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悼亡诗是一类用以寄托对亡者思念的特殊诗歌形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开悼亡诗先河,对后世悼亡诗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潘岳的《悼亡诗》(三首)赏析,分析其悼亡诗在意象选择、取材的角度、艺术手法和诗歌的形式等方面的写作特点,进而探讨《悼亡诗》对后世悼亡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悼亡主题在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一直都是引人关注的.潘岳以文人身份首次用诗歌形式直白地表露自己对亡妻的哀思,在文学史上首创悼亡诗之先河,进而在行文结构和艺术手法上都树立了一个典范.苏轼继承了潘岳悼亡诗的行文和艺术,创新性地将悼亡主题引入词中,使得悼亡文学又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唐诗人韦应物,以田园诗著称,诗风自然淡雅。所存十九首悼亡诗,上接潘岳、下启苏轼,延演于后世,诗人对亡妻的那份率真、至爱之情倾吐于诗中,凸显了悼亡诗"抚存悼亡"的共同主题,彰显了妻子勤劳、贤惠、与诗人心灵默契的美德,构建了悼亡诗的时空体系,丰富了我国古代悼亡诗创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从中西悼亡诗看中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太康、元康时期,“善于哀诛之文”的潘岳,写就名作《悼亡诗》三首,表达对亡妻的悼念,写情叙悲,哀婉动人。后人以悼亡作为丧妻的代称,当然也可指悼亡夫。刘勰的《文心雕龙》把悼亡诗归于哀吊一类。首次正名“悼亡诗”的,要算南朝梁萧统了。  相似文献   

5.
悼亡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重要的文学题材之一,从潘岳到纳兰性德,从"悼亡"的开创者到集大成者,悼亡之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该文选取潘岳、元稹、苏轼的悼亡作品与纳兰性德悼亡词比较,探讨各自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6.
悼亡之作,始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邶风·绿衣》写鳏夫睹衣思人而伤悼亡妻,《唐风·葛生》写孀妇痛悼亡夫愿死后同穴,二诗当为我国悼亡诗之祖。其后,文人悼亡诗最著者有潘岳《悼亡诗》、元稹《遗悲怀》、梅尧臣《悼亡三首》等,多为悼念恩爱情笃的亡妻而作,所以狭义的悼亡诗即指那些悼念亡妻的篇什。然而,广义的悼亡诗还应包括哀悼其他亡人以及凭吊先贤英烈的诗篇,诸如沈约《伤谢胱》、王维《哭孟浩然》、白居易  相似文献   

7.
潘岳《悼亡诗》和元稹《三遣悲怀》是悼亡诗中的名篇,对悼亡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在文思构造、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两人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他们在诗歌中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表达出了同样深挚哀婉的沉痛悲苦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8.
从男性心理及其艺术表现范式演进的角度考察悼亡诗,可以发现悼亡诗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至西晋潘岳的《悼亡诗》始确定悼亡诗的特定内涵,即专门用来追悼亡妻,且书写的重心明显落在悼亡主体,而不是对象身上。二、唐代韦应物的悼亡之作注入了更多个人化的生活内容,使诗歌表现的重心由悼亡主体向悼亡对象转移。自韦应物之后,夫妻间日常生活琐事和丧葬经过写入悼亡诗中,成为诗家惯例。在艺术表现上,韦诗在意象营造的丰富性和细腻性上都有所发展。三、元稹真正将悼亡诗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到他的《三遣悲怀》,悼亡诗的艺术表现最终完成。此后的诗人在悼亡诗的艺术表现上已无多少开拓的余地。  相似文献   

9.
潘岳的三首《悼亡诗》从尊重和理解的角度抒发了对亡妻的一往情深和沉痛悼念,具有人性的真情美.它在体制、规模、内容、结构及表现技巧上为文学史增添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使“悼亡”二字成了人们哀悼已故妻子的专门题材,有一种范式美.他的《悼亡诗》还表现出了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注重爱情、亲情和友情,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及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与悲剧意识,具有一种文化美.  相似文献   

10.
一样悲苦,两种风情——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悼亡诗在整体数量上是中多西少;在意象选择上中国悼亡诗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西方悼亡诗多用想象性意象;在内容上中国突出一个"善"字,西方突出一个"美"字;情感内容上中方带伦理色彩,西方带性爱色彩;情感倾向上中方是悲痛欲绝,西方是悲中有望;中西方悼亡诗在抒情表达方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都源于它们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