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在何种意义上是理性的?狄尔泰(Dilthey)面临这个问题,而且通过他的影响,胡塞尔(Hus-serl)后来也将这个问题摆到了自己前面。对历史理性的批判在狄尔泰与胡塞尔那里都徘徊于历史认识论与历史理解论之间,它们构成历史解释学的两极。历史认识论是狄尔泰本人后期和胡塞尔的相关思考特点,它也可以被称作科学的解释学或精神科学;而历史理解论则是海德格尔( Heidegger )后期和伽达黙尔( Gadamer )的相关论述风格和思考方式的写照,它更多是一种艺术的解释学或解释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为奠定人文科学坚实的哲学基础,狄尔泰在其后期思想中探讨了生命解释学中的理解问题,同时为了使这种认知方式更加适合于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主题,他又把理解作了一种理性与非理性融汇式的本质性构想。本文从近代西方认识论哲学和现代解释学的发展角度分析了狄尔泰这种理解观的产生背景、缘由、表现及其理论影响。  相似文献   

3.
狄尔泰哲学探寻的目的在于普遍有效地理解社会历史实在而最终把握历史中的人类精神生命。本文以康德哲学的深刻影响为切入点,分析了狄尔泰在后期的生命解释学构想中关于生命范畴理论的讨论。文章认为生命范畴作为理解历史中人类生命的理智性工具,它保证了人类个体以一种“原路返回”的方式对社会历史实在进行认知的普遍有效性,这就揭示出生命范畴对于狄尔泰搭建“历史理性批判”大厦或构造生命解释学理论体系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思想发展到伽达默尔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其中的历史和主体问题。对于启蒙理性的反驳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于主体自身的内在构成研究,即从黑格尔开始发展至后来的主体间性思想,另一个则是由狄尔泰引进了历史因素,以此来补充和限制主体自身的过分膨胀,二者在解释学的发展中逐渐呈合流之势。狄尔泰,胡塞尔以及海德格尔分别站在他们各自不同的时代语境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同的探讨,直到伽达默尔,他站在解释学立场上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并创造性的提出了“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概念,这样,他便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困境,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的推进。  相似文献   

5.
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的主要任务是探讨历史认识何以可能的条件和人文科学的认识论基础。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张扬了人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科学应有的地位,但由于自身的逻辑矛盾使其理论处于先验与经验、形而上学与非形而上学之间。  相似文献   

6.
狄尔泰为使人文科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而将之区别于自然科学,并在后期思想中努力通过生命解释学为其普遍有效性知识提供哲学依据,然而历史意识的贯彻却要求理解活动高度重视人文科学的生命倾向。深入理解狄尔泰生命解释学中的这种二难困境,有助于全面把握其解释学理论和深入理解解释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解释学哲学化的缘起——狄尔泰与解释学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释学发展进程中,狄尔泰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从其生命哲学出发进行历史理性批判,试图为人文科学奠定方法论基础,这便是对精神进行理解的解释学.他把历史看成文本,理解是对历史的理解,也就是对精神、生命的理解,同时也只有通过理解这一方式,人才能把握历史.他的解释学理论承继了一般解释学的形式,把解释学引入了历史观,使得解释学哲学化,直接开启了哲学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8.
意义的历史及其追问或回溯,是胡塞尔在《几何学的起源》中关注的核心问题。它既涉及到意义的起源及其普遍性问题,又涉及到我们是否具有理性的能力,并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即回溯或追问的方式来通达源初意义的问题。因而,意义的历史性、理性的能力、现象学回溯方式,以及生活世界,不但构成了后期胡塞尔现象学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解读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与马尔梯的最根本分歧是在含义论(Bedeutungslehre)方面,这是由于他们各自处在不同的语言哲学立场上所导致的。胡塞尔通过对洛采(Lotze)和鲍尔查诺(Bolzano)的柏拉图理解而形成的直观的观念论,恰好构成在柏拉图主义的弗雷格与心理主义的马尔梯之间的一个区域,因此胡塞尔也会受到来自他们两方面的批评,而他们各自的背后站着洛采和布伦塔诺(Brentano)。胡塞尔认识论中的观念论和语言学中的含义论都具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学特点:它们主张作为纯粹含义的观念的存在,同时主张这个存在是可以被直观到的,是可以显现的。这就是胡塞尔早期"直观的观念论"(Idealismus)的基本意涵。  相似文献   

10.
困挠20世纪哲学家们的一大难题是语言论及其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近年来,人们对这一难题的殚思与解答几乎都陷入了对象与方法的自我相关、自我缠绕的解释学怪圈之中。一方面,人们发现:要判定语言的认识意义,必须通晓能够“需要”和“容纳”这些意义的认识论方法的框架(双方都很难孤立地做到)。但是,自20世纪以来,无论是人本主义(如狄尔泰、胡塞尔、海德格尔等)抑或是科学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和科学哲学等)以及作为二者的集大成者——当代解释学(伽达默尔、利科、罗蒂等)都将目光转向语言问题,力图在语言“本体”的基石上建立起恢宏的哲学大厦。这样一来,语言在众多哲学之光投射下具有着多元的和多层次的哲学意义,人们很难将语言多元意义之间的相关联结拆断而抽象地、纯粹地去谈论语言的“认识论意义”问题。显而易见,在这一语境(哲学语境)中谈论和解答符号语言的认识论意义是何以可能的问题,就不但依赖于判定语言客观存在的性质、特征和功  相似文献   

11.
狄尔泰认为,近代西方文化正经历一个根本的危机。这个危险表现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最终前提都发生了问题。只有进行比康德更全面的理性批判,即他所谓的“历史理性批判”,才能回答西方文化所面对的问题。历史理性批判的任务是把理性奠定在历史的基础上,它只有通过历史与哲学携手并进才能完成。这使他的生命哲学具有历史哲学的性质。通过狄尔泰的历史哲学,“历史性”和“历史意识”重新进入了哲学。而他赋予历史理解的实践意义又使他的历史哲学含有实践哲学的因素。然而,狄尔泰历史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握精神的总体关系,并把它等同于历史的总体关系。这样,历史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最终必然是非历史。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解释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存在论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解释学范式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换,根本原因是传统解释学在面对实证主义与历史主义挑战时,陷入了一个内在的困境,这个困境的实质是近代主体性思维方式的内在矛盾。胡塞尔企图通过现象学解决这个矛盾,但是没有成功;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与解释学相结合,最终促使伽这默尔实现了解释学的存在论转换。  相似文献   

13.
理性历史目的论不仅是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其先验现象学的"最高问题"。胡塞尔的早期静态现象学已经蕴含了先验理性目的论的思想。在其后期发生现象学和历史现象学中,胡塞尔又通过对先验本质的历史追溯,打开了先验理性目的论的历史维度,不仅形成了先验理性历史(含义—历史)目的论思想,而且通过哲学的指引功能,描绘出了一幅人类历史在先验理性历史目的论指引下逐步实现的蓝图。  相似文献   

14.
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偏见观,构成了偏见从非法到合法的演变过程的基本环节。偏见的合法化是解释学使“理解成为可能”的条件,它也为摆脱传统的“真理一谬误”的两极认识提供了一个方向。合法的偏见其实也就是认识论中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世界现象学既是一门历史现象学,也是一门前—人格的本性现象学。胡塞尔对海德格尔著名的"哲学人类学"的批评首先意味着自我深化,它建立在胡塞尔在后—《沉思》时代对超越论现象学的主体性悖谬的明察之上,而作为这一自我批评的结果,胡塞尔对前—存在领域的揭示"预示"了海德格尔后期的存在论"转向"。因而,即便在最终的现象学基础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在存在与思之间还是保持了一种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胡塞尔现象学和狄尔泰生命哲学的批判继承 ,是海德格尔前期人学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来源。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分析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在内容上 ,所继承的只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现象‘背后’本质上就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这一方向。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分析的个体性人学实质与狄尔泰的生命是“个体”的生命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他对此在时间性历史性的探索 ,直接来自对狄尔泰关于人的生命是历史性过程的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自1905年起开始关心和思考交互主体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最初被冠之以“同感(empathy)”的标题。此后,胡塞尔在这个方向上的研究和思考一直延续,直至1938年去世都未曾停止过。无论胡塞尔的尝试是否可以被视为成功的,他的思路都具有一个基本的特点:由于从超越论现象学的视角出发,本我相对于他我始终是更原本的或更原始的,因此单个主体性也始终具有相对于交互主体性的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解释学本来是一门研究文本理解的具体学科而不是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但是从狄尔泰开始,"文本"概念被扩大到了历史,"理解"概念被扩大到对历史的认识,解释学就发展为一种哲学,而同时哲学也就降为解释学.解释学发展为哲学既不是解释学的进步,也不是哲学的进步.解释学发展为哲学,是解释学在研究对象上的越界.哲学降低为解释学,是哲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退缩和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化.解释学只能作为研究文本理解的具体学科得到发展,而哲学应当作为世界观得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反对作为历史唯心主义哲学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19.
在追溯伽达默尔哲学的理论渊源时,由于伽达默尔本人高举“哲学解释学”的大旗,人们往往想当然地把他与狄尔泰乃至施莱尔马赫这样心理学色彩浓厚的解释学家联系起来。其实,如果说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一种成熟的、成型的历史研究方法的话,那么,这种新颖夺目的的现代历史哲学与  相似文献   

20.
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先验感性论是主体的最基础的层面,它独立于理性层面并为其奠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身心统一体意义上的生命体都具有这个层面的主体性;动物只具有这个感性论层面的主体性功能。以对胡塞尔的先验感性论问题分析为基础,阐明感性论层面的主体性的基本特质,并讨论生命范围内的主体间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