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传统的亲缘、地缘及熟人网络在现代信用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较为关键的作用,而以信用为基础,又涵盖了不同的关系类型构成的较为广泛的社会网络,进而搭建起广泛的商业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传统的人际网络的利用,也能够支撑起信用网络的发展。虽然随着正规法律体系的完善,批发商会选择在特定场合使用如书面合同等正规契约,然而正规契约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以私人关系为保证,因此,熟人信用体系与正式的法律规约并不矛盾,二者能够实现整合,以此构成现代信用体系构建的合理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与中国古代的传统信用观相比,现代信用观不仅重视从道德的角度解读信用,更强调从经济和法律的维度展开对信用的全方位解读。从道德、经济、法律三个角度来诠释信用,会使我们形成一个丰富、立体的信用观。信用固然是人的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营准则和为政之基,同时它也是一种资本和财富的体现,在契约社会里守信还是公民的基本法律义务。基于此,在构建中国现代信用观的过程中,既要重拾中国传统信用文化之精华,又要汲取西方契约信用文明之营养,更要建立完备信用法律制度之体系,最终形成一种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现代社会信用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从人伦信用到契约信用--兼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信用是一种契约信用.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过程的展开,我国的信用关系正在经历着由自然经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人伦信用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契约信用转变的过程.由此必须以契约为轴心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关系,才能建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范化的信用秩序.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中,"诚信"具有丰富的含义,是熟人之"诚信"、情感之"诚信"、道义之"诚信"与政治之"诚信".西方的"信用"则是一种基于契约关系之上的信任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传统的诚信道德面临着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从传统"诚信"与现代"信用"的关系论证来看,由于"诚信"是"信用"的道德基础,"诚信"本身具有进化性以及现代"信用"的社会效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传统"诚信"植入现代"信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当前普遍的信用缺失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经济上是自给自足,政治上集权专制,文化上等级观念浓重,根植于商品经济、以平等为核心的契约文化自然无法形成。解放后,长期的计划经济用命令和计划代替市场契约关系,许多契约原则被行政权力扭曲变形。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后,适应市场经济的契约信用体系远未建立起来,而原先的人伦信用体系已解体,信用体系出现转型真空,就使得信用缺失日益严峻。重建适应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不能仅仅靠道德教化,更需要靠完善制度加以维护和提升。  相似文献   

6.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是全面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 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以产权基础为主体,以道德支撑和法律保障为两翼则形成了建立健全社 会信用体系的立体性架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形成良 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的认识,明确提出建立归属清晰的现代产权制度,从而使得产权 和道德、法律可以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共同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古希腊的城邦社会,政治信用伦理被视为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价值,是城邦国家特别是统治者与臣民之间应遵循的主要德性与规范.在中世纪,政治信用伦理与神学糅合在一起,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政约--守信"关系,被认为是神的旨意.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股否定政治信用伦理的非道德主义思潮.但随着社会关系由"身份到契约"的转变,随着以市场、民主与法治为基本内容的近现代文明的出现,政治信用伦理在西方民主社会得到高扬,成为西方民主政治运行的道德基础和价值根基.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的为情感交易而设立的身份信用向现代社会的为商业交易而设立的契约信用嬗变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信用信息传递机制断裂、信用激励机制断裂、信用约束机制断裂、信用的产权基础缺失、信用的道德目标模糊等,必然使我们处于信用缺失的危机之中.再造我国契约信用机制,重点是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完善维护信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信用信息传递机制和信用激励机制,进行社会道德规范教育.  相似文献   

9.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一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信用伦理是现代契约社会的重要道德基础,它作为以信用关系为载体,并反映信用关系价值要求的道德原则规范,具有当事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高度道德主体性与强烈规范性的统一、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统一和基础性与多层次性的统一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具有开放性、功利性和权利义务对称性的特质。契约关系中所蕴含的自由交往、利益本位、权责对等的理念恰好与现代诚信的特质相一致。在经济、社会日益契约化的当代中国,合理引进和倡导契约理念,无疑会为现代诚信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建立起现代诚信坚实的基础性资源。  相似文献   

12.
信用本质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信用是经济主体之间达成契约、实现交易的必要条件,因此,信用不仅体现在延期交易和资金借贷这样的特殊交易形式中,也存在于一切形式的市场交易活动中。信用的本质就是对契约关系中的义务承担者履约意向、履约能力和履约后果的确定性预期。信用的运动表现为信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信用的过度膨胀和过度收缩则是信用的两种畸形运动方式。一个经济主体和其他经济主体之间一旦形成外围中心式的信用结构,就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从局部信用和社会整体信用之间的关系看,局部信用的丧失通常会促使经济主体之间的契约趋于完备,但完备性契约能够降低风险、减少长期交易费用的假设是以良好的社会整体信用关系为前提的。因此,一个完善的制度环境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信用是保证社会经济交易顺利实现的基础。信用是一种社会资本。信用与契约、法律等共同构建起社会经济顺利运行的保护屏障。目前,我国经济交易中普遍性的信用缺失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而且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关系基础上的经济形态,人们之间的信用关系影响和制约市场交易的形成和发展.信用是市场要素中的一种社会资本,市场交易特别依赖信用机制、交易规则和市场秩序.信用关系和信用机制以其特定而独到的功能表现出强大的调节经济运行秩序的作用,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信用是市场秩序扩展及深化的产物,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横向比较,缺乏信用的问题在任何国家或地区都程度不一地存在着.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来看,传统社会中的诚信具有空间和行使对象等方面的高度有限性,这种"高"信用水平恰恰是市场空间有限、市场发育程度低、经济不发达的主要表现之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领域中的高信用程度与个人选择集合和市场交易的空间狭小、不诚信无利可图、官方意识形态等密切相关,而如果放眼整个社会,尤其是政治领域,就会发现种种不讲信用的现象.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信用水平比过去低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眼下的信用问题不是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引致的,相反,它恰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有效的基于个体自由竞争基础之上的市场机制 ,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秩序予以支持。在一定意义上说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也是信用经济、道德经济。当前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还很不完善 ,失信行为盛行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正常运行的严重障碍。因此 ,必须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入手进行社会信用建设。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是全国经济的基础,是连接城市现代文明与乡村综合发展的纽带和桥梁。县域信用体系是一系列信用制度安排的综合体现,对于促进县乡中小企业诚信经营、改善"融资难"局面、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构建和谐新农村都是一个任务重、意义大的时代课题,且已成为突破县域制度瓶颈,维系并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建设的现实思路和基本构架包括:领导机构组成、征信数据库构建、信用产品生产、信用市场培育、失信惩戒机制形成、信用运行模式与建设路径的选择。此外,农村信用文化、企业信用互助担保联合体、融资信用保险制度等也成为县域信用体系的有机组成内容。县域信用体系的成熟运行,将为建设省域乃至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市场经济中信用关系构建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是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基础和灵魂 ,信用关系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 ,它是利己和利他关系并存的社会行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着许多信用关系失范的问题 ,必须从德治和法治的角度双管齐下 ,构建我国市场经济的信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债信文化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文化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讲,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就是要建立全社会的信用基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债信文化和契约文化.针对中国缺乏而又急需债信文化的现实,开放民间金融和民间信用,已成为建立和发展债信文化的必由之路.而放弃政府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银行的隐含担保,清除债信文化的形成障碍,已成为建立和发展债信文化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