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英国哈代与中国苏轼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比较哈代的几首"爱玛组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悼亡之作,始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邶风·绿衣》写鳏夫睹衣思人而伤悼亡妻,《唐风·葛生》写孀妇痛悼亡夫愿死后同穴,二诗当为我国悼亡诗之祖。其后,文人悼亡诗最著者有潘岳《悼亡诗》、元稹《遗悲怀》、梅尧臣《悼亡三首》等,多为悼念恩爱情笃的亡妻而作,所以狭义的悼亡诗即指那些悼念亡妻的篇什。然而,广义的悼亡诗还应包括哀悼其他亡人以及凭吊先贤英烈的诗篇,诸如沈约《伤谢胱》、王维《哭孟浩然》、白居易  相似文献   

3.
悼亡主题在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一直都是引人关注的.潘岳以文人身份首次用诗歌形式直白地表露自己对亡妻的哀思,在文学史上首创悼亡诗之先河,进而在行文结构和艺术手法上都树立了一个典范.苏轼继承了潘岳悼亡诗的行文和艺术,创新性地将悼亡主题引入词中,使得悼亡文学又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中西悼亡诗看中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太康、元康时期,“善于哀诛之文”的潘岳,写就名作《悼亡诗》三首,表达对亡妻的悼念,写情叙悲,哀婉动人。后人以悼亡作为丧妻的代称,当然也可指悼亡夫。刘勰的《文心雕龙》把悼亡诗归于哀吊一类。首次正名“悼亡诗”的,要算南朝梁萧统了。  相似文献   

5.
从男性心理及其艺术表现范式演进的角度考察悼亡诗,可以发现悼亡诗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至西晋潘岳的《悼亡诗》始确定悼亡诗的特定内涵,即专门用来追悼亡妻,且书写的重心明显落在悼亡主体,而不是对象身上。二、唐代韦应物的悼亡之作注入了更多个人化的生活内容,使诗歌表现的重心由悼亡主体向悼亡对象转移。自韦应物之后,夫妻间日常生活琐事和丧葬经过写入悼亡诗中,成为诗家惯例。在艺术表现上,韦诗在意象营造的丰富性和细腻性上都有所发展。三、元稹真正将悼亡诗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到他的《三遣悲怀》,悼亡诗的艺术表现最终完成。此后的诗人在悼亡诗的艺术表现上已无多少开拓的余地。  相似文献   

6.
中唐诗人韦应物,以田园诗著称,诗风自然淡雅。所存十九首悼亡诗,上接潘岳、下启苏轼,延演于后世,诗人对亡妻的那份率真、至爱之情倾吐于诗中,凸显了悼亡诗"抚存悼亡"的共同主题,彰显了妻子勤劳、贤惠、与诗人心灵默契的美德,构建了悼亡诗的时空体系,丰富了我国古代悼亡诗创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潘岳的三首《悼亡诗》从尊重和理解的角度抒发了对亡妻的一往情深和沉痛悼念,具有人性的真情美.它在体制、规模、内容、结构及表现技巧上为文学史增添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使“悼亡”二字成了人们哀悼已故妻子的专门题材,有一种范式美.他的《悼亡诗》还表现出了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注重爱情、亲情和友情,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及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与悲剧意识,具有一种文化美.  相似文献   

8.
<江城子·记梦>、<梦亡妻>同是用记梦手法表现悼亡主题的佳作,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土壤、相异的人文背景,决定了两者风骚各领.本文着重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思想观念、文化性格等方面来比较两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悼亡诗是一类用以寄托对亡者思念的特殊诗歌形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开悼亡诗先河,对后世悼亡诗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潘岳的《悼亡诗》(三首)赏析,分析其悼亡诗在意象选择、取材的角度、艺术手法和诗歌的形式等方面的写作特点,进而探讨《悼亡诗》对后世悼亡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悼亡诗可以算是抒情诗的一个“亚种”。在西方表现哀怨的抒情诗的品种很多,但专为怀念亡妻的悼亡诗则极为罕见,而在我国则几乎可以说有一个传统。这里原因何在,还须进一步研究。我们现在只拟将弥尔顿的一首悼亡诗和我国一些有代表性的悼亡名篇作些比较,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弥尔顿的悼亡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他第一次婚姻的一个反衬。弥尔顿第一次结婚,如果不是完全失败,至少不是很幸福的。据他的外甥菲利浦斯写的传,他在(1642年,三十  相似文献   

11.
秦汉颂在创作体制、修辞方式、审美风格及思想内涵等方面产生了新的突破,在颂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颂的多元化发展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为唐宋以降颂日趋僵化与复古的文学大势提供了难以逾越的创作范本。  相似文献   

12.
如果用结构主义的视角来考察莎剧的女性叙事,可见无论对女角之女性温柔与聪明的颂扬,还是对其深具男性之粗犷甚或野心的批判,都是以父权秩序的稳定为起点与依归,以女角参与男权话语之过程为情节,以女角是否认同自己的社会身份为悲、喜剧之分界和结局,从而构成一个看似线性而实则循环的叙事模式。而莎剧中这一以女性进入与退出男性话语为旨归的父权叙事结构,正是对女性社会性别之建构过程的完整阐释。  相似文献   

13.
敦煌碑铭赞词语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写本碑文、墓志铭、邈真赞等人物传记资料保存了大量晚唐五代时期的原始语言材料,具有较高的词汇学研究价值.文章择取数例不易释读、亦未被各类辞书收录的词语,结合传世文献加以考释,以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14.
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潜心描述美国拓荒运动的伟大女作家。她以内布拉斯加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中,尤以《我的安东妮亚》最为出色。主人公安东妮亚的一生不断地追寻自我,并在努力拼搏后,在大草原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本论文通过对安东妮亚的童年,青年和中年生活经历的分析。展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讴歌早期移民自强不息的拓荒精神。  相似文献   

15.
晚唐诗对词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晚唐诗着意刻划心境 ,笔意婉曲 ,感情深挚 ,特别是对爱情的歌咏 ,给予了词深远影响。第二 ,晚唐写景诗精美而缺乏气势 ,咏物诗偏爱吟咏细小纤柔的事物 ,特别是对女性居住环境的细致描写 ,也构成了与词类似的特征。第三 ,晚唐诗把感伤情调作为一种美自觉地加以追求 ,并配合绮艳的文采 ,构成了一种凄艳的意境美 ,影响了词  相似文献   

16.
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的一贯主题。在《宠儿》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在揭露美国万恶的奴隶制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了黑人同胞与生俱来的爱的天性。通过分析小说中两性之爱、血亲之爱、自爱与友爱等爱的表达,我们可以了解美国黑人如何在生存的夹缝中坚守艰难的求爱之旅。而作者也正是通过爱的多方位的表达,弘扬着黑人同胞爱的传统,呼唤着整个社会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17.
悼祭文是祭文中的一类,特指悼祭死者的文章,与同属哀祭文体的哀辞、诔文、吊文等有所不同.其文体形成于汉魏之间,经过六朝的发展,大盛于唐宋.早期悼祭文形式自由,韵语与散语皆可用.晋、南北朝时期的悼祭文以四言韵文为主,讲究音律,句式骈俪,有一定的格式规范.唐宋时期作品和文类大为丰富,除传统的四言韵文外,还有骚体、赋体、骈体、散体等.元、明、清三朝承继唐、宋,诸体均有发展,其中散体悼祭文的创作最为出色.  相似文献   

18.
阿垅在特殊年代所构建的现实主义诗歌美学,可以从人、诗、现实和情感四个维度进行讨论。人是纯洁的人,善良的人,能够参与历史和现实的创造的人,能够战斗的人,能够唱出战歌和颂歌的人;诗由人写,必须直接从生活的深海采撷并孕育成艺术的珠贝;现实是当下的现实,提供给人以行动的空间,人与现实发生血肉联系,生出诗歌作品;情感是诗歌艺术发生的美学基础,诗人的使命就是写出他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了他自己爱恨情仇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19.
清明藕合了上巳、寒食两个习俗节日的内容,从而同时兼有时令与节日两重解读意义。故不但历代题咏篇什积累甚多,而且民俗活动也名目繁杂,成为大、小传统均共同关注的节日,体现了华夏民族慎终追远的集体文化心理意识。其中特别值得注意者,则为隐藏在其中的生死智慧和人间情怀,要在透过祭祀仪式沟通生死两界,促使幽明两界皆处于相通相安的和谐化秩序状态之中,从而更好地协调世俗人伦关系,建构家族血缘情感及其社会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0.
在1949年至1976年的当代诗歌集体化写作阶段,颂歌建构起了自身独特的传播消费方式和文本形式.工农兵群众作为意识形态的中介,介入并主导着诗歌的生产、传播、阅读和批评等各个话语实践环节,内在地规约了民歌形式的制度化进程.工农兵诗歌及其民歌形式的试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中国创新现代文化体制和追求现代文化的民族化发展道路这两个向度的战略考量,同时也为当前诗歌重建中的"新诗二次革命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