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秦代简牍,过去以法律文书为主。北大藏秦简不同,是以古书为主,其中包含若干文学作品,如北大藏秦简《酒令》就属于诗赋类的作品。中国文学与喝酒有不解之缘,如隋唐五代的曲子词、宋词小令和元代散曲都与酒令有关。过去研究酒令,重点是唐代酒令,唐以前的酒令基本看不到。北大藏秦简《酒令》是秦代作品,分别写在一枚竹牍和两枚木牍上,与行令的令骰同出,其中包括四首与饮酒行令有关的歌诗,对研究中国的酒令传统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词体中"小令"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涵义.大体看来,它由偏重演唱的酒令形式发展而来,逐渐成为集音乐与文学为一体的艺术形态,又最终固定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本文试图对这一源流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同时,就如何界定"小令"的问题进行一番思索.  相似文献   

3.
晚唐五代词 ,于香软之中 ,仍不乏深厚含蕴。韦庄之清丽自然 ,后主之纯情真挚 ,直接影响到秦观 ,使其长于抒情 ;温庭筠之含蓄蕴藉 ,冯延巳之深婉绵逸 ,发展为晏殊、欧阳修闲雅清婉 ,清疏峻洁。秦观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清新、婉丽、细贴、深曲 ,成为标准的婉约词。秦观用柳永长调慢词之铺叙展衍 ,弥补小令抒情之不足 ;又用小令之含蓄蕴藉弥补长调之“发露”和“备足无余” ;注意到苏轼词的多姿多彩、旷达高远 ,又尽力保持词体的特质特色。蕴藉之中有跳宕 ,展衍之中控制宣泄。主体意识大大强化 ,情韵兼胜 ,辞情相称 ,秦观把词向文人化更加推进  相似文献   

4.
元代文人在社会地位的下降与经济生活的困窘中,普遍以出世隐逸为主题创作散曲小令。与宋人隐逸体裁词相比较,极力消解儒家治平思想和士人责任,否定入世生活中的个人价值,改变"怨而不怒"、"怒而不伤"的传统诗美规范,成为元曲隐逸题材小令的新特点。而作品结构的程式化、抒情手段的趋同性,以及文学意象的雷同,则限制了元人对宋词理趣创作传统的发扬,使元曲隐逸题材小令的理趣感受弱化。  相似文献   

5.
清初阳羡宗主陈维崧的咏物词数量较多,且形成独特风格,在咏物词史上有所开拓.在理论倾向上,陈维崧推崇豪放风格和比兴寄托手法;在创作上,陈维崧兼具多种风格,而以小令体制创作的豪放风格咏物词为其胜场所在.这和他率性为词、无心寄托的创作态度有关,但也直接导致其咏物词沉郁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珠玉词》是宋初词人晏殊小令词创作的结集,也是我国词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珠玉词》凡一百三十四首,就其总体而言,基本上系他个人流连光景、饮宴游乐生活的吟唱和一己情怀的抒发。细加分析,  相似文献   

7.
晚唐五代词,于香软之中,仍不乏深厚含蕴。韦庄之清丽自然,后主之纯情真挚,直接影响到秦观,使其长于抒情;温庭筠之含蓄蕴籍,冯延巳深婉绵逸,发展为晏殊、欧阳修闲雅清婉、清疏峻洁。秦观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清新、婉丽、细贴、深曲,成为标准的婉约词。秦观用柳永长调慢词之铺叙展衍,弥补小令抒情之不足,又用小令之含蓄蕴籍弥补长调之"发露"和"备足无余";注意到苏轼词之多姿多彩,旷达高远,又尽力保持词体的特质特色。蕴籍之中有跳宕。展衍之中控制宣泄。主体意识大大强化,情韵兼胜,辞情相称,秦观把词向文人化更加推进。  相似文献   

8.
“古今一大转移”--谈张先词的过渡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先词在题材和体制上对晚唐五代和北宋以来的词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他突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模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用词酬唱赠答,抒写士大夫情怀,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在词的体制上,张先也做了大胆的尝试,用小令手法大量创作慢词,并且大量地使用题序,对苏轼等词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两点也正是陈廷焯所言张先词“古今一大转移”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9.
唐、五代词,全属小令;宋初晏殊、欧阳修等人,所作也几乎全是小令。到晏几道时,北宋词坛已经活跃着以铺陈长调著称的柳永和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苏轼等大家。与其说:“晏几道只倾心于小令的创作而置慢词这一新体形式于不顾,这不能说是他创  相似文献   

10.
《珠玉词》是宋初词人晏殊小令词创作的结集,也是我国词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从修辞的角度看,其表现手法主要有三:一是既善于点化旧文,又能自铸新词,别开生面;二是既长于白描,又工于设色;三是婉曲与直说并用,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山西鹳雀楼,是唐人登高赏会、吟咏寄情的名胜。今存九首鹳雀楼诗歌,分属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诗歌气象与情感基调随着时代的盛衰而变化。诗歌背后的诗心,折射了一个王朝的命运。盛唐鹳雀楼诗反映出无限理想中饱满激荡的力量;中唐鹳雀楼诗透出盛衰之变中无法承受的感伤;晚唐鹳雀楼诗反映的是残山剩水中无所适从的幻灭。  相似文献   

12.
韩国古代第一部诗文总集《东文选》收录了高丽诗人林惟正创作的46首集句诗。其342句诗句集自上至东晋陶渊明下至北宋末期汪藻等170余位中国文人诗词作品,其中以唐宋文人为主。共运用17个平声韵目,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从文体上说,它具有多元显现的价值:一是对中国唐、五代、宋代诗歌的校勘、辨重和辑佚等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二是从侧面反映出高丽时期汉诗创作兼具唐风与宋韵,即对唐宋诗歌均予以借鉴和吸收。  相似文献   

13.
两宋饮茶风俗与茶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饮茶风俗始于唐而盛于宋。宋代饮茶作为一种“客礼”仪制,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围绕该“客礼”,引发出多种风俗行为,词人创作茶词,歌妓歌以侑茶,便是一个突出的表现。茶词与其他众多的酒词、应歌词、节序词和寿词一样,具有社交、娱乐和抒情三种功能。茶词的创作是一种词学现象,同时也成了宋代多姿多态的茶礼茶俗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了“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与内涵。  相似文献   

14.
<牡丹亭>剧作共有"集唐"诗近三百句,涉及唐代诗人一百二十多人.徐朔方先生最新笺校本对"集唐"诗句未逐条校对,不注明引诗出处,个别标注还有错误.由此,特将读本中下场诗"集唐"句逐条查对,订正补校,标注出处,列出原诗,为"汤学"研究者和唐诗爱好者提供一份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15.
没有诗歌写作的年代考查,仅靠诗歌符合格律的百分比统计,从而认定某一人是诗体定型的最重要的诗人,这是不科学的研究方法。初唐时期重要的诗歌格律理论文献,对律诗的形成影响甚大,而且正是那些理论文献成了诗体逐渐形成的年代标志;在理论的指导之下,不少诗人遵循格律规则写作,对诗体形式的确定产生了重要影响。杨炯的诗歌,对研究五律、五排定型的年代很有价值;杜审言虽然是代表人物之一,但相对于百分之百符合格律的初唐诗人群体来说,他的"首功"是难以认定的。  相似文献   

16.
《江雪》和《独坐敬亭山》是唐诗五言绝句中的名篇,本文对这两首诗歌的艺术手法及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简单讨论了两诗的思想价值及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李群玉作为晚唐诗坛上一位有创作实绩同时又有创作特色的诗人,其诗作的典型意义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他的山水诗别开生面,给晚唐山水诗融进了新机,另一方面,他的部分诗歌,在审美方向和表现内容上,对晚唐诗体向词体的演进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移情是我国古代诗、词中最具抒情的表现手法之一,但长期以来缺乏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举例论述了移情在古代诗、词中的发展过程,并指出这一表现方式的基本完善是在唐、宋时期。最后试将移情的表现手法分出类别,并分析不同类别在表达感情所起的不同作用。通过对移情的举例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古代诗、词这一独特抒情表现手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政局的变幻和党争的加剧,导致中唐后期文人对政治的避离以及对“壶天”境界的追求。以白居易为代表,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以诗酒唱和、园林营构为主要内容,文人们在“壶天”中过起了适意的吏隐生活。承接中唐余绪,晚唐文人的追求和爱好越来越狭小、袖珍,并将这些狭小、袖珍的东西放到诗中不厌其烦地加以表现。他们也向往“壶天”境界,但已不同于中唐文人的吏隐,他们使用更多的是“壶天”具有的另一层与隐逸、幽栖乃至神仙相关的意义。一方面是政治上被边缘化的命运,另一方面是审美情趣的改变,二者聚合一途,遂导致晚唐文人对江湖山林的群体性回归。而从对“壶天”境界的歌咏中,亦可看出他们在时代大潮推涌下既难于仕宦亦难于吏隐而不得不将视线投向江湖山林的某种苦衷。  相似文献   

20.
唐前器乐赋中,《长笛赋》作者、《角赋》作者谷俭的朝代、江淹《横吹赋》的吟咏主题以及傅毅、蔡邕"琴赋"的篇名存在争议。经考辩,《长笛赋》"赋序"作者当属伏滔,残句部分应存疑;《角赋》作者谷俭为晋人,不处唐世;江淹《横吹赋》所咏乃"横吹笛",非"横吹曲";傅毅赋作应称《琴赋》,又或为二篇;蔡邕赋作应称《琴赋》,其《弹琴赋》一名似由明人所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