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理解何以可能--论"时间距离"的哲学解释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间距离"在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的一般解释学中是被力求跨越的;而在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中,"时间距离"是不可逾越且不必要逾越的,并且他们认为"时间距离"是理解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可能性得以实现的必需方式.通过分析"时间距离"在哲学解释学中存在的必要性和"时间距离"在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来阐述"时间距离"的哲学解释学意蕴,认为它是使理解得以可能的必需方式.  相似文献   

2.
劳斯是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实践诠释学"科学观的产生,在哲学上,其原因可概括为对"理论优位"科学观的否定、将海德格尔和福柯哲学作为理解科学的哲学本体论,以及融合英美科学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努力等几个方面.劳斯"实践诠释学"科学观的特征是:实践对理论具有本体论上的先在性,科学具有权力,科学是地方性知识.劳斯在科学观上的创新,最突出地表现在:提出了理解科学的实践原则,批判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科学观,拓展了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时间几乎总是与精神联系在一起,并且精神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它是主词、主体或本原,时间是其谓词、属性或派生物。要理解时间,必须从精神出发,以精神为根据。这种对"精神与时间"之关系的理解一直持续到20世纪,直到海德格尔才得到彻底的反思与解构。在海德格尔看来,精神以及与之属于同一维度的心灵、灵魂、人格、生命等,不再在存在论上具有本原地位,不再是理解其他事物(比如时间)的根据。相反,要想理解它们,必须从更为本源的时间性出发才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的诠释一直是当代哲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因为它无论对于我们理解尼采的哲学,还是对于我们理解海德格尔本人的哲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的解读的基本论点和思路,然后揭示出尼采哲学在海德格尔思想"转向"中所起的作用,并由此从海德格尔的哲学返回到尼采哲学自身,就此澄清了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的曲解和误解之处.最后,本文尝试对两位哲学家的共同哲学关怀作一个简要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时间与存在》是海德格尔后期在时间问题上最重要的一篇著作,在这篇著作中海德格尔对他的前期时间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修正与创新。他对时间的论述方式已经远离生存论,不再提及此在对于存在之澄明的作用。而是从存在的在场意义上来讲出时间,从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通达"的"四维时间"以及时-空概念来讲时间,这是一种比前期时间观更具原始意义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空间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解释,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对于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和把握哲学研究的主题、对象和方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通过集中考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空间问题的探讨,凸显了其在空间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入地揭示和剖析了这一研究所存在的理论缺陷和难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时间观念在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时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存在问题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其思想的开端处,亦即他的早期弗莱堡讲课中。通过对世界观哲学和科学哲学的双重批判,海德格尔提出了从"理论之物"回归"前理论之物"的哲学道路。然而,前理论之物究竟意指"实际生活"还是"存在意义"却并不明朗。通过解构和形式显示方法,海德格尔将二者统一于"先行把握",这就是早期海德格尔"实际性存在论"这一哲学规划的主要特征。同时,这也导致了早期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转向"。然而,与其说"存在论转向"是海德格尔对实际生活与存在意义的两难处境的最终解决,不如说,它恰恰彰显了这一两难处境,而生活与存在这两条内在线索之间的矛盾也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思考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始终关注"此在"的生存境遇构成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内在语境,从而凸显海氏哲学运思的重要特质.在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的解读中,此在的在场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9.
正如海德格尔主张哲学要“实施返回步骤”一样,我们对其哲学的理解也应返回其初始处,揭示他的实际思想主旨,领悟其本体存在概念。海德格尔的实际思想主旨在于欲对现代文明实行改造,为此而须引发一场哲学本体论的革命。其初始的本体存在概念主要是指万物(存在者)之共含的“核心(或始源)意义”,但仍笼罩着“实体”的阴影,并具有多义性。海德格尔的本体存在概念与传统哲学中的本体存在概念截然不同,但其隐含的价值意义值得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0.
《存在与时间》中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考是他的成名作《存在与时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经过澄清传统的历史观念,海德格尔从本体论的高度来分析、思考历史,指出此在(Dasein)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此在是历史性的存在,只有它才是历史研究的真正对象。海德格尔这一本体论历史哲学的转向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促成了历史思维向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张扬了人文理性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通过时间而追问存在问题,在前期,他试图通过从时间性到时态性的跳跃来实行转向,以把握存在本身之意义。但是这一方式后来被他放弃了,因为在形而上学语境中,这种方式会使存在被误解为存在性,时间又被误解为当前在场。由此就形成了海德格尔从前期到后期的转向,而通过转向,海德格尔致力于消除误解,并更源始地追问存在之真理和理解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他从根本上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把人视为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者,一种语言性的存在,并从人这一特殊存在者出发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真理的本质,从而在哲学的层面上对存在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语言把客观存在进行划分和结合,而存在又以语言的形式反映出来,因而语言成为人领悟存在的必然途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从根本上动摇了建立在对象性思维模式上的西方传统存在观,是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超越,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中,"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方式,它既是马克思哲学探索的逻辑出发点,又是马克思视野中的元存在,处于奠基性的地位。马克思正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并且围绕"人的感性活动"理论的展开才彻底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开辟了他哲学探索比海德格尔更成功的生存论转向。  相似文献   

14.
对于康德的时间图形理论,海德格尔有两种不同解释:一是认为过去构成时间的本原,只有过去才是作为时间的时间;二是认为未来构成时间的本原,未来先行规定现在与过去的综合统一,只有未来才能提供时间图形的框架结构。文章阐明:本原分为定义本原与生成本原,过去构成时间图形的定义本原,未来构成时间图形的生成本原;语言是造成双重本原的终极原因,语言(此在)是对于时间的存在建构,语言的谓词功能建构时间的未来维度,语言的名词功能建构时间的过去维度。  相似文献   

15.
在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海德格尔另辟蹊径对艺术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思考一、实践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思维态度,运用了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改变了追问的路线--从"物到作品"返回到"作品到物";二、基于对其"存在的真理"之哲学主题的关怀,从"真理的本质"方面思考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在关于"作品与真理"和"真理与艺术"的讨论中,阐明了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对理解"存在的真理"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指示.  相似文献   

16.
在费尔巴哈看来,在黑格尔注重联系和发展的历史原则中,那种以时间为惟一向度的思辨哲学方法,最终成为反“时间”的“理性专制主义”。在马克思的批判中,黑格尔的绝对方法作为应用的形而上学,具有创造一切的权能——纯粹的、永恒的、无人身的理性自我运动、自我安置自己,通过思想运动建设世界,从而把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史颠倒成纯粹思维的生产史。从根本上说,黑格尔绝时方法的形成与黑格尔颠倒日常语言和哲学语言的关系密切相关。由于在黑格尔的思辨体系中,作为有限性(时间性)存在的人是无限存在即无人身的理性实现自身的场所、工具,所以海德格尔指认黑格尔哲学仍然是在场形而上学,黑格尔时间概念是本源时间的敉平。  相似文献   

17.
熊伟先生是中国海德格尔思想研究奠基者,生平著述集于《自由的真谛——熊伟文选》.熊伟可不问胡塞尔,而成功交融海德格尔与华夏思想,因海德格尔是哲学理性主义传统的反叛者,契合华夏非逻辑非科学的思想传统.理性主义传统是哲学主流正道:“哲学”一与科学相伴不离;二与逻辑学同根同源;三与基督教神学因缘难断.恰在视哲学为理性主义的立场上,才能理解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想的任务”.因华夏抒情诗歌传统,中国学人自以为和海德格尔思想相契,但谈及哲学主流,必须“从逻辑的观点看”.  相似文献   

18.
语言思想是海德格尔后期存在论思想的重要方面。海德格尔承继了前期对传统语言思想中将语言视为言说工具的观点的批判。但同时,与前期相比,海氏后期的语言思想不再以"此在"为中心,从此在的生存论层面展开探讨;而把关注的重点投向了存在,认为语言之本质具有命名存在者、使存在者入于其自身所是的本真力量。本质性的语言即是诗。在诗与言的关系上,两者彼此规定,各自成其本质。海德格尔的这种诗性语言观,使得语言回到其本有的基础上,真正成为人类存在之"家",从而对我们当下回归到诗意的生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实则也是哲学思想来研究李退溪的诗作,同时又利用李退溪诗作和儒家思想来理解和诠释海德格尔的哲学,由二者的双向互释来理解李退溪诗作中的士的精神。海德格尔的"存在"乃是儒家的"生生"、"天地之心"。李退溪以其自觉的归隐实现了本真的存在状态,他的诗作表明,他把握了这个"生生",从而通达了"存在",获得一种与物同体的快乐。这种快乐也包含兼济天下的情怀。由通达存在,士获得了一种影响世人的存在的力量;而海德格尔的通达存在则谈不上是一种快乐,甚至是一种枯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