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基督教右翼运动是指美国宗教特别是基督教新教中一些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宗教保守派及其活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新基督教右翼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三次大觉醒运动为新基督教右翼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基要主义运动是新基督教右翼运动产生的肥沃土壤;二战后美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如科学的发展、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受主流文化排斥的群体反应和传统宗教地位的丧失与危机是新基督教右翼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为美国确立了严格的政教分离原则.从法律上说,政府与宗教利益集团各司其职,互不干涉.然而在美国,宗教虽然不直接参与社会政治,却被看成是国家政治机构中最主要的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后,"宗教右翼"成为共和党赢得选举胜利的一支重要力量.近些年,"宗教右翼"势力与共和党之间的渗透越来越紧密,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这个运动的阵营是由“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①组成的。如果说李大钊等是这个运动的左翼中坚,那么,胡适应是右翼的代表。这三部分人,“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②胡适当时积极倡导白话文,大胆尝试新诗  相似文献   

4.
拉丁美洲一直都拥有民粹主义政治的肥沃土壤,从来就存在反对不平等和反美的左翼民粹主义政治和具有军方背景受美国支持的右翼民粹主义.长久以来拉丁美洲民粹主义政治总是在左右两极之间摆动.虽然左翼民粹主义政治的支持者众多,但是在很多内部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右翼民粹主义总是可以在左翼政治长期执政后又重新夺取政权.20世纪9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出现了新自由主义与右翼民粹主义相结合的独特现象,这种政治现象也被称为新自由民粹主义.对拉丁美洲右翼民粹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探析,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视角来解读拉丁美洲的右翼民粹主义政治的特征与趋势,从而了解新自由民粹主义的兴起要素.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新左翼运动在剧烈动荡中逐渐消沉,但桑塔格通过一系列的著述,表达对波兰问题、波黑冲突、反恐战争等美国试图掌控世界的敏感问题的独立见解,不懈地传载出当代美国左翼文学阵营的声音,体现了当代西方知识分子的社会公共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6.
1964年,出于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日本的左翼团体发起了反对美国核潜艇靠港的运动。这场运动因美国核潜艇停靠日本港口的常规化而失败。左翼阵营的崩溃、日本和平利用原子能事业的发展、美国的精心策划、媒体与地方的态度以及赖肖尔对话机制的成效,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左翼的呼吁没有引起日本国民的共鸣,这表明国家安全的考虑超越了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肆虐,反共气氛笼罩美国,包括华人左翼青年团体在内的美国进步势力在受到打击和迫害之下逐渐沉寂。60年代,民权运动催生了亚裔美国人运动,新一代的华人左翼青年组织也应运而生,他们虽然有点偏激,但在服务华人下层、反对越南战争、呼吁改善中美关系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冷战期间美国华人左翼群体的变化折射出冷战时期美国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欧洲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欧洲左翼政党抓住这次对其有利的契机积极行动起来,通过集会、示威游行等形式努力彰显其在金融危机中的立场,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其政治主张的金融救市方案。金融危机后欧洲左翼力量发生的这些新动向及其影响,使其成为欧洲政坛中一支日益活跃的力量。然而,由于欧洲近几年的经济衰退导致右翼政党的政策左移从而挤压了左翼的社会空间,以及欧洲左翼政党自身的分裂从内部弱化了其政治能量等因素,欧洲左翼与右翼之间的力量对比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欧洲左翼在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中,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从意大利民粹主义新内阁成立到博尔索纳罗赢得巴西总统大选,从民粹主义政党兴盛到问鼎最高政治权力,民粹主义政治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全球政治。民粹主义主张"人民"反对"精英",希望还政于民,为被"忽视"、被"抛弃"的"人民"而战,反对政治建制派以及与他们勾结在一起的少数群体。左翼民粹主义是包容性的,反对屈服于金融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精英与组织机构。右翼民粹主义是"排外的",将"外来异质文化"、破坏社会的外来移民或非本民族排除在外。左翼民粹主义力量在南欧地区兴盛,右翼民粹主义在中东欧地区发展迅速且势力强大。从长远来看,民粹主义完全不是欧洲政治舞台上转瞬即逝的插曲,而将成为欧洲政坛的新常态。民粹主义将会在更多的国家参与组成内阁或执政。中东欧地区盛行的右翼民粹主义对民主制度的侵蚀效应是否会向欧洲大陆溢出,是否会成为全球政治趋势,将成为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美国宗教新右派运动是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危机、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解体的产物,对于美国选举的政治联盟重新组合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其性质的认识不能简单化。它既是保守的,属于右翼运动的大范畴,但又是激进的右派运动,有别于一般的保守运动。其激进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中产阶级下层,就其本质而言,则主要是中产阶级下层群众披上“宗教复兴”外衣的激进主义的表现。把宗教信仰复兴与平民的激进政治联系起来,并左右美国的政治格局,这是美国政治史上周期性地出现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信教的比例从绝对数来看已经不是少数,宗教与大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宗教暧昧现象日益普遍。高校应坚持宗教与教育分离、宗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原则,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切实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下半叶是美国保守主义活跃、扬威于美国政坛的时期,其中新右翼是组织最庞杂、队伍最壮大、影响最广泛、领导最有效的一支政治力量。新右翼对老右翼在新形势下的固执不变和共和党温和派的自由主义倾向,以及保守主义主流派的暧味态度大为不满。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并重新确立以美国中产和中下层白人群体为脊梁的价值体系,新右翼通过其有效的组织领导和广泛的网络联系,在美国草根社会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右翼浪潮,与其他保守势力联手作战,共同向自由派发动进攻,直至最终重掌美国国内外政策制定大权。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六十年来,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中国政治历史发展进程中表现出积极与矛盾、理性与狂热、热情与冷漠交织、运动并发展的参与过程。追踪其发展的轨迹,分析其发展的规律,不失为探寻中国社会进步进程中政治民主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的一个角度,同时也为今后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宗教以及宗教团体向来对美国政治具有很大影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基督教新右翼开始成规模的“游弋”于美国的政治舞台。冷战之后尤其是9·11事件的发生,宗教右翼势力迅速崛起并与政治右翼合流,对美国政治决策的影响力加大。在分析基督教新右翼对美国政治宏观和微观层面产生的影响基础上,归纳出基督教新右翼影响美国政治决策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5.
茶党运动是美国国内民众发起的一场旨在反对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医疗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政府决策的民间社会运动,主张缩减政府规模、压缩政府开支、降低税收、弱化监管。其政治诉求的理论表现在:强调美国政治活动应限定在美国宪法的范围,追求经济自由与追求个人自由同等重要,对于不同于美国民族的主张采取抵触和排斥态度。美国社会的民粹主义传统,以及茶党政治诉求尚未实现的状况,决定了茶党运动将继续影响美国社会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持续存在于1920年代之后约半个世纪的新写实主义文艺思潮,不仅包括左翼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包括一直被忽略的右翼的三民主义写实主义。左右两种新写实主义理论,尽管服务于各自所属政治集团的意识形态竞争需要,却都是源于20年代的苏联和日本,源于相同的革命政治思维和文学工具性思维。  相似文献   

17.
宗教文化在安抚人心、稳定社会、促进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社会主义发展对宗教的要求,也是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进一步推动宗教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发挥宗教文化对人的道德导向与心理康复作用,推动宗教文化参与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宗教文化对社会共同理想和政治共识的促进,是宗教在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的妇女政策和活动对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妇女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各项妇女活动,在联合国妇女政策的推动下,成立高层妇女工作权力机构,颁布《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制定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协助政府主办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将中国妇女对国际的政治参与推向高潮,中国妇女运动成为国际妇女运动中的一支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领域在技术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政治态度:右派学者坚持从自由概念出发,把技术看做是与政治伦理无涉的工具或手段,并常常为技术发展设计一种美好的未来;左派知识分子则从平等概念出发,认为技术是一种政治伦理偏好,并可以纳入政治伦理批判之中。但这两种不同政治主张应该被看做是可以互补的。这种互相建构关系意味着在不否认右派学者对技术给予的热情希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左派学者观点去发现技术带给人们的某些负面效应,然后通过重塑技术发展方式赋予技术以公正、民主、生态和效率等社会内容,以便推动技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系列论述 ,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政治目的 (共产党的领导 )与经济手段 (现代化建设 )的统一。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本质论。它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批判“左”、右两种思潮的理论根源提供了依据 :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论 ,就是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经济上。它要么表现为一种经济体制决定论 (认为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 ,要么表现为一种经济效果决定论 (认为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 ;它是“左”、右两种思潮的理论根源 :右的思潮 ,也就是反对坚持政治原则 ;“左”的思潮 ,则是不知应从政治原则方面去判断姓“资”姓“社”的问题。因此 ,只有彻底扬弃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论 ,才有利于排除“左”、右干扰 ,为改革开放摈除精神桎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