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自由哲学”在萨特哲学中占有突出地位,它主张人的自由是价值的惟一基础。但是统观萨特的自由观,其远离生活世界,完全是脱离现实根基的主观意志自由,在生活世界中处处碰壁,最终沦落为“自由的乌托邦”,以“不自由”为始点和终点而展示其“自由的乌托邦”的图景。因此,为了正确评价萨特的自由现,以“自由的乌托邦”为逻辑谱系,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价值坐标,对其自由观进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2.
萨特理论的核心是试图解释人在世界的存在状况,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这种哲学观造就了萨特的文学观。其存在主义的自由观在文学理论中得到表达,“选择”与“介入”理论在文艺创作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3.
萨特自由观念的哲学基础与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的自由学说是其本体论哲学与伦理思想相互贯通的理论基础。本文力求从萨特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我思”分析入手,通过对“我思”意识的自发性与自由、“意识之有”的虚无性与自由、本体论的存在性与自由等三个方面的探析来揭示出其现象学本体论与自由观念的内在联结,并以此说明萨特的自由观是一种本体论自由观,具有坚实的形而上学基础,而由此所构建的伦理学则改变了传统伦理学的性质,成为了人类真正生活、行动和可靠存在方式的本体论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萨特的文学观是建立在其哲学自由观的基础上的,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文学观是其自由观的印证。萨特的自由观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因此,在对文学活动的认识上,他一方面宣扬作家在创作中具有绝对的自由,读者的阅读行为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梦”;另一方面又否定自己的言说。作者指出,源自自由现的潜在冲突构成了萨特文学观的内在解构力,唯有从其自由观中我们才能找到理解他那捉襟见肘的文学观的理论线索。萨特的文学观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能过于绝对,对之我们应该有分析地汲取。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的自由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更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一生极为重视并做了深入研究的问题。那么,萨特的自由观是怎样提出来的呢?经过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萨特在研究人的自由问题时,是把“自由”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本体属性,与人的存在放在同一层次上,由此,称为人类学本体论自由观。为了建立这种自由观的体系,萨特首先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再从胡塞尔精神现象学的“纯粹意识”推演出“自我”和“人的存在”一系列概念;接着再由“自我”和“人的存在”最终推导出“绝对自由乃是人的基本规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萨特的小说《墙》的哲学和文本结构分析,指出《墙》所隐含的萨特的自由观,即若自由选择建立在“分裂”、“焦虑”、“虚无”化的自我之上,自由被“焦虑”侵袭,带有“虚无”色彩,自由选择就无法躲避偶然与荒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前一时期,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十分流行,萨特的绝对自由的思想也非常时髦。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是否象某些人所标榜的那样是马克思主义的?是否象有些人所宣扬的那样比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更高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我认为,萨特的自由观是虚假的,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才是科学的,才是全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强大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8.
萨特自由观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自由观新探谭志君萨特的自由观引人注目,并因此招致各种评说。然而,正如美国学者宾克莱所说:“他大概是被人们引述的最多而又被人们了解得最少的人。”①从众多的评论文章和书籍来看,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萨特自由观中的“绝对自由”,而忽视了其中所蕴含的“不自由...  相似文献   

9.
哲理剧《苍蝇》融入了萨特在战争中获得的新的体验,这就是把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从而促使他修正了战前“孤独的人”的自由观,转而关注个体与群体、思想与现实、文学与生活的联系,主张行动与介入,并强调自由与承担责任的不可分离。但存在主义强烈的反理性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大大限制了萨特的努力。《苍蝇》不仅显示了这一时期萨特思想的过渡性质,而且暴露了其思想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0.
马赛尔与萨特都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有一些观点却与萨特大相径庭。他针对萨特在《存在与虚无》、《恶心》等著作中所论述的“人的存在与自由”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弊端。他指出:萨特把人的存在看作是偶然的、荒诞的、虚无的,是一种悲观的论调,会给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罩上一层阴影;萨特关于“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是把人们带到痛苦和不安的处境;萨特提出“我是被判处自由的”绝对自由观,是“最离奇的谬误”,是“虚无”,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马塞尔对萨特的抨击,对于我们研究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部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相似文献   

12.
对人的本质的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客观地存在的且能为我们所认识、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 :“自然存在物”、“有意识的存在物”、“类的存在物”。“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探究人的本质的“阿基米德之点”。社会性、实践性、理性等是人的次生形态的本质。自由是人之为人的原由 ,是人与动物一切区别的区别。只有自由才是人的原生形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丧失了哲学的特性也就丧失了其革命的特性;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提出过要"终结"和"消灭"哲学,但不能因此而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关键在于必须用马克思的"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的辩证思维来理解这些有关"终结"与"消灭"哲学的言词;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性,必须在两条战线上同时战斗,既要反对那种轻视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的倾向,又要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歪曲成"二元论的形而上学观"的倾向作斗争;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哲学的关键在于,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坚持总体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内涵和特征的.  相似文献   

14.
由“摄用归体”到“会体归用”,是熊十力“体用哲学”圆成逻辑。笔者认为:在熊十力后期思想中,一方面,以“心”为“终极本体”的宗旨并没有改变;另外一方面,理论重心则由“体”向“用”的转化、落实,虽无否定“本体”的意味,但更凸显了“用”的层面。  相似文献   

15.
康德与叔本华都把自由作为自己哲学的终极关怀.康德所说的自由是理性的自由,而叔本华的自由是非理性的自由,康德的哲学中已经包含着非理性的萌芽.正是康德哲学中的这种非理性的因素,才导向了非理性的叔本华的哲学.自由成为康德到叔本华哲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和谐整体。建立和谐生存世界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承担者与呵护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主体。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现代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图书馆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人性化服务,为读者创造一个亲切、温馨、宽松、和谐的读书环境。  相似文献   

17.
技术哲学应首先关注技术创新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的技术哲学研究较少涉及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绝大部分技术哲学研究者都只是对“技术”,而不是对“技术创新”展开哲学研究。实际上,技术哲学应首先关注技术创新的哲学问题,它既是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技术哲学乃至哲学发展的要求。从技术创新与技术的关系来看,要真正揭示出技术的哲学本质,必须从揭示技术创新的哲学本质入手。  相似文献   

18.
宗教、科学、文化思考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宗教、科学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在文化的层次上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笔者透视了各种文化中隐含的“元宗教精神” ,认为对无限本体的信仰是宗教的本质 ,而一切有限之物仅能作为理性思维和学术研究的对象。将有限之物作为非理性的信仰对象 ,会导致社会躁动和现代迷信。宗教信仰自由是人的价值主体性的基石。本文的思路起于笔者同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吉教授的一次谈话 ,并在 1999年佛教协会内参《研究动态》披露过  相似文献   

19.
近代伊始的西方哲学有以主客二分式的"自我"为原则的传统,这一传统对"自我"的认识势所必然会导致自我认识循环的困境。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及其社会本质的规定,为走出自我性的图子和自我认识循环的困境提供了最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是自康德以来西方哲学史上对哲学的性质问题作深入思考的又一位重要哲学家。他在后期哲学中认为 ,以往哲学总是采取心理主义或本质主义的单一固定模式来理解日常语言 ,结果导致了哲学语言的痼疾。基于此 ,哲学的任务是 :既要全面了解日常语言所描述的问题 ,获得“全貌概观” ,又要依照某种具体情境 ,对日常语言停留在“家族相似”层面上的理解 ,以还日常语言丰富和真实的“游戏”本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