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文学是人类对历史的一种感性思考,它将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文化娱乐、思想倾向以及风土人情等时代精神的构成因素浓缩在历史客观形象中,以立体、全面的方式呈现于世.通过文学反映历史是帮助后人认识和了解过去往事的一种辅助手段.作为分别引领两个时代文学潮流的小说模式,革命历史小说作家与新历史小说作家面对同样的历史题材时,作出了大相径庭的历史判断,从而帮助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了解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是一个实践唯物论的概念,它吸收了中国经世致用的优秀学术传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实践论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固有规律以得到对真理的认识,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它不仅是一种认识原则,也是一种实践方法论。践行这一思想和方法,就要从全面、具体的客观实际出发,将其当做人类的感性活动、实践去理解,避免主观倾向的干扰,既重视实际,又不轻视科学的理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产生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体现在学理上就是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矛盾问题。要走出这种困境,就要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内容与发展变化,正确考察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实际和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莫斯科的住宅设施是很好的。多年以前,一位西方记者在比较了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生活条件后,曾下过“住在莫斯科”的结论。我在莫斯科有机会多次住在平民百姓家,使我对他们的生活能有直观的了解。除了家家齐备的管道燃气、电话、暖气外,一天24小时的管道热水供应,即使在俄罗斯经济急剧下滑之时,也从未间断过,说明了能源的丰富。当然这对目前中国的一些大城市来说已不希罕了,然而许多莫斯科人拥有乡村别墅这样的优裕佳境,目前却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望尘莫及的。 我曾有机会去他们的别墅参观。其中的一座别墅在远离莫斯科七、八十公里的乡村,主人用他的拉达汽车带我去。我们中途经过莫斯科远郊一座非常漂亮的小城,宽阔公路的一侧,大片白色的、天蓝色的和浅红色的住宅楼群高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站在现代文明的高度去回顾人类思想发展史和哲学发展史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近代形而上学自然现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不能忽略它的历史进步性。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出现是民史的必然,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思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想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①在人类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改造自然的深度和广度非常有限,因而人们的思维能力也较为低下。他们对自然界只能进行感性直观,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幼稚肤浅的。他们看到…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先生学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始终不放弃哲学的反思。这种反思的对象既包括中外历史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包括冯先生自己的思想理论。前一种反思,使冯先生决定了对中西哲学的理解评估、弃取融会,由此而建构了新理学;后一种反思,则主要构成了冯先生对其新理学的反省、批判和认同。这种反思再现了新理学的历史命运,反映了冯先生曲折的学术生活道路;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缩影,展示了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某些历史情状。清理一下冯先生对新理学的反思,会启发我们去正确地了解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应当追寻的目标和航向。  相似文献   

6.
人们非常熟悉恩格斯的一个著名论断:“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纵观科学史、思想史和哲学史,确实看到了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差不多每一个时代站在科学高峰的国家、民族,也都是有发达的思想文化和哲学的国家、民族,以至于我们现在来研究他们的历史时,无法把当时的科学发展与哲学成就分开。这不单单是一个或一些国家的状况,整个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在其文明发展历程中,都无例外地体现出理论思维、哲学思想对科学发展的这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关系。因此,正确科学地认识这种关系,才能正确理解人类的文明史,这是就历史而言;但更重要的是这种认识还是正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先生学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始终不放弃哲学的反思。这种反思的对象既包括中外历史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包括冯先生自己的思想理论。前一种反思,使冯先生决定了对中西哲学的理解评估、弃取融会,由此而建构了新理学;后一种反思,则主要构成了冯先生对其新理学的反省、批判和认同。这种反思再现了新理学的历史命运,反映了冯先生曲折的学术生活道路;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缩影,展示了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某些历史情状。清理一下冯先生对新理学的反思,会启发我们去正确地了解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应当追寻的目标和航向。  相似文献   

8.
教新诗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不能象旧诗那样教法。要教学生欣赏当代的诗歌,使他们能区别好坏、真假,能分清是创造性的还是模仿的,并懂得去欣赏真正好的诗歌,教师自己必须具有热情和鉴别力。要掌握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全貌,也要对那个时代的文学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应该尽量从他们的文学中;特别是从诗歌中,了解他们是怎样思考和想象的。假如只强调欣赏而忽略文学发展的面貌和对主要历史上名家的了解,那就很难达到学习的目的。有些诗歌和诗人的作用似乎仅仅只是为了唤醒人们对诗歌最初的兴趣,过后,就只能处于较次要的地位。当我们成年之后;或者更成熟之后,才会真正欣赏一些伟大诗人的作品。但我们还是有必要选一些伟大作家的作品给青少年读,尽管他们还不能完全欣赏。学习诗歌应该两种方法并用,使青年人既能从历史的角度又能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文学——特别是诗歌;把文学当作遗产,又看到它们还在继续发展;把它们看作是知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又是一种可以欣赏的东西。教师要能把一些指定的古典文学当作历史来教,作为历史的一部分。他应该引导一部分学生去欣赏文学,并且至少要让其它的学生了解确有人欣赏文学。他要以强烈的热情介绍学生去读当代的诗:首先是欣赏,其次才是理解。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出于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根源的探求,从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出发提出了“爱欲解放论”,并设想了一种以爱欲解放论为主要内涵的非压抑文明方式。这种文明方式倡导一种“新感性”,马尔库塞通过对理性存在论的考察来阐明这种“新感性”,通过这种考察,不仅阐明了新感性的基本内涵,而且也在一定的程度指出了理性存在论的根本缺陷。但是由于这种新感性在存在论的根基处的阐明和检审一再被延宕,使得其最终没能突破理性存在论的樊篱。  相似文献   

10.
宋代诗学以其赏玩精神 ,既不同于先秦两汉诗学的用诗立场 ,也不同于六朝至隋唐诗学的尚情的品味的态度 ,显示出古代诗学发展的巨大转向。从非功用的线索出发 ,我们把握了赏玩精神的一个内涵———诗歌地位下降 ,乃至沦为“玩物”。从情感超脱的线索出发 ,我们追溯到了赏玩精神的另一内涵———理性、感性兼具的赏玩不已的诗歌认识模式。这是宋代诗学的新气象 ,也是传统诗学中极富民族特色之处。  相似文献   

11.
宋代诗学以其赏玩精神 ,既不同于先秦两汉诗学的用诗立场 ,也不同于六朝至隋唐诗学的尚情的品味的态度 ,显示出古代诗学发展的巨大转向。从非功用的线索出发 ,我们把握了赏玩精神的一个内涵———诗歌地位下降 ,乃至沦为“玩物”。从情感超脱的线索出发 ,我们追溯到了赏玩精神的另一内涵———理性、感性兼具的赏玩不已的诗歌认识模式。这是宋代诗学的新气象 ,也是传统诗学中极富民族特色之处。  相似文献   

12.
作为生活于时间和空间中的有限存在者,人总希望在有限的时空之外寻找到无限的宇宙本体或精神寄托,以实现自己的终极关怀,于是形而上学便成为一种永恒的诱惑。正是在这种诱惑的驱使下,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才制造出了自然本体论、神学本体论、道德本体论、历史本体论、情感本体论等各种各样的形而上学命题。然而不幸的是,人类的理性并不具备超越时空去探索超验本体的认识能力,我们也便无法建立一种具有学理依据的形而上学。通过认真的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自然本体论是不可能的,神学本体论是不可能的,道德本体论是不可能的,历史本体论是不可能的,情感本体论也是不可能的。本体如果存在,那也只能是信仰的对象而非认识的对象。正如我们没有权利把信仰变成知识一样,我们也无法将本体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这便是"本体论",即所谓"第一哲学"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存在论或本体论问题从21世纪开始至今一直延续着话题热度.在这个关系到我们如何在新时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关键问题上,一种历史性的态度应该得到它理应的推崇.这种历史性态度要求我们回到黑格尔到费尔巴哈那里去探求这种存在论基础的根源,"历史性的类"恰是一种可行的解读方式.所说的"历史性"并不是黑格尔主观层面的历史性,而是马克思自己在博士论文中所说的包含着人的感性时间的历史性.所说的"类"也不只是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而是包含着感性活动,在人类历史中达到可能的自由的"类".  相似文献   

14.
一、乡村、都市与小城 人们普遍认为,乡村与都市是对立的两极。乡村人与都市人有很大区别。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似是水火不容的两大板块。在都市人看来,乡村意味着原始、粗野、蛮荒、孤寂;而在乡村人眼中,都市则又无异于放荡、淫秽,虚伪、喧嚣。他们在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道德信仰诸方面都似乎绝然不同。乡村与都市的碰撞斗争,此消彼长,被看成是由过去走向未来的必然过程。已经有不少人在呼吁:要用都市文明去改造和重建“乡土中国”;当然也有相反,另一些人在用乡村特有的传统感情和价值标准比照和批判着与都市工业文明相伴生的对“欲”的贪婪、冷冰冰的人际关系以及虚伪放纵的性生活等。于是乎也就有了林林总总的对乡村、都市以及乡村与都市关系的表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人到老年     
人到老年,会突然醒悟:生命是有尽头的,这种感悟会使他们行动起来,去做一些他们很想做但以前总也没有做的事情,有时,他们甚至用他们意料不到的方式。 人到老年,才真正认识自己,也才真正属于自己,并且用一种宽容、舒适和诚实的方式接受自己。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对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问题的解决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认识、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实际或国情,而且也离不开对世界历史大局与大势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只有前者没有后者,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因而也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终其一生,不仅注重了解中国,而且非常重视了解世界,具有强烈的世界历史意识和广阔的世界视野,在他处理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课题的过程中,这种意识和视野处处呈现在我们面前。正是因为具有了既对中国社会实际的了解又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识,毛泽东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并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一、住宅空间·人·感性住宅不仅仅是人们休憩的场所,也是通过人的感性认识而生成的一种精神,一种人文主义的体现。从住宅中我们体会主人的精神家园,追忆或已失落的记忆,并用特殊的方式与空间进行着交谈。城市的节奏贯穿我们的生活,对住宅空间的认识已今非昔比。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在住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使生活的质量大有改观。对于住宅的评价和描述需要对其社会背景、历史、文化表面上的意义以及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进行全面的考虑,从而进一步为设计提供依据。感性的认识正是基于这种依据,将理念与操作中的理性认识进行结…  相似文献   

18.
干支纪时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纪时方法。它有其独特的纪年、纪月、纪日的方式,其原则和规律是不能随意变更的。这种纪时方法大量地反映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当今文人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本文力图通过对干支纪时的历史追溯,阐述干支纪时的原理和方法,使读者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宗禾 《社区》2009,(16):8-10
社区工作到底适合什么人来做,或者说,什么人最适合做社区工作呢?我们在准备这一话题的过程中,查阅了过往的一些街居工作资料,试图通过了解社区(居委会)工作中先进、模范典型的身份背景。对从事社区工作的“优势人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但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做社区工作的人,无论受教育背景有多大的差异,无论性别、年龄,都有做得很好的范例。本刊就此咨询了不少专家,得到的答案也不尽相同。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细究起来却很复杂。一位学者将这种现象比喻为“类人大代表性”,并打趣说,他们自动产生了“界别”。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推动历史、创造历史而研究历史,为了认识今天而去了解昨天,是华岗史学思想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优点。"求真"才能"致用",华岗十分重视发扬中国历史学的"求真"传统,不仅强调要重视对历史资料的分析鉴别,更着重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华岗十分重视学术创新,同时强调对历史遗产要采取分析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