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词义演变,有其社会发展的外部原因,也有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受制于内部原因。词义发展的内因与外因都是社会文化现象,在对语言发展内因的深入考察中,对社会发展的外界因素也会有更为透辟的体会与理解。  相似文献   

2.
语言(语音)符号是伴随着人类文明源起的关键因素和共生现象,它有着远比文字符号更久远的历史信息.客家话在文化精神方面包含着厚重的中国社会以祖先崇拜血缘纽带关系为核心的民间宗教因素.客家移民能够世世代代异地繁衍发展,其与客家语言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因素直接相关.客家话在社群迁徙与聚居区域变迁进程中的历史流动中无疑隐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客家话亚文化圈的形成,是一个社会时代变迁主流文化迁移为亚文化的自然历史过程.20世纪华语华文的"巨大变化",在于思想统一与观念普及致使差异消弥带来的语言特色、语种生命和方言类别的弱化.语言的历史传承与流动变迁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作为汉语言亚文化语音类别的四川客家话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应有相当的保护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山西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了山西农业产业系统,得到农业总产值与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总产值之间,以及种植业与部门内各产业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剖析该地区产业结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针对山西省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如何正确理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正确理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就必须分清语言矛盾与实在矛盾、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广义矛盾与狭义矛盾的不同意义,并辨明矛盾与对立、否定、辩证法和系统论的关系.辩证矛盾在广义上讲,是任何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存在的否定或"自我背反"的性质及其表现,并由此造成系统的运动与变化,使同一变成不同一,对立变成不对立,一切皆向其反面转化.矛盾不是现成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而是由否定造就对立与统一的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客家话各方言点知章精庄四组声母的状态及其演变,指出客家话不同方言点四组声母的现状是同一初始状态进一步演变的结果,并结合历史和现实的语言材料对演变过程作了细致的阐述,据此确认唐代后期至宋代初期为客家话和北方话分离的年代  相似文献   

6.
以200名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和语言测试相结合的手段,对英语口语习得者的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因素与英语口语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英语口语习得者的个人心理因素对口语习得者的英语水平影响显著,且个人心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英语口语水平较低及较高的习得者的自信性及学习兴趣强于中等水平者,而中等水平者的焦虑感却高于英语口语水平较低及较高者。第二,社会心理因素即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及学习环境与习得者的口语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各因素之间成正态分布。因而得出结论:个人心理因素是影响口语习得的内因,而社会心理因素是外因。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法人内部的困惑与矛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实施法人治理,协调处理好高等学校法人的内外部关系。高等学校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其内部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中存在着党政领导制度"预设"的矛盾、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力的冲突以及学校权力与教师权利、学生权力(利)的内部矛盾。高等学校法人内部的困惑与矛盾成因有制度性因素,也有科层制模式下内部权力结构与运行上的问题。正确认识和分析高等学校法人内部的困惑与矛盾,实施法人治理是现代大学建设必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语言变化有诸多因素形成,其内涵十分丰富。本文根据英语语言事实探讨了影响语音、词汇和语法等不同语言层面上变化的四种重要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文中指出音变迫于语言内部系统压力的同时应考虑社会因素,类推因素中“矫枉过正”现象也需要用社会动国来解释。文中接着强调威信因素是借词的重要理据,社会心理因素中还糅合着个人风格的变异。最后着重提出在语言变化研究中,对各因素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叉现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企业环境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管理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现实各因素的集合;是由社会环境、市场环境、自然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组成的一个系统;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企业环境各构成要素以及环境与企业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它们互为环境,并非是一种单向传递或影响力的主从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各方言专家的描写来看,散布于全国各地的客家话普遍有入声韵和入声调.根据语音学理论,文章认为,第一,客家话多数仍保留着入声韵,而不存在所谓"入声调",一般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第二,客家话被誉为"活化石",其平声、上声和去声或许反映了中古汉语声调系统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1.
客方言声调的演变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方言声调演变一致性较强,从已经比较的65个方言点的材料来看,客方言声调演变有6种类型。其中4种类型属于浊上字的正常演变,是主流;其他两种类型属于浊上字的异常演变,是支流。客方言全浊上B类字(口语用字)与次浊上C类字(书面用字)相偕而变,此与粤方言同;客方言全浊上B类字归阴平,此与部分赣方言同。这些共同特征显示了客、粤、赣方言之间错综复杂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英国长老会差会纪多纳(Donald Maclver)和李威廉(William Riddel),于1879年前后来到粤东客区,成为该会在客家地区宣教的急先锋.为方便在客家人中宣讲基督教教义,纪多纳等人潜心研究客家方言并着手编著《客英词典》,于1905年首版,1926年由玛坚绣(Murdoch C.Mackenzie)主持修订再版.本文根据教会档案等原始文献资料详细讨论了《客英词典》一书的基本情况并考证了《客英词典》的外国作者纪多纳、玛坚绣生平及其来华在客属地区传教的情况;中国合作者彭景高,黄兆衡等人的籍贯、生平以及参与《客英词典》编纂的情况,以期复原《客英词典》一书的编纂历史背景并解决其历史基础方言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台湾客家族群之文化意识逐渐苏醒。在21世纪全球化浪潮和台湾施行多元文化发展政策之下,台湾的客家文化,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局面。政府推动多元文化发展政策,逐渐重视客家文化之发展,改善过去客家文化式微的境况。台湾客家族群,正可顺应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政策发展潮流,在台湾本土建构一套完整的客家文化发展政策,使客家文化成为台湾文化的一项重要内涵,进而建构台湾成为全球客家文化的重镇。  相似文献   

14.
分级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所引入的竞争机制在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同时,也导致学习者一些新的英语学习焦虑因素的产生。文章通过对分级教学后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表现形式的阐述,分析了新模式下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产生的内外部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这一研究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龙岩市部分客家在学儿童的调查,发现他们对客家方言的掌握并不熟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长自身的原因以及家庭语言环境的原因,也有社会和学校重视不够的原因。客家方言的有效传承,家庭教育最为关键,学校要适时推动,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营造良好的客家方言传承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的语言形式、组织规律和语用特征都是该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反映。研究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寄予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和哲学思想。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从语言的认知属性出发,将民族文化精神纳入教学研究领域,比较中西民族文化精神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提高语言交际水平。  相似文献   

17.
通过现代侗语北部方言中的复音词的语音形式与南岛语言的语音形式进行比较,认为这些复音词是侗语核心词汇的组成部分,与原始南岛语有发生学上的关系,保留了较为古老的语音形态,是原始侗台语的语音形态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提出研究晋方音史的资料包括当代方言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当代方言资料包括:现有研究晋方言的各种资料及研究各大方言的资料;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晋人不同时期的韵书及诗词用韵,不同历史时期散见于典籍中的有关晋方音记载,域外民族语言与汉语西北方音的对音材料的整理成果。最后提出应当遵循的四条原则。  相似文献   

19.
学思札记九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札记体”是我国传统的优秀学术文体之一,应继承发扬;《申报》是迄今为止中国寿命最长的报纸,也是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汉语,特别是其词汇的渊薮,词汇学研究家应充分挖掘、利用;中国语言学界应重视“中国语言学思想史”、“汉语通语史”、“汉语方言史”这“三史”的开拓、建设,三史如果修成,则标志着中国语言学跃进到一个更高的层面,等等.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渗透着"崇真"思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注重完整引入莎剧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典型意象等文化信息;二是尝试如实传达莎剧的冗长定语、条件状语从句以及十四行诗等语言形式;三是积极引进"戏剧文本类型"以及学习西方戏剧意识。梁实秋译莎的"崇真"思想与他"和而不同"的哲学倾向以及当时"欧化"风尚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