的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体现了诗人对社会与个人的关照,这种关照随着诗人社会经历和诗歌创作的提升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诗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76年的集体化写作阶段,1976年到1989年的群体化写作阶段,1989年至今的个体化写作阶段。每一阶段的诗歌写作在题材、主题和表达形态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特征。当代诗歌的发展进程表明,诗歌写作不仅可以见证时代的精神状况,而且可以有效地参与时代的精神建构,其历史演变既受制于具体的文化语境,同时也是社会意识形态与诗歌话语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杜甫陇右诗在主题趣味和艺术风貌上展示了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诗人的现实经历与处境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盛唐晚期独特的审美文化风尚息息相关。杜诗里诗学精神的变化也对中晚唐乃至宋代的诗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唐诗人刘禹锡从顺宗贞元二十一年始任屯田员外郎,到文宗大和元年继任主客郎中,其间跨度达二十三年之久,这在唐代郎官中极其罕见,甚至对后期的郎官文化都产生了影响。刘禹锡三任郎官、四任刺史,长期的京城任职与刺史外放,对他的诗文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郎官经历与诗歌创作关系较为密切。具体而言,表现在诗歌中的郎官意识非常明显,其中的刘郎意象在中唐成为郎官的代名词,并在文士中流传广泛。郎官期间的诗歌创作主要反映了郎官悠闲精致的生活,游园与宴饮是最主要的两大主题。诗歌酬唱则成为其任职郎官期间的主要创作形式,在唱和形式和诗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新变,从而掀起了中唐唱和诗创作的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诗歌意象深受其生活经历的影响,他笔下的意象世界带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并夹杂象征主义特色。相对闻一多而言,徐志摩在诗歌音乐美的实践上花费了大量精力,把中国新诗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表象上看,徐志摩诗歌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但在诗歌内部,又有一个单纯的线索,即对自由、美、爱三位一体人生理想的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19.
刘半农是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他翻译了许多外国的诗歌,也创作过许多优美的新诗。在创作新诗的过程中,他借鉴外国诗歌中的积极因素建构自己的新诗。可以说他的新诗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他的译诗有一定的联系。借鉴译诗的主题就是这种联系的一个方面。然而翻译界对刘半农的诗歌翻译至今仍鲜有论及。本文探讨刘半年如何利用他译诗的主题建构自己的诗歌主题,以期唤起译界对刘半农诗歌翻译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弗洛斯特的很多叙事诗都探索了女性的欲望与诗歌创作关系的主题。这些叙事诗不但反映了弗洛斯特独特的女性观和欲望观,更在隐喻的层面上折射出弗洛斯特的"平衡诗学",即将女性所代表的激情与创作力与男性所代表的理性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诗歌理念。弗洛斯特在其叙事诗中通过反讽、隐喻等叙事策略和修辞手法,巧妙地将诗歌的主题在故事和隐喻的双重层面上表现出来。文章从叙事学和女性主义的视角探索了弗洛斯特一组叙事诗的主题构成,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挖掘弗洛斯特独特的女性观、欲望观和辩证平衡的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