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力和驱动力。科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证。从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进行文化基因、理论基石和实践基础等进行三维解读,是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更加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从纵向和横向双重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石,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为文化积淀,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为理论传承,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为理论镜鉴.深入研究并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逻辑,对于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理论基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导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科学研究、总结、把握二者关系,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是现阶段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成效显著,但依然受到现实中很多因素的制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建成生态小康,实现生态改革公平,从严实施生态法治和落实生态党建。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是要把中国由"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此可以从社会形态、现代化形态和文明形态三个层面来理解。从现代化程度来说,"中国梦"是一种现代化形态梦,要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社会",经历了西式资本主义、苏联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态的发展,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从社会性质来说,"中国梦"是一种社会形态梦,要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其内涵和本质具有特殊性,以实现"每个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从进步程度来说,"中国梦"是一种文明形态梦,要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社会文明",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特征,与其他文明不同,是要重建"中华文化大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梦"三种形态的构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智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应当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对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并从生态自觉、生态经济、生态宇宙等方面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从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应从三个层次理解:一是要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文明观强调自然的有机整体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性、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要明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属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包含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但又有新内涵和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美好的生态环境看作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三是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吸收了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体现社会主义精神,但又有其独特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容: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人口、环境和资源现实的国情考量;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观。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一”归纳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四个一”蕴含的新战略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形成了对唯物史观的创新性阐释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了马克思的社会系统结构理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自然与历史辩证关系的最新阐释;绿色发展新理念是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的当代遵循;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四个一”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走向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古代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超越,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生态伦理理念,是中国实现文明发展的现实诉求,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丰硕理论成果,必将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一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另一方面,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激活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为人类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一是自觉按自然生态规律办事;二是客观评估"人"的作用;三是高度重视当代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抽象的,而是在具体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在公有与私有、全球与区域、当代与后代等矛盾之中展开的。它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报告用“美丽中国”这一充满诗意和想象的文学性词语来刻画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形态、结构和内容有着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优化土地开发格局,节约生态资源,强化防污治污措施,建立符合生态理性要求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中国古代号称"群经之首"的《周易》蕴含有非常丰富的盛德价值观思想,倡导以"天地之大德"为核心的盛德价值观,不仅有助于我们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局限,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有助于我们建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本色"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总体战略中。本文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三农”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所要构建的生态型水文明,梳理了生态型水文明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双重变迁史,提出了要弘扬生态型水文明的价值与精神,探索了构建生态型水文明的本质与规律,构建了当代生态型水文明的基本规范,并探讨了建设当代生态型水文明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人的问题是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对"人"的不同观察视角和对人性的不同预设决定了不同学科的基本理论倾向。法律对于人性的假设包括对于人的本性的预先判定,也包括对人的行为目的的预设。环境法是因应生态危机而兴起的部门法,环境法的发展以生态文明为战略背景和最终目标。根据生态文明的要求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理念,将"生态人"视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人性假设是必然的。"生态人"假设对于环境法具有逻辑起点的意义,作为实践理性也可以对环境法规则进行价值判断、引导环境法制度设置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生态文明战略的创新性表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统一为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斯芬克斯之像,也就是人兽神神象,是原人迈向文明、走向自我途中留下的一个划时代符号,也是让今人百思不解的一个谜符。根据神象建构的规律,以及神象“三像”与人类自我意识“三我”的对应演进规律,可对斯芬克斯式神象,也就是人兽神神象的“编图”密码进行解译,得出的结论是:斯芬克斯式神象是人类自我意识“混我”的自画像,该神象的两种基本形式:“兽身+人首”与“人首+兽身”蕴藏“混我”内部演进的早晚两个状态。  相似文献   

17.
"四个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方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保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关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渔”无“鱼”:两个“渔佬儿”的符号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最后一个渔佬儿》到《铁壳船》,前者根植于“寻根文学”的文化语境,后者根植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境遇,二十余年的时空更迭,他们从“渔”有“鱼”到“渔”无“鱼”的历史终结,两个“渔佬儿”——“柴福奎”和“杨大头”成了一个“互文见义”的人物符号。在人物符号能指的背后,表征出主人公一方面眷恋农业文明,一方面又质疑现代工业文明,折射出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文化冲突、生态隐忧、叙事者文化心态归属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最后一个渔佬儿》到《铁壳船》,前者根植于"寻根文学"的文化语境,后者根植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境遇,二十余年的时空更迭,他们从"渔"有"鱼"到"渔"无"鱼"的历史终结,两个"渔佬儿"——"柴福奎"和"杨大头"成了一个"互文见义"的人物符号。在人物符号能指的背后,表征出主人公一方面眷恋农业文明,另一方面又质疑现代工业文明,折射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文化冲突、生态隐忧、叙事者文化心态归属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众媒体传播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媒体具有生态道德教育、监督环境污染企业以及帮助环境弱势群体进行利益表达等功能,因而,大众媒体成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公器。但是,在中国语境中,大众媒体有被“权力宰割”和“资本侵蚀”的双重风险。在这个意义上,重塑大众媒体的“公共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