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湘西文化是研究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 ,楚国曾将古濮蛮之地的湘西作为它的边陲战略要地 ,楚文化民间的一支即俗文化在此地的浸染流布是相当深刻的 ,并不因楚亡而消失。巫俗以楚为盛 ,楚文化及湘西文化都是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 ;巫与舞不可分 ,楚俗好歌喜舞 ,湘西成了歌舞之乡。湘西文化成为楚巫文化活化石的成因 ,是由湘西独特的文化环境造成的 ,即山重水复的封闭的自然环境、贫困的经济环境和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所致。  相似文献   

2.
试论湘西文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西文化是一种附魅文化 ,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宗教和自然宗教阶段歌舞祀神的巫风。在价值取向上有其文化小传统的特点。概言之 ,一是天人关系上的见素抱朴 ,自由逍遥 ;二是人神关系上的娱神娱人 ,以人为上 ;三是群己关系上的重情重义 ,游侠霸气 ;四是生死关系上的重生歌死 ,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3.
凤凰厅城崛起 ,成为大湘西首都。辰沅间楚文化中巫风最盛的一支随着辰沅人大量涌入与城区原有土蛮文化汇集、整合与张扬 ,从而使楚巫文化得以在近世闪耀出一抹奇幻夺目的回光。本文系作者书稿《沈从文与湘西》第二部分《论凤凰文化》的导论。其他各节为对凤凰宗教、风俗及民间艺术的述描和解析。此导论曾作’98国际沈从文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提交大会  相似文献   

4.
湘西苗族鼓舞集鼓乐、舞蹈、表演于一体,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为适应大自然和社会环境而长期凝练出来的文化产物。从鼓舞的起源、载体变迁、内容与形式的演绎流变等方面多角度审视湘西这一独特的舞蹈艺术,其表达的原始族群精神、族群生存智慧和宗教观念、文化赋义和艺术韵意等,较典型地揭示了湘西苗族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湘西苗族鼓舞集鼓乐、舞蹈、表演于一体,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为适应大自然和社会环境而长期凝练出来的文化产物。从鼓舞的起源、载体变迁、内容与形式的演绎流变等方面多角度审视湘西这一独特的舞蹈艺术,其表达的原始族群精神、族群生存智慧和宗教观念、文化赋义和艺术韵意等,较典型地揭示了湘西苗族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三峡巫文化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诠释了巫文化的概念 ,指出长江三峡为巫文化的起源之地。其次着重从巫教、巫术、避邪、崇拜等方面阐述了巫文化的宗教 ;从巫风、巫俗、丧葬、禁忌等方面阐述了巫文化的风俗 ;从巫歌、巫舞、巫戏等方面探讨了巫文化的艺术。最后综合探讨了巫书、巫画、巫医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湘西具有独特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其区域形象可以概括为奇山秀水、世外桃源、质朴自然、巫风盛行、红色印记,但是在形象输出中存在传播庸俗化、忽视历史文化底蕴、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永顺老司城申遗成功对湘西区域形象有增补作用,具体体现在认知上能增强湘西人民的文化自信,历史传统上增加湘西历史文化底蕴,旅游上丰富湘西文化旅游内容,对外传播上可改善湘西以往神秘、荒蛮的形象,人文上则增加湘西区域景观的美学色彩。  相似文献   

8.
湘西原始宗教文化特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原始宗教的文化特质突出表现为神秘久远的原始性,多元文化的混融性,娱神娱人的世俗性。  相似文献   

9.
湘西文化是发生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一特定区域的民族文化.湘西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表现出了积极反思与主动建构相结合的语言文化自觉,地域特色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行为文化自觉以及古朴自然与现代时尚相统一的娱乐文化自觉.湘西文化的文化自觉路径:一是主体自省,二是大胆创新,三是客观扶持.  相似文献   

10.
聚落是村民聚居生息的空间,是生命承载之地。湘西土家族聚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聚居地。文章以湘西周边地貌、居住形式为参照,阐释我国传统聚落文化在少数民族居住选址、规划、建房中的影响作用,以及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的格局特征;进而为当代民居的规划设计、空间建设、环境布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湘西文化源流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作为中部地区的五溪蛮地和土家、苗、侗、汉等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之地, 文化呈多元一体之格局。湘西文化作为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是以土著文化为潜流,以楚文化为主流, 以巴文化为干流, 以汉文化为显流的多元一体之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在创作初期以湘西本土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对湘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进行深度描写,揭示湘西文化的精神特质。这种对湘西文化的本土阐释是把湘西文化作为都市文明的反观之镜,也是作为拯救现代都市文明诸多病态的良方,这是沈从文此期的文学题材选择与创作思想的人类学向度。这种缺失现代历史理性的价值取向必然受挫。沈从文的民族感情和民族自尊同历史理性尺度之间的冲突,正是他文化困境的来源。历史理性是沈从文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然之途。沈从文从本土文化阐释意识到历史理性的转变高度说明了他的文化理解阐释身份的全面置换,也揭示了他文化阐释的方法的自觉更新。沈从文从苗族、湘西区域意识到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逐步归聚,实际上是他跨文化思考、历史理性思考乃至对人"类"意识思考的结晶。这是沈从文对中华民族文化如何走向复兴问题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在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并断言未来世界文化的复兴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然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未来的世界文化不仅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甚至也不是人类文明总和的复兴,而只能是在人类以往文明的基础上,对全部传统和现代文明进行整体的改造与重建。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思想与创作的文化渊源应该包括三个方面:西方文化、犹太文化和中国文化,但以往我们对卡夫卡与后二者的关系的研究往往较多,反而忽略了卡夫卡与西方文化,尤其是与古希腊文化的关系的研究。卡夫卡广泛而深入地涉猎希腊文化,借用、利用、消解,甚至改写希腊神话。他从古希腊文化中吸纳了有关荒诞、迷宫的观念,以及西西弗斯的形象,然后演绎、发展成了他笔下的悖谬、谜语意象和结构,以及一系列的与西西弗斯同命运的"K们"形象。  相似文献   

15.
受西方海洋文明中心论的影响,中国沿海城市的文明形态长期受制于陆地农耕文明的理论框架。从考古学、历史学角度对连云港城市文明“物质遗存”进行考查,证实了本土海洋文明的历史存在;而通过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对连云港城市文明“精神遗存”的透视,则进一步澄明了连云港海洋文明形态的客观存在。在如此双重视野中对连云港海洋文明进行阐释,可以更为客观全面地了解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民族文明形态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域饮食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西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西域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也是西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一种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多源发生、多维发展的中国地域文化。其特点是多元性与趋同性相结合;传承性与动态性相结合;通融性;并且宗教信仰饮食在西域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域饮食文化蕴含丰富的生态文化。研究西域饮食文化可以促进对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的认识,有助于保护民俗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旅游业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合肥三河古镇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环境资源。在古镇的旅游环境规划设计中必须融入前卫的创新设计理念和旅游休闲理念,形成与江南六镇不同的定位与特色,形成自身独特的主题,使三河古镇的文化特色鲜活起来,动感起来,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互动起来,激起人们的参与欲望。  相似文献   

18.
试论礼与中国传统文化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西周的礼乐文明是这一文化模式的上古形态,汉代礼文化的重建完成了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开端的文化转型。此后,礼文化通过对一些新的、外来的文化要素的不断整合、吸收,保持了自身内在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和统一。礼将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制度规范和精神心态融为一体,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在湘西那块古老神奇的丰沃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以其结构灵活、形式自由、感情色彩浓郁、文笔质朴清新、表现湘西边地风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以湘西这块特殊地域上源远流长的楚亚文化对沈从文的熏陶、影响,来探讨他作品中显示的那种浪漫的人性世界、独特的民情风俗以及雄健的民族生命元气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沈从文小说的文化视野与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20.
对于学术词语的研究,往往是学术思想研究的关键。之所以要对"资本"进行"文化哲学"式的"反思,"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从欧洲语文的古代文化境域,从拉丁语文的解释,以及在词源的意义上,可以看到"capital"原始概念的规定性及其文化意义的嬗变。"capital"在近代西方文化中具有西方人类文化的根本特征。当代研究需要关注"capital"自身的文明化问题,以更好地把握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