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重庆都市类报纸同质化现象的解读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95年1月1日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办以来,都市类报刊在大江南北纷纷崛起,成为中国新时期报业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绚丽风景.但在最初的新闻策划、报道方式、版面突破等创新、创异、创造带来阵阵清风之后,大量"克隆型"报纸、版面甚至稿件的出现,使得都市报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倾向.重庆都市报的同质化比之全国有其独有的鲜明特征,背后有其独有的特殊弊端.  相似文献   

2.
报界有句老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随着新闻版面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精心策划的各类特色专副刊无疑成为了报纸内容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都市报竞争中的新制胜点,因此,专副刊的内容创新有着无限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大河报》的时评是都市报言论的一个代表性栏目,也反应出当今都市报言论的几个特点:言论的版面化、言论的时效性、选题的广泛化、评论的平民化、指向多元化、形式单一等,通过分析这些特征,希望能对中国都市报言论的发展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都市报对晚报的冲击和晚报的都市报转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应运而生的时代的宠儿 ,都市报以其迅猛异常的发展势头 ,在市场化的报业竞争中 ,对其“启蒙老师”———晚报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在许多中心城市甚至打败晚报而当上本地报业竞争的“盟主”。形势所迫 ,许多晚报不得不正视现实 ,反过来向其原来的“徒弟”———都市报学习、取经 ,从报纸定位、新闻定位、办报宗旨 ,到内部管理、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 ;从版面设置、报道内容、报道风格 ,到版式设计、版面语言、视觉效果乃至出版时间等方面 ,均向都市报学习、靠拢 ,甚至与后者达到高度趋同、难分彼此之地步 ,实际上已经远离晚报传统而归入都市报的大家族。至于那些已然改为上午出版的几十家晚报 ,则更是放弃了晚报的最后一个特征 ,异化成了另外一张都市报  相似文献   

5.
明清书籍是中国古代书籍艺术史上一个具有终结意义的时代,也是传统书籍设计的一个高峰,其整体版面结构和内容编排设计有其固有的内在规范和美学特点,在整体设计上强调意蕴美,其版面设计在美学思想上浓缩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出一种得之自然又超乎自然的自然美,在书籍内容的编排上讲求范式美,强调书籍的功能性。这三种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独有的书籍编排体系和平面设计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6.
7月中旬 ,教育部“十五”社科研究专项项目“中国都市报创新研究”专题报告会在四川大学举行。报告会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和华西都市报联合主办。项目主持人、四川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邱沛篁教授在会上介绍了“中国都市报创新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与筹备情况。项目将系统调研与论述我国都市报的定位、兴起和现状 ,考察都市报新闻、特稿、副刊、文化娱乐新闻、版面、文风、公关活动以及广告、经营管理、体制等各方项的未来与发展提出并建议和设想。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江 ,省记协副主席姚志能 ,四川日报报…  相似文献   

7.
都市报版面设计高度合乎接受美学原理,其要义在于:千方百计让保证读者阅读的方便;在此前提下进行时尚化包装,使版面更美更富有时代气息。其具体特点有厚报分叠,导读“开路”;模块版式,几重方便;厚题薄文,标题“扯眼”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西宁地区的《西海都市报》、《西宁晚报》、《西海商报》三家报纸为研究对象,通过版面、栏目设置和内容的比较分析,认为三家报纸趋同性现象严重,都市化程度不够,缺少特色和个性。同时对西宁地区都市报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国目前的广告功利性太强而人文性、文化性太弱,使广告在形式上出现同质化、媚俗化、浅薄化等诸多问题,其所建构的符号体系是一种"拟像",而不是一种真正有价值的"意象".这种形而下的拟像的普遍存在,对于中国广告文化的长远发展是危险的,它导致中国广告"文化性"与"感受性"缺失.所以,我们应从"拟像"到"意象",来建构广告符号体系的文化性;从"有意味的形式"出发,来表现视觉元素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报业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地域特征的都市报纸群体。都市报纸面向城市居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快速发展,以致于形成一种“都市报现象”。综合诸家论述,从传播学角度出发,观照都市报纸现象存在的合理性;研究都市报纸与都市化在传播学意义上的互相影响;并且就大众传媒的化迁移的效果作一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晋察冀日报>及其前身<抗敌报>是我党在华北日本侵略后方各根据地中创办最早的一个党报.以这份报纸为例,可以管窥在60年前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根据地报纸报道国际重大事件的运作步骤.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胜利的出色报道中,根据地报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今天我们的大众媒体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唐群英不但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而且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在民国政府成立之前,她主要从事政治革命,同时对社会革命也有相当的认识。民国成立之后,她对社会革命的认识更加深刻,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争取女子参政权、创办女报和兴办女学等社会活动。相比较而言,她对近代社会革命的影响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13.
都市报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类或文化、经济、生活类报纸。它是报业竞争的直接产物。它的诞生,改善了我国的报业结构、加速了我国报业走向市场的步伐。在市场化运作中,都市报注重读者需求与办报质量,广开发行渠道,培育了读者市场,开拓了广告市场,完善了发行市场。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为我国报业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是梁启超在改良运动中创办的报刊,他以报刊为舆论工具,宣传其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和"新民"的政治、思想主张,因而这三份报刊都被视为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机关报。然而对三份报刊的办报宗旨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在有着思想与风格的一致性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变化。本文以三份报刊自身的演进为视角,试图探寻梁启超报刊思想中"党报"思想向"国报"思想的转变轨迹。  相似文献   

15.
近代报业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的过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中国的近代报业是外国人以租界为阵地,利用他们的特权创办起来的,因而是帝国主义侵略的产物。然而近代报刊所折射出来的巨大作用,吸引了那些有忧患意识的人士积极投身其中。为应付清政府的严酷控制,他们屡屡或在租界办报,或创办“洋旗报”。租界和“洋旗报”在近代中国成了国人就办报问题与政府展开“博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怎样观察当代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即新中国,是指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观察当代中国,一要历史地看,既看新中国成立至今60年的历史,也要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二要全面地看,既看新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发展,也要看新中国仍然面临的诸多问题和落后方面。三要发展地看,既看新中国继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也要看新中国具有克服这些制约因素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但主要是朝廷控制的官报和邸报。在宋代,由于官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首次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报纸——小报,可以称之为中国早期的民营报纸。小报在内容选择、编辑方式、发行系统等方面独具特点,它的产生有着当时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历史背景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旧中国饱受列强欺凌、蒙受奇耻大辱、挨打受气的时期,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抗日战争这场中华民族洗雪民族耻辱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国耻国难宣传教育对于争取民族平等自由的伟大意义。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实际,筹建各类宣传教育团体,开展各类国耻国难宣传教育纪念活动,在党主办的各类报刊中发表国耻国难宣传教育言论和主张,出版系列丛书,唤醒全国民众,指导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  相似文献   

19.
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广州等通商口岸城市开始了近代化转型的过程。近代岭南报刊对19世纪中叶的广州城市与社会生活进行了多方位报道,城市发展与畸形消费在报道中得到集中展现,城市化进程中凸显的社会矛盾与城市管理问题,以及日益加剧的中西交流与文化融合的难题,也得到中英文报刊的重视,并由此形塑了19世纪中叶广州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自周秦时期建立封建社会以后,2000多年来发生过多次王朝更迭,治乱兴衰,但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国家,以农民和地主两大社会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阶级结构没有什么变化。1949年到1978年,中国社会结构仍然是农业国家的社会结构。真正发生历史性的大变迁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总结和研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有利于认识目前还在继续展开的中国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关系,有利于持续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并通过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来阐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