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中西悼亡诗看中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太康、元康时期,“善于哀诛之文”的潘岳,写就名作《悼亡诗》三首,表达对亡妻的悼念,写情叙悲,哀婉动人。后人以悼亡作为丧妻的代称,当然也可指悼亡夫。刘勰的《文心雕龙》把悼亡诗归于哀吊一类。首次正名“悼亡诗”的,要算南朝梁萧统了。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典诗歌之一。它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周代社会现实,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就在它的《国风》和《小雅》类别的诗篇中,有几首悼念亡故者的诗歌。除了个别篇章古今聚讼,各说不一,仍无法定准外,其它比较一致的,认为《邶风》中的《绿衣》、《唐风》中的《葛生》和《小雅》中的《蓼莪》都是悼亡诗。《绿衣》是鳏夫悼念亡妻之歌;《葛生》是寡妇悼念亡夫之歌;《蓼莪》为征人还家后悼念父母双亡的哀歌。但历来诗评,对于这三首悼亡诗,却有不同程度的曲解。本文试就它们的含义及思想、艺术价值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悼亦有道——爱伦·坡与纳兰性德的悼亡诗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伦·坡和纳兰性德都早年丧妻,他们悼念亡妻的诗词哀惋动人,流传甚广.但由于他们的生活境遇不同,所接受的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熏陶也不同,因而他们的诗词创作手法也不同.本文通过对悼亡诗背景、意境和声韵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虽然他们在表达哀思的方法上迥然不同,但他们对亡妻的思念、追忆是一样的情深、感人.  相似文献   

4.
1 如果以爱情为经,死亡为纬,那么,通过诗人微颤的手细细密密织就的,便是一首首悼亡诗了。所谓悼亡诗,具体来说就是专为哀悼亡妻而作的诗.作为一种特殊的爱情诗及中国古典爱情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的出现,当在西晋潘岳为悲悼亡妻而作了《悼亡诗三首)之后;而究其源流,则可追溯到中国诗歌的源头——《诗三百》,其中《邶风·绿衣》当可推为“悼亡”诗的发轫之作。过去人们常以为古人比较达观,情感看得淡些。象庄周妻亡,却“箕踞鼓盆而歌”。然而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们是否可以把庄子这一异乎常人的举动看作一种特殊的悼亡,看作一种长歌当哭呢?所谓“未能忘情,故歌以遣之耳,情若能忘,又何必歌?”可见,“人生自是有情痴”,不管人们的主客观条件有多么不同,其伤逝悼亡之情则是今古相承  相似文献   

5.
从男性心理及其艺术表现范式演进的角度考察悼亡诗,可以发现悼亡诗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至西晋潘岳的《悼亡诗》始确定悼亡诗的特定内涵,即专门用来追悼亡妻,且书写的重心明显落在悼亡主体,而不是对象身上。二、唐代韦应物的悼亡之作注入了更多个人化的生活内容,使诗歌表现的重心由悼亡主体向悼亡对象转移。自韦应物之后,夫妻间日常生活琐事和丧葬经过写入悼亡诗中,成为诗家惯例。在艺术表现上,韦诗在意象营造的丰富性和细腻性上都有所发展。三、元稹真正将悼亡诗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到他的《三遣悲怀》,悼亡诗的艺术表现最终完成。此后的诗人在悼亡诗的艺术表现上已无多少开拓的余地。  相似文献   

6.
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个独特典型,结合了爱情与死亡两大主题,涉及的是诀别生死恋。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致亡妻》分别都是中西方著名的悼亡诗。两者有相同的主题——对亡妻的追思。然而,由于受中西方文化,宗教,信仰,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两首诗叉同中有异。本文拟从文本内外对这两首悼亡诗进行解读,从中国和西方尤其是英国的诗歌功用理论和表现理论以及宗教信仰两方面来分析并探讨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7.
英国哈代与中国苏轼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比较哈代的几首"爱玛组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潘岳的三首《悼亡诗》从尊重和理解的角度抒发了对亡妻的一往情深和沉痛悼念,具有人性的真情美.它在体制、规模、内容、结构及表现技巧上为文学史增添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使“悼亡”二字成了人们哀悼已故妻子的专门题材,有一种范式美.他的《悼亡诗》还表现出了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注重爱情、亲情和友情,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及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与悲剧意识,具有一种文化美.  相似文献   

9.
《元氏长庆集》卷第九,存诗四十八首。卷首注云:“伤悼诗”。第一篇《夜闲》题下自注:“此后并悼亡。”据此可知,本卷所存四十八首诗,绝大部分是悼亡之作。关于这些诗,每首写于何时?悼念何人?试略论述之。 一 元稹悼念的第一个人,是其妻韦丛。 韦丛生于德宗建中四年(783),死于元和四年(809)七月,终年二十七岁。韩愈为她写的《墓志铭》说得很清楚: “夫人讳丛,字茂之,姓韦氏。…… 王考夏卿,以太子少保。卒赠左仆 射。……夫人於仆射为季女,爱之,选 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稹时始以选校 书秘书省中,其后遂以能直言,策第 一,拜左拾遗。果直言失官,又起为 御史,举职无所顾。夫人固前受教于 贤父母,得其良夫,又及教于先姑  相似文献   

10.
悼亡诗,中国古代一般指丈夫追悼亡妻之诗,而广义之悼亡诗,则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之作。朱熹人生经历丰富坎坷,交友交游甚为广泛,故其诗歌创作之中亦多悼亡之作。朱熹悼亡诗创作情感蕴含丰富,不仅体现为对悼亡之悲、亦有感时伤事的情感体现、吾道益穷的深沉感慨。其悼亡诗的创作不仅有着一定的史实价值,亦具有颇高的艺术成就。对朱熹悼亡诗的研究,对于还原朱熹的人生经历细节、窥探其思想交流承受皆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诗经·王风·黍离》这一诗篇的诠解,自从汉代以来,齐、鲁、韩、毛四家即已各异其说.《诗序》云:“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采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王应麟《诗考·韩诗·黍离》云:“伯封作也.离离,黍貌也.诗人求亡不得,忧懑不识于物,视彼黍离离然,忧甚之时,反以为稷之苗,乃自知忧之甚也.《太平御览》昔尹吉甫信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注引自陈思王、植《令禽恶鸟论》.又《诗考》引刘向《新序》:“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是也.楚元王受诗於浮丘伯,向乃元王之孙,所述盖鲁诗也.”《诗考·齐诗·黍离》亦以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见害而作  相似文献   

12.
《诗·王风·黍离》(小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力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因诗中未有“大夫行役”之言,未见“宗庙宫室”之语,故今人对《小序》之说颇有疑辞。笔者与萧泰芳师论及此事,他认为《小序》还是可信的,并引《史记·宋微子世家》为证:“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  相似文献   

13.
浅议苏轼的悼亡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悼亡诗作为爱情诗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在古代中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真正完全意义上的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这就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中国古代悼亡诗词的发展史上,苏轼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并对悼亡词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苏轼为他的两位夫人写过悼亡诗词,在他的笔下,夫妻除是生活上的伴侣之外,更像是知音朋友,因而丧妻之痛也更化为知音之叹。在此后的悼亡诗词中,我们都能看到苏轼的影响。本文意在通过对苏轼悼亡诗词的分析,发掘出其中深刻内蕴着的情感的真挚与人性的美。  相似文献   

14.
音释二题     
《汉书》等引《诗》,为什么用“密勿”而不用“(?)勉”? 《汉书·刘向传》:“故其诗日:‘密勿徙事,不敢告劳。’”这是《诗·小雅·十月之交》的一联,毛诗作“(?)勉从事,不敢告劳。”《文选·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年表>》“密勿军国”李善注,“《韩诗》曰:‘密勿同心,不宜有怒。’密勿,(?)俛。”这是《诗·邶凰·谷凰》的一联,毛诗作“(?)勉同心,不宜有怒。”按,(?)勉亦作(?)俛。  相似文献   

15.
中唐诗人韦应物,以田园诗著称,诗风自然淡雅。所存十九首悼亡诗,上接潘岳、下启苏轼,延演于后世,诗人对亡妻的那份率真、至爱之情倾吐于诗中,凸显了悼亡诗"抚存悼亡"的共同主题,彰显了妻子勤劳、贤惠、与诗人心灵默契的美德,构建了悼亡诗的时空体系,丰富了我国古代悼亡诗创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一、《诗品》正名《梁书·钟嵘传》云:“嵘尝评汉、魏、六朝五言诗,名曰《诗评》。”《南史·钟嵘传》则称此著作为《诗品》。《隋书·经籍志》有著录,云:“《诗评》三卷、梁钟嵘撰。”注云:“或作《诗品》。”《新旧唐书·艺文志》则承《隋志》之旧。南宋以还,官私书目著录则仅署《诗品》之名,不复有《诗评》之称。是书名称沿革,大致如此。《梁书》作者姚思廉、《隋书》作者魏征等,均初唐间人,而此两书同时在唐贞观三年  相似文献   

17.
《采蘩》为写召南贵族夫人采集白蒿以奉祭祀之作,《采蘋》为写将要出嫁的召南贵族少女采集浮萍、水藻后举行婚前教成祭祀仪式之作,二诗皆当作于周平王(前770年~前720年在位)初年;《甘棠》为召伯虎卒后故西周王畿遗民的悼亡怀念之作,当作于周平王元年至十二年(前770年~前759年)"二王并立"之时。  相似文献   

18.
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悼亡诗可以算是抒情诗的一个“亚种”。在西方表现哀怨的抒情诗的品种很多,但专为怀念亡妻的悼亡诗则极为罕见,而在我国则几乎可以说有一个传统。这里原因何在,还须进一步研究。我们现在只拟将弥尔顿的一首悼亡诗和我国一些有代表性的悼亡名篇作些比较,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弥尔顿的悼亡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他第一次婚姻的一个反衬。弥尔顿第一次结婚,如果不是完全失败,至少不是很幸福的。据他的外甥菲利浦斯写的传,他在(1642年,三十  相似文献   

19.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杭州有所追悼而作”,是一组由16首七言绝句构成的悼念情人的诗歌。由于情事隐秘,作者不得不写得扑朔迷离。本文依据龚自珍的生平遭遇,以及龚氏诗文中的一些可资参证的材料,对这组诗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考释。悼诗写得沉痛真切,原于作者恋情的深挚,也与作者理想的失落密切相关。在古典悼亡诗歌中,它应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悼亡主题在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一直都是引人关注的.潘岳以文人身份首次用诗歌形式直白地表露自己对亡妻的哀思,在文学史上首创悼亡诗之先河,进而在行文结构和艺术手法上都树立了一个典范.苏轼继承了潘岳悼亡诗的行文和艺术,创新性地将悼亡主题引入词中,使得悼亡文学又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