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英语全球化、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英语在全球化的同时,也在本土化。本土化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原因,中国英语就是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世界英语理论和现状表明,中国英语不仅可以满足中国人对英语的多元需求,还可以有效地防止西化,培养民族凝聚力,真正使英语为我所用。中国英语教学应该放弃独尊英美的模式,突出本土意识。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质内容的中国模式的初步形成,不仅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而且提出了社会工程这一崭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中国模式提出了区分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模式、区分社会规律与社会政策、社会政策设计综合集成等一系列社会工程问题;自觉的社会工程研究为中国模式的继续探索和完善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全面进步,被公认为"中国奇迹".诚然,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干扰;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等.对30年改革进行总结,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为以后进一步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原则性经验.中国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称之为"中国模式",有其自身显著的特征.这一成功的改革模式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三位一体文明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为主线,中国古代社会可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从传说时代到商代的远古社会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时代,其文明同其他古代民族并无实质性的差别.中国文明模式的形成是从西周开始的.从西周到西汉的上古社会是其经受第一次考验并得以正式形成的时期.从东汉到唐前期是其再一次经受考验并得以完善的时期.从唐后期到晚清是其定格与守成时期,同时也是它进入自足的封闭状态之时期.  相似文献   

5.
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增长造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国内一些学者主张我国应借鉴西方"消费社会"模式,向消费型社会转型。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学者和民众(通过"占领华尔街"运动)却对这种模式表达了批判和否定态度。围绕这一"围城现象",首先从演化史的角度分析了西方消费社会在其发展中表现出的社会进步和致命弊端的两面性及不可持续的特征。其次,从"全球化时空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在促进消费、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的过程中可以从西方"大众消费"发展模式中汲取有益成分,深化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革,但不能顺应西方经济霸权主义,采用"消费社会"模式。再次,从中国现代化的"新型现代性"性质、当代社会理论的最新成就以及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论证了中国创造新型的社会文明,走"生活型社会"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提出"生活型社会"发展模式的现实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有关社会的发展理论仍然是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但是在具体解释一些中国历史现象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试图以社会整合为视角,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进行重新论证,以弥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不足.依据社会整合,中国社会可分为六个发展阶段:血缘社会、宗法政治社会、君主专制社会、半专制半殖民地社会、现代权力社会和权力与经济并重的社会.由中国漫长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民主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都没有充分发展起来,这将是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指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思维方式,即中国人长期使用并形成定势的主流思维方法和习惯。学术界关于影响中国社会进步的因素讲的很多,但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混乱、僵化的思维模式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基于语言变异理论,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出发,在中国英语变体功能的分析模式的基础上,着重探究中国英语变体在语言、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标记功能,揭示了中国英语变体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变化,也是具有识别其本土化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工业化道路与苏联模式关系的研究,大体可以归纳为本质相同论、另辟蹊径论和变相复辟论三种主要观点。这三种观点各有其存在的特定的社会基础,并在学术上各有得失。当前关于新中国工业化模式的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急需克服"主题先行"的影响,避免材料误用,同时应当增加劳动者的视角和劳动过程的维度,积极借鉴相关社会科学领域的成果,形成学科融会、上下互联、古今贯通的审视。  相似文献   

10.
“中国模式”可以分为本体论层次的“中国模式”和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本体论层次的“中国模式”表征了中国崛起是一种硬实力的崛起,而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则意味着中国崛起是一种软实力的兴起.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是读懂中国、破除“大国崛起困境”的一把钥匙.文化是文明社会的精髓,欲对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有真正的见解,文化的视角不可或缺.基于国家软实力的视角考量“中国模式”及其未来,中国将以“和平啒起的大国”、“文明复兴的大国”、“掌握话语权的大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1.
[提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践,让中国教育融入世界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但却较为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以符号教育学为基础,建构“社会-教育-人”的基因结构图式,在学理上有其合理合法性。参照符号教育学基因提取方法,从中国融入世界教育实践和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因素中,提炼出发挥教育社会功能的文化和技术基因,聚焦育人本体功能的教育模式基因,构成像基因链中碱基配对那样的融入世界教育品牌的基因链。从普教文化和职教技术基因、东道国人民需要的教育模式基因,分析其结合东道国文化教育生态环境,满足其“社会-人”需要的中国教育品牌的基因遗传与变异规律。根据社会周期变化,适时调整中国教育服务政策及模式等教育品牌符号基因,以便更好地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微观社区模式与宏观理论模式之争。对杨庆堃与施坚雅不同模式下集市研究的分析表明,对于理解中国社会而言,根本问题并非模式问题,而是在研究过程中中国中心观的树立问题。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中心观的树立有赖于扎实的田野作业。这一田野作业必须建立在对世界性社会把握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研究对象日常生活的准确介入与把握,在互为主体性的过程中理解中国社会。这既是经典人类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社会研究合法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3.
鉴于近年中国的发展速度,“中国模式”受到了世人的关注。文章从社会、文化、军事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模式”在社会、文化、军事中的作用以及内涵。  相似文献   

14.
话语权可以引导人民群众为共同目标而奋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国话语权蕴含着社会主义的全球意义,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全球化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多重危机,部分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认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冲击着中国核心价值观,海外学界和西方社会极大地曲解了中国模式.新时期积极扩大中国话语权,要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综合国力;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生活场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开展话语权外交活动,回应国际关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旗帜,其价值体系也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具有完整的结构体系和价值体系,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其信仰价值主要表现在价值方向、价值体系、动力机制和运行模式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从新中国电影到中国新电影的历史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1949年—2000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为线索,考察各个时期电影的时代面貌、文化特征和修辞系统,勾画了新中国电影从一元化的政治电影模式、多元化的艺术电影模式向大众化的产业电影模式的转换过程。文章认为,新中国电影的概念将被中国新电影所代替,成为新的社会目标和组成部分,不仅为这一目标提供文化想象,而且也提供新经济生长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模式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理念、经验和规律等的全面总结,其内容有三个方面:中国模式的确立前提、中国模式发展的总体布局、中国模式发展的经验总结。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发展,中国模式是在一系列新的前提下确立的。中国模式发展的是"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模式发展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这是我们前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晚清以来,中国开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初步的工业化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冲击了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而劳资矛盾日益尖锐则加速了社会保障模式转型的进程.在此历史背景下,传统农业时代的社会保障模式转向工业时代的现代社会保障模式,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比较成熟的社会保障模式主要有以英国为代表的福利型国家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型模式.从理论上说,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转换存在着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但就工业化程度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福利国家型模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因此,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近代转型实际上就是从社会救济主导转向社会保险主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颇多,但对古建筑本质概念方面的揭示却不够深刻.运用科学社会学的观念,揭示中国古建筑在其形式背后的"空闻-社会结构"模式,以及这种模式下的社会哲理,将会为古建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0.
苏联模式失败后,罗默没有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他积极探索其他可行的社会主义方案。他在保留苏联模式中合理的社会主义成分基础上,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成熟体制,提出了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将是其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而中国有走市场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事实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罗默的市场社会主义尽管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二者却有着本质区别。我国已探索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而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仍停留在空想阶段,所以,我国没有走罗默的市场社会主义的可能,但是可以借鉴其有益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