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它不但赋予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而且也成为人类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语言在传递信息、存储知识的同时也构成人类接触真实世界的屏障。和语言形影相伴的修辞可以提高语言的使用效率,产生说服的效果,促使受众改变心理现实并进而改变客观现实。修辞过程就是修辞主体在真善、利益、伦理等的介入下弥合分歧达到认同的过程,而当修辞手段失效时,便容易导致暴力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符号的生成是从起源的角度探求符号本体的运用机制。符号作为人类能动性的创造活动,是社会群体和个人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人类语言的起始期,也即人类精神创造的初始阶段,符号的生成并没有建立在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符号总是与行为相连,它的再创造主要依赖于符号成素的新的排列,符号和对象的关联也是极具探索性的。  相似文献   

3.
现有计算机所体现的智能与人类智能的重要区别在于:计算机对语言的处理遗漏了人类在进行语言处理时的意义表征。由于计算机在对语言进行处理时只注意到了语言的形式,所以它无法到达语义的本体。因此,智能计算机的实现最终将取决于选择合适的描述手段和方法来显现语义的本体,进而形成必要的形式化意义表征,达到真正的人工智能。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法律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以法律为主的法律人而言,通过语言追问法律乃是法律人的学术使命。人类法律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语言追问法律意义的历史,对于一生欲治法学的人们来说,欲治法学必先治语言学。人类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述、记载、解释、适用法律,语言与法律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语言对法律的产生和发展着有深远的影响。从语言和语言学角度来思考法律乃至人生意义,是我们的一生追求。  相似文献   

5.
在法律适用中,如果某案件的性质及其解决办法难以确定,或者人们对其没有较为普遍一致的看法,该案件便可称为疑难案件。疑难案件可大致分为法律解释困难、处理结果有争议、法律未规定和法律规定相互冲突等四类。疑难案件通常是因为法律规范中的语言模糊性,人类行为的特殊性,立法者预见能力的局限性,人们价值判断的相异性,以及法律的抽象概括、相对稳定与社会的复杂多样、发展变化之间的矛盾性,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否具有工具性质,这是一个多年来没有人进行实际探讨的问题。虽然"语言是工具"的观点在很多语言学教材、专论中都有类似的表述,但是关于"语言是工具"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呈现出明了的趋势。很多学者仅仅在字面上、语言功能或者比喻层次上理解工具,而没有从语言本体、语言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从语言自身的性质看,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事实看到语言的非工具性质,因此通过论证语言的这种本质,人们会对语言产生新的认识。从工具与语言本质的差异、功能对比上,说明语言并非工具而是人类表达的本能,同时讨论语言工具论观点的起源和弊端。  相似文献   

7.
新闻语言的研究现状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以"工具"定位的新闻语言研究,从语言运用、表达效果、辞格使用诸方面对新闻语言进行分析,而新闻语言的本体研究又是以静态的形式描写为主,这些研究都无法对新闻语体的识别性因素作确认,新闻语言的研究方向应当是功能的、系统的,具有语言研究自觉的.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没有系词,这是中国古代没能产生类似于传统词项逻辑推理理论的重要原因.程仲棠先生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它的错误在于把逻辑载体当做了逻辑本体;逻辑本体是客观的、唯一的,语言是逻辑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可以承载相同的逻辑本体.程先生的论证有失偏颇.第一,某种语言可以表述一种逻辑并不意味着使用这种语言就可以发明出该逻辑.第二,“逻辑本体”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对于逻辑学来说,它是一个不必要的假设.第三,传统逻辑的规则产生于自然语言的用法,古代汉语的特点使得中国古代先贤未能发明出类似于三段论那样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9.
多语言本体构建及其在跨语言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语言本体是本体在不同语种中的具体表示形式,是实现跨语言信息检索的一个重要工具;其关键特征是,不同语种的本体库对应的概念内涵是一致的。用于跨语言信息检索的多语言本体,由于引入了跨语言同义词规范,因而使不同语种的概念之间能够相互对照,并将检索提问式与文献的匹配提升到语义层面,从而消除了不同语言的转换带来的歧异性。  相似文献   

10.
语言地位的变化经历了从作为思想和经验的表现工具到语言具有认识世界的功能,最后到语言作为本体的确立。"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语言决定论"认为处于不同语言社会,具有不同的语言结构,会影响甚至决定其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出不同的文化行为模式。每个社会和文化中的语言的文字和结构都表现了那个社会和文化自身的观念和价值。这种语言对社会和文化的模铸效应的思维模式恰恰就是人们对语言本体的建构的冲动。这种冲动被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从存在论和阐释学的角度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上古时期人类有关语言本质问题的探索历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古时期人类对语言本质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初迹于东西方的一些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生发于哲学意义上的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与思索的开启。以古希腊、古印度、古代中国为代表的古代先哲们在这一时期不同程度地对其所触及到的有关语言本质问题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并不同程度地萌生出诸如语言工具说、语言符号说、语言本体说等诸多意识,取得了不少为后世语言哲学理论所瞩目的卓越成果。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形式,它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础。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创造性同隐喻在概念上的形成和使用密切相关,可见隐喻对于语言能力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隐喻能力的培养,通过隐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中量度形容词具有模糊语义。其本体是模糊的,它们没有一个可以精确到认同的数量;同时,它们的边界也是模糊的。量度形容词既可作为一些模糊集合,有其自己的语言变量,也可作为某些模糊集合的语言值  相似文献   

14.
人类可以认识世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以实践为中介,通过思维和语言来实现的。广义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三者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对人类认识世界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律语言是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技术语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法律语言指的是全民语言在制定和实施法律以及法律科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法律语言是历代统治阶级、主流社会通过法律和法律工作者对语言施加影响的结果。作为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技术语言,法律语言对全民语言的吸收与运用,有它自身的特点。在技术层面,法律语言在言语层次与表述层次,均呈现了区别于其他语言使用领域的区别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人类学角度窥探叙事的本质和功能,确认叙事对于维系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生态平衡所拥有的作用,从理论与实际两方面揭示叙事治疗的本体价值及其生理-心理调节意义。论述采取标准的逻辑三段论方式展开,全文分三部分:一,人作为语言动物;二,巫作为医;三,叙事作为治疗。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语言哲学本体论受当代科学思潮、科学哲学思潮和社会科学思潮的影响,由传统思辨哲学的抽象绝对精神本体转向事实、经验现象本体。这种转向的三种趋向:经验实证的事实本体、意识现象客体和实践功用本体。这种转向给哲学提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信息世界哲学本体新的研究方向,但也存在经验主义的局限性,必然走向辩证本体论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在法治社会已逐渐完善的当代,研究法律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法律和语言二者不可或缺,法律的特质有赖于语言的本体而存在,但是,语言本身的弊病又不可避免地模糊了法律用语的准确性,这就需要法律自身加以调节,可以说法律是语言的内在,语言是法律的外在表现。从边缘性学科的视角来看,法律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法律的载体和工具,法律又在一定程度上形塑着语言。从边缘性学科的视角研究法律与语言的关系可以助益法律的适用。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的最伟大的符号设计,它在人类交往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自身亦存在着诸多局限:语言的线条性决定了语言不可能共时地再现立体的、多维的世界;语言的概括性决定了语言不可能充分地表达尽事物所包含的意蕴;语言功能的有限性决定了语言不可能独自地发挥交际与思维作用。清楚地了解和认识语言的局限,对于全面地、客观地、准确地把握语言、运用语言、超越语言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语言“塔布”是任何一个文化社团或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被看作是约束和调控人类行为的“神圈” ,其价值非同凡响。离开了它 ,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的文化、精神、教养与优雅便会荡然无存 ,人类社会的人文制度和伦理规范就会遭受涂炭而最终毁灭。从这个意义上讲 ,它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建设精神家园的无形的制衡之器。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其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潜在的心理导引功能和行为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