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和曹植作品中的洛水女神,虽然在出身、死因和人神之恋各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作为不同时期不同作家塑造的女神形象,二女神在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别。神女自由大胆、热情奔放,洛神恪守礼教、举止端庄,作者所处时代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造成了这些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通过《周颂》、《大雅》相关诗篇,发现周人以德为人神感应介质,其宗教文化呈现出清穆的特色;并推论其原因可能与“农业生产方式”、“殷鉴不远”有关。然后本文通过《商颂》发现宋人以欲为人神感应介质,其宗教文化呈现出迷狂的特色;并推测这也许是殷人宗教蒙昧风习影响宋人所致。最后本文初步认定《周南·汉广》可能是楚人招请汉水女神的祭歌,接着通过该诗并结合《九歌》去剖析楚人在宗教活动中、以情为人神感应介质而呈现出的奇诡特色,并推究其原因可能是土著原始宗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楚文化不仅有着昔日的辉煌,更有着永恒的魅力。楚人并不像齐鲁人那样有着三代深厚的文化积累,却能创造与齐鲁文化并驾齐驱的楚文化,这是楚人所特有的创造性。楚人之所以有这种创造性,是因为火神精神照耀的结果。楚人作为祝融的后裔,在崇拜火神的同时也熟谙了火的特性和规律,并将这种特性和规律运用于社会生活,使之成为发奋图强的有力武器,从而取得骄人业绩,并形成与火相关的文化特质。因此,火神精神也就是楚文化的精魂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民间传说中不同于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着重剖析了巫山神女在川江航运中的守护神象征意义.并就巫山神女现象在今天的延伸作了探讨.文章涉及三峡环境、航运、历史遗存、文人诗篇、川江号子和习俗遗存等内容,并对巫山神女文化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楚文化不仅有着昔日的辉煌,更有着永恒的魅力。楚人并不像齐鲁人那样有着三代深厚的文化积累,却能创造与齐备文化并驾齐驱的楚文化,这是楚人所特有的创造性。楚人之所以有这种创造性,是因为火神精神照耀的结果。楚人作为祝融的后裔,在崇拜火神的同时也熟谙了火的特性和规律,并将这种特性和规律运用于社会生活,使之成_为发奋图强的有力武器,从而取得骄人业绩,并形成与火相关的文化特质。因此,火神精神也就是楚文化的精魂所在。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女神命运的演变与地位没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荣权 《南都学坛》2008,28(1):82-85
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女性神都具有十分显赫的地位。随着文明的演进,后天的道德规范、文化品格被超时空地投射到传说中的女性神身上,使远古的女神地位出现了集体没落现象,这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古代女性神命运的演变与地位的没落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完成:神话的重组使女神丧失独立的政治与社会地位,从而使其命运发生逆转;仙道文化的滋生与渗入,使女性神纷纷由神界走向仙界,不仅导致神话内容变异,而且也改变了女性神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雅典娜女神不是希腊人独自想象出的形象,而是源于更早的地中海文明的女神崇拜传统,融合了多元文化要素后被希腊人再造而成。其直接原型是迈锡尼和克里特的米诺斯文明的女性主神兼王室守护神,其间接的原型则需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鸟女神和鸮女神。将雅典娜的复杂性归纳为八副面孔:女战神、处女神、技艺守护神、智慧之神、猫头鹰女神、蛇女神,以及城市守护神和父亲生育的神,分别探讨其文化渊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文人的"巫山神女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文人"巫山神女情结"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了多角度的透视,并对两千多年纷繁复杂的"巫山神女情结现象"作了认真的梳理和初步分析,认为"巫山神女情结"是宋玉的复杂心态与大礼教文化语境碰撞的产物,其心理实质是"后俄狄浦斯情结";"巫山神女情结现象"则是"菲勒斯"中心主义男权话语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男性文人潜意识中对受礼教压抑的本色人性的深深眷恋,是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性显现.  相似文献   

9.
《楚辞》的《九歌》是楚国民間的祭歌,相傳經过屈原的加工,这是很多学者都承认的。它一共包括十一篇。《东皇太一》是祭“天之尊神”的,当是楚人祭天帝之歌;《云中君》是祭云神的;《湘君》是祭湘水男神的,《湘夫人》是祭湘水女神的。《大司命》是祭主管寿命之神的;《少司命》是祭主管子嗣之神的;《东君》是祭太阳神  相似文献   

10.
与居于北方黄河流域的中原人相比,居于南方长江中游的楚人具有特殊的文化心理:楚文化在初兴之时,居于从属地位,是处于外围的边缘文化,楚人被称为"楚蛮"、"蛮夷",这使楚人从不以中华正统自居,也从来没有文化优越感和排他性,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的相互学习,在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融合中保持了自己的生机;世居两湖、江汉地区的自然环境为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提供了汩汩源泉,由此也造就了楚人狂傲冲动的心理特征;荆楚神秘巫祀文化,使楚人从神灵信仰中获得了力量,并由此形成了达观的文化心理.这些文化心理,至今仍然顽强地保存在湖北人身上,体现出楚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巫山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富的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有专家分析,这一带可能是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区域。然而最近十多年来,在巫山发掘的东周楚墓在数量上多于同一时期的巴墓,对巫山地区东周楚墓墓葬的形制、随葬赛物及组合等进行研究,可以对该地区东周时期楚文化的西进及巴楚文化的交流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影视重要表现手法的童话建构手段,深刻影响了当代娱乐影视发展模式与方向。无论是对经典童话故事的反传统审视,还是对于童话内核的基架式成人建构,抑或是融合魔幻、神话等元素的现代娱乐改编,童话以其想象、梦幻与自由等浪漫主义因质,契合了潜涵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原始梦想。经典童话所蕴含于集体无意识中的认知方式与审美体验,促发了现代都市娱乐剧与魔幻主义影视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文化、精神心理和文艺美学角度看,宋玉<高唐>、<神女>二赋中的巫山神女这一神话传说,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开人神爱恋之先"、"肇梦恋文学之端"、"曲尽女性美的第一篇"三个方面的开创地位和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定都重庆的巴国兴于禹夏时期而毁祀于秦惠王,享国1700年.巴部族共奉白虎图腾,立国之初当是有夏属国.入周后巴国臣服姬周,周季在南楚北秦两大霸主挤压下,公元前316年走到尽头.此前,虎巴文化源头仅见于神话,让人感到扑朔迷离.运用新近出土的考古资料并兼采民间神话,整合解读相关文献,昭示巴国由鄂入渝的秘踪.  相似文献   

15.
《诗经》、《楚辞》龙凤文化审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 ,《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 ,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 ,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6.
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基于读者群的特殊性,作者写作童话时都有强烈的读者意识,译者在翻译童话时,也应当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本文从童话译文的文体风格、童话的幻想特征等两个方面,探讨了童话译者把握读者意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楚文化的特点是"巫"。屈原是历史上楚文化的代表和传承者,近现代湘西文化作为巫楚文化的孑遗,成为沈从文创作的源头活水。沈从文和屈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承传了楚文化,使楚文化成为不同时代人们表达文学理想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渊源初探>的续篇,通过楚辞大禹神话与韩国开国神话的比较,分析氐羌、巴文化对楚文化的渗入.文章认为中国汉江的源头有两处,一为"太白",二为"三危"一带.三危是三苗、氐羌、巴人活动之地,楚国卢戎源自三危,卢戎和罗氏的一支渡海迁徙到辰韩,新罗在辰韩基础上建国,新罗文化是韩国文化主流.因而,韩国文化主流与楚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楚音之源为南音 ,产生于南楚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中 ,混融其它音乐文化要素 ,却不失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性。楚音以悲为美的审美特性 ,与楚地之巫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与楚人没有受到儒家实践理性的彻底洗礼 ,较少精神束缚有关 ,鲜明地透射出楚人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