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大陆 《兰州学刊》2012,(12):181-186
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经济合作有地缘战略意义。从西向印度洋来看,中南经济合作通过构建覆盖中南半岛并连接北印度洋的陆地运输体系,有利于我国应对资源运输中的"马六甲问题"。从东向南中国海来看,中南经济合作也有利于中国维护南海地区稳定,有助于我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问题。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的经济互利,是限制南海争端扩大、升级的重要因素。为维护经济合作的大局,泰、柬、老等东盟国家更加接近中国反对区域外国家介入南海问题的立场,为缓解地区安全紧张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南海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关键的地缘空间节点。南海地缘政治格局构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为应对南海地缘政治格局新态势,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应构建以应对南海危机为主要内容的"组合拳"式的地缘战略体系:把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为首选;把同相关国家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家关系作为关键;把增强南海地区海空军事实力作为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莫迪政府执政以来,随着世界经济、政治重心的东移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印度采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积极介入南海争端,加大对南海问题的影响力度。印度南海介入政策背后有深刻的动因,包括实现印度的大国抱负,推行"东进"战略,平衡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配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等。印度的南海积极介入战略使南海问题进一步国际化、复杂化,导致中印矛盾升级,加剧东亚安全困局。面对南海问题中的印度因素,中国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采取有力的举措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美国的南中国海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渊 《学术探索》2008,(1):54-58
美国是对南海问题影响最大的区外大国。在地缘经济、政治利益的驱使下,美国在冷战后对南海问题推行了积极干预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南海政策将表现为如下内容:确保和加强军事存在,努力争取对南海地区安全事务的主导权;构建多边安全机制;以南海问题影响并牵制中国的发展。但是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干预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后的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知识界围绕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这两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而"文化复兴与民族复兴"是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当时人们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文化乃是国家和民族立足的根本或生命,因此,只有通过文化复兴来促进或实现民族复兴。他们还从"文化"在民族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以及与民族生存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论证了文化复兴的必要性。从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追述中国文化昔日的辉煌,以说明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完全具有复兴的可能性,这是这一时期知识界谋求民族文化复兴的一种努力。这一时期知识界谋求民族文化复兴的另一种努力,是通过大量的事实,来论证中国文化的本身蕴含了很多可供自身复兴的因素和能力。因此,中国文化的复兴,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抗战时期知识界所讲的文化复兴,就主流意识来看,并非是文化复古,而是新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6.
吴小平  梁虞 《理论界》2011,(5):54-55
南中国海由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周边各国纷纷对南海地区提出主权要求,各区外大国也对该地区虎视眈眈。从国际法上分析,不管是"发现"、"先占"还是"时效",均证明南海的主权属于中国。与"禁止反言"规则相违背的行为不能为相关国家获得南海主权,而且现代国际海洋法也不能成为侵犯中国主权的借口。为了更好地行使对南海的主权,我国应坚持搁置争议的方针,积极将南海问题纳入双边轨道,深化发展与东盟的"共同合作",平稳有序地加强海上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7.
日本侵华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生成的重要外部刺激因素,中日关系史上的1894、1915、1931、1937、1945年这几个关键年度成了民族复兴观念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先进分子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西方殖民侵略、成为世界强国中得到了振衰起弱、实现复兴的启示,把日本作为赶超发展的目标与寻求复兴道路的借鉴。作为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学理基础的西方民族观念、国粹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输入,都与"日本路径"有关。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向下沉沦到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  相似文献   

8.
张辉 《理论界》2014,(10):152-156
目前6国7方在南海形成激烈角逐局面;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其中南海九段线成为现代史上中国对南海拥有主权的标志性证据;"九段线"是岛屿归属线,还是南海疆域线,我国政府对此未作出明确界定,而是提出"历史性权利"应对;中国与东盟争端国就争端问题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中国应从政治、外交、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采取综合性的策略来应对南海争端。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命运"或"中国向何处去"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基本的时代课题.这个问题是与"儒学的命运"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且集中突出地体现在它与五四运动的深刻的内在关联之中.没有中国的崛起就没有儒学的复兴,这意味着五四运动的"反传统"在特定层面上、比如在制度层面上是合理的;同时,没有儒学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崛起,这意味着五四运动的某些"全盘"反传统、反儒学是偏激的、错误的.儒学的复兴是必然、应然而实然的,因为这是"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的内在要求;不过.复兴的儒学并不一定成为一种刚性的政治化的国家意识形态,但却可以成为一种柔性的社会化的国家意识形态、而对前者发挥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代长三角地区是打工妹最为集中的地区。打工妹群体职业较为分散,但相对集中于轻纺工业。不同职业,各具特色,即便同一职业,因分工不同,也显示出职业的层次性。而职业分层,直接影响打工妹的社会分层。打工妹群体的职业分层,决定于技能因素和非技能因素。技能因素是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常态,非技能因素———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机制如"乡谊资源"的不均衡和"地缘倾向"的普遍存在造成机会的不均等、傲慢与偏见的流行意识成为构筑长三角地区社会等级结构的重要"依据"等,与市场化要求背道而驰。而非技能因素的主导性作用,使职业分层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及文化背景。职业分层与社会分层、文化基因互动影响,使打工妹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分化分流,走向不同的职业岗位。  相似文献   

11.
张玉平  牛磊 《齐鲁学刊》2006,4(6):152-154
行政发展是衡量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文明与否的重要参照系。在政治系统内,政府职能的转变构成了行政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中国行政发展的路径选择,要在准确定位政府职能的背景下,逐步推进行政管理理念的服务化、手段的信息化、过程的法制化以及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遏制党内腐败要从健全政治制度入手.本文从加强权力互相制约和监督、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等角度,阐明其对增强党的反腐能力的影响,指明把权力监督纳入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自 2 0世纪 80年代初我国催生乡村城市化道路以来 ,学术界对“乡村城市化”产生了纷繁复杂的定义。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我国“乡村城市化”的众多概念进行梳理和辨析 ,这对正确认识、辩证理解和深化推进我国的乡村城市化道路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徐燕斌 《兰州学刊》2006,(12):108-110
“礼”是古人取法天地而创设的一套理想的人间秩序,它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和谐精神的追求。礼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一个基本特征。因而,我们对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5.
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是源于传统网络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对MOOC用户的准确建模是实现个性化MOOC教学平台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探讨了MOOC用户模型的内涵,建模要求,重点讨论了贝叶斯网络技术在用户建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詹明安  刘晨雨 《学术探索》2004,(12):112-115
高校扩招在拉动内需、缓解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几年后却造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作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矛盾的现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短期和长期措施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杨双 《琼州学院学报》2010,17(3):75-76,88
本文试从《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的反语讽刺来分析小说的人物塑造,以及在深化犯罪主题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敬煊  屠静芬 《江汉论坛》2001,60(12):79-81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又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理论创新能力的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中国学术界而言,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文化语义学”是个新提法。既然为新学科,自然有诸多基本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和说明。从研究对象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以基本文化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意向世界及其历史;从研究目的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话语的正本清源和话语权的拨乱反正,在逐步确立起传统文化方法论原则的同时,为传统文化研究确立起社会历史本体论;从名称含义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探究历史的文化意蕴和文化的历史源头;从思想资源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悠长而丰厚,它包括历史线索、个案范例和核心人物三个方面;从研究方法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这些,构成了历史文化语义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0.
要判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就必须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精神的关系。从历史大时代与小时代、时代精神与时代主题的关系来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逐步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现时代精神,作为这一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过时;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内容来看,大科学、大实践也是现时代精神,它们的形成和出现既深刻地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内在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催生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特点来看,全球化同样也是现时代精神,它有力地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大力强化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