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老子在其《老子》一书中所提出的"道法自然"的养生原则、"冲气以为和"的养生目标以及"抱一"养生、以"啬"养生、以"静"养生、"守柔"养生等一系列养生方法,构成了老子养生学的基本内容,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养生论。老子的养生论不仅奠定了传统养生文化的思想基础,而且对于中国后世养生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汉书·艺文志>是审视杂家本来面目的独特视角.解读<汉志>杂家,不难看出,杂家源于"议官",兼通诸家,以"王治"为主导思想,以诸家之学为"王治"之用;同时,杂家"杂取各家"的包容性特征也成为<隋书·经籍志>以后目录学著作中杂家涵义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葛洪是中国古代知名的养生学家、道学家和思想家,在中国道教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提出了自己的养生内炼思想,形成了一个全面的“内修外养”的养生内炼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医易相同"和"医易同源"之说,中国一代大医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充分说明了<周易>对中医学的重要影响.在养生学方面,<周易>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点,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是养生学的发生阶段,后世诸多养生观念皆已开始萌发.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蕴含了丰富的养生文化内容,不仅长生观念已经广为流行,而且在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漫染下,在饮食、医药、环境、音乐等领域都已逐渐积累起丰富的养生经验,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体现出战国晚期儒道美育思想的会通、合流倾向,而道家以尊重人的自然生命为主旨的养生学说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吕氏春秋》美育思想以"乐"论为中心,在音乐本体论方面主要受道家宇宙本体论影响,具有纯艺术论倾向;在音乐的政治、道德教化功能方面则吸收了儒家礼乐教化的美育观;在音乐的审美心理及其与个体养生的关系等问题上,主要以道家养生学说为主体同时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乐"论观,并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康德将养生学视为与治疗学相对的、预防疾病的艺术,其与中医在养生学的原则方面有三大相似相通之处:强调以德养生、养性,注重以理性克制感性,倡导符合中道的养生之道。对康德养生观与中医养生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既可完善对康德思想的探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中西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虽然在学术界有许多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杂家"学无所主"、"调和"、"折衷"百家之学,杂家不成其为一个学派,甚至将其归属于黄老道家。但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先秦杂家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宗旨、理论方法和构筑思想体系的思维模式,先秦杂家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而且,先秦杂家和汉初诸子有着学术上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9.
《东坡养生集》系明清之际学者王如锡编纂而成,系统地收录了苏轼诗文杂著及同时代人相关记述。全书根据主题不同,分为12卷。从编纂及分类的理念来看,体现了对于养生真谛的深刻理解与独到的眼光,是养生学发展史上值得重视的养生著作。  相似文献   

10.
正先秦道家,对养生有很多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后世养生学都曾予以借鉴,如近代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此句话在道教中原指通过修炼而达到极高的境界后,人可以"羽化成仙",从而"长生久视",生命不再受天地的约束。这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和幻想色彩,但从养生角度来看,"我命在我不在天"有其科学之处,可谓养生箴言。中医养生学认为,人在母体中孕育之时,胎儿得自父母的先天之精,其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生命个体一生的生命延续方  相似文献   

11.
北宋文坛巨匠苏轼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养生学颇有研究,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养生类作品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提出了"安"与"和"养生观,告诉人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顺应外界事物的变化,保持生理、心理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才能泰然处世,颐养天年。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宫观庙宇中的对联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山道教对联数量繁多,涉及的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在众多的武当山道教对联中,讲"仙学养生"的对联占有重要地位.武当山道教对联所见养生智慧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性命双修、内丹修炼和动静互摄等四个方面.这些养生智慧不仅是中华养生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它可以给现代人治疗"现代病"提供宝贵借鉴;其对修身养性的讲求,有助于新世纪人们实现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的热切愿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把粥称为 “世界第一补人之物”。据海军总医院原 副院长、粥文化的研究者冯理达教授说, 粥因其柔软细腻、富于营养、容易消化且 可生津而成为养生佳品,在熬煮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藏医传统养生学以人体学为出发点,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辩证而科学地阐释了人体生命活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健身养生知识。该文从心性养生、整体性养生、天人相应调谐养生、摄养生活起居有常、强调慎微等方面,对藏医传统养生学的特征及内涵进行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5.
白素菊 《社区》2009,(36):43-43
冷谦,字启敬,明代著名养生学家。据明史记载,他活了100多岁,著有《修龄要旨》一书。他的长寿健康与他的养生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主张用按摩结合气功的方法,养生防病治病,对于中老年人十分相宜。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梳头作为保健方法之一,为历朝历代养生学家所推崇。中国古代《养生论》中就有“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之说。《黄帝内经》中也有“一日三篦,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定儒学为一尊的思想禁锢被突破,思想界儒、道、名、法诸种学说互相渗透,形成彼此会通的复杂面貌.<人物志>与<颜氏家训>"不专为一家之言",是魏晋南北朝思想领域中涉及人才问题的两部极有特色的著作,其人才思想中均具有较浓的杂家色彩.但总体而言,<人物志>兼儒、名、法、道,儒为其道德指导原则,至于思想方法及内容上则以名、法、道居多.<颜氏家训>兼儒、名、道、佛,其中儒家是主流,其余则为支流.二书"兼综驳杂"的杂家风格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其作者刘劭与颜之推的广综博学和对前人丰富思想遗产的继承以及当时较为宽松的社会现实环境.<四库全书总目>将二书列入杂家,确有其理由.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虽被列为杂家著作,但却与一般的杂家著作不同,该书以治国理政之道为要旨,可谓"见王治之无不惯".其中,尤以"用贤"思想最为突出,不仅强调了"用贤"的重要性,而且,进一步提出了访求贤者的具体方法和使用贤者的原则要求.<吕氏春秋>所以能有如此丰富的"用贤"思想,无疑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儒家养生思想是其基本学说的折射。在阐述养生思想生成与发展的基础上,论述孔子的"天命观"、荀子的"制天命"及董仲舒的"循天之道"的养生思想,探讨儒家传统养生思想的价值及其对体育价值观的影响,指出全面理解儒家传统养生思想,并吸纳西方体育价值观"竞争、超越"的价值取向,才是现代体育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经由梳理先秦文献,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系统研究先秦的杂家文化.先秦杂家的学术宗旨是政治实用主义的"王治",理论方法是不主任何一家地兼摄诸子、融合百家,思想体系以"天、地、人"贯通和阴阳五行作为理论框架的经纬.以此新的界定,先秦诸子中的《尸子》、《尹文子》、《管子》、《鹖冠子》、《吕氏春秋》、《尉缭》均应归属杂家.先秦杂家在理论方法上深受黄老道家的影响,但在学术宗旨和理论方法上区别于黄老.先秦杂家的产生与地域文化有关,也与战国中晚期学术融合的潮流相一致.先秦杂家充当了诸子学向儒学经学学术形态转变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