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中日两国学术界中,关于儒学还是儒教的论说由来已久。从"儒学"的原始形态来说,"儒学"并不是现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宗教;从"儒学"的展开历史看,中国儒家学说的主流从来没有成为如西方现代"Religion"那样意义上的宗教。把儒学称为"儒教"的表象之下,反映了对西方文化受容的变异。中日两国虽然都用"儒教"一词,但是在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层,有着两国近代史化过程中社会对待宗教不同态度的痕迹,存在相互认知上的错位。正确认识儒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颜色对中西方民族来说,具有相同的视觉效果。但是一旦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看待颜色词,其内涵和语用意义便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同质和异质性。本文以"红色"为例,从语义基本对应、语义部分对应、语义不对应和语义空缺四个方面探讨汉英颜色词在语义方面的异同及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3.
中西诗学的研究中"理"与"理念"均为重要观念.本文以叶燮<原诗>中的理与西方诗学中从柏拉图至黑格尔为代表的理念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叶氏诗学中的理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其实是与意象相通的情理;而西方诗学中的理念则表现为对于抽象存在意义的追求,从柏拉图到黑格尔都有诗为理念及其显现的精彩论述,但最终仍然走向理性中心;二者之间的差异基于中西诗学的核心思想与文化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的隐喻的角度人手,通过"水"的隐喻的相关语料,按照其文化内涵从地理因素、世界观、人际关系和时间观四个方面进行归类、分析,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性研究,可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水"含颇多文化成分;"水"的隐喻可以映射出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的明显差异;人们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是隐喻性的;隐喻帮助人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导入已成为教学界的共识,但由于片面地灌输西方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失语"也暴露出我国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内容的缺失.本文分析了 "母语文化"在实现外语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呼吁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还要加强母语文化的传承,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际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语境:"他者"与"世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两大系统的中西哲学文化,对"他者"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在后现代语境中,解构理论对西方本体论传统的反思,中国艺术美学风格面向世界的现代性建设,赋予中国传统文明和当代艺术创造新的意义.只有以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为背景,从"他者"角度切入,才能揭示出当代审美创造的文化与美学意义及引发的问题内涵.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随着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关于"现代性"的研究与讨论在哲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等领域内逐渐展开,并发展成为当代西方理论界最具统摄性的概念之一,人们用它来辨别、描述或讨论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总体性精神特征.对"现代性"概念的考察,就其意义来说,展现了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与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调和折衷"在杜亚泉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方法论意义.在政治思想上,他以"调和折衷"的方法处理保守党和进步党、集权制与分权制、国家主义与和平主义的关系,构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文化思想上,他通过对中与西、新与旧的"调和折衷"建构了自己的文化理想.杜亚泉"调和折衷"的方法论有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思想来源,但在征引西方思想的表层下,隐藏着以中国传统文化参照,发明西方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9.
普桑是17世纪最伟大的古典主义艺术家,被誉为"哲人一艺术家".如何认识普桑及其古典主义艺术?如何看待普桑与当代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必要将普桑置于西方文化、美学和艺术史的"伟大传统"之中,通过其经典作品来探索隐含其后的复杂美学意义.伟大传统创造了普桑,普桑又创造了伟大传统.他开创的"宏大"风格凸现了古典理性原则,在西方文化古典与浪漫的张力结构中呈现其独到的价值.尤其是普桑所独创的理想风景与英雄风景,拉开了西方风景画登上历史舞台的大幕.后来的伟大艺术家们,从大卫、柯罗、德拉克洛瓦,到塞尚、修拉、毕加索,都在不断向普桑致敬,继续"发明"普桑的伟大传统.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研究中,"失语症"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之所以"失语",并不是由于西方的新方法、新观念的引入使我们原有的话语失落,不是我们原有的文化理论的丧失,而是我们无法用原有的话语来解释当前的文化问题;文化研究引入的备受推崇的诸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理论、后结构理论等,并不是西方文化中的主流话语,西方主流文化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所传递的价值观并没有征服中国;我们之所以面对西方学术"失语",主要是我们仅仅满足于操作这些学术术语本身,而对现实中存在的文化现象很少涉及,"文化失语"是我们对新的文化现象、社会问题缺少新话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场域内的文化资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化资本概念第一位明确提出“文化资本”的学者是皮埃尔·布迪厄,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出概念性的阐述,而是通过三种形式类别划分来说明他的“文化资本”理论。之后国外一些学者或是从资本定义引申出文化资本定义,或是从纯精神视角进行界定。这些文化资本的定义虽然对资本进  相似文献   

12.
"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引起国内外众多人士关注的"问题丛",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能够作出更清晰地解读。在文化定位上,西方为自然哲学,中国为道德哲学;在文化取向上,西方属爱智,中国属致用;在文化精神上,西方倡批判怀疑,中国倡中庸;在文化传统上,西方学者传统、工匠传统、数学传统与宗教传统等蕴育了近代科学而中国诸传统与其迥然不同。由此,中国文化建设应注重研究基础理论、培养怀疑批判精神与培育科学文化等。  相似文献   

13.
对国家、民族深刻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是洋务运动兴起的最底层原因;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化历程的起点;"官督商办"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中国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绕不过去的一道关口,是当时中国既定政治框架内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唯一选择,包含着妥协与无奈。"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首先是洋务派对中西文化价值判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与诗学的互构——“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是两种殊名异义、学理维度有别的文艺文化思潮。“文化研究”是对日常生活文化、大众文化,包括各种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研究,它可以是日常生活的美学研究,也可以是泛文化研究;而“文化诗学”是基于“诗学”审美品格的学科前提基础上而言的,是一种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互涵互构的研究,并且其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诗意审美维度的文化。“文化诗学”包含两个研究向度:一是文学的文化研究,即应该研究文本中的文化,重视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的互涵互构关系,激活传统;二是文化的文学性研究,即应该研究文化中的文本,研究当下日常生活中各种鲜活的具有文学性的艺术形态,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15.
"人类世"这一概念自21世纪初被提出以来,在西方诸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包括将环境、自然作为主要关注对象的生态批评。这一概念迫使研究西方生态批评的学者迅速做出反应,在反思人类对地球的地质影响之时,将学术研究的范围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延展:从作为研究主体的人到作为研究客体的环境,再到研究具体内容和方法,都在这个新概念的启发和推动下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包括建立地球意识、推动灾难故事和慢性暴力叙事等。  相似文献   

16.
西方思想界与中国思想界都存在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中国思想界的争论在某种意义上是西方相关争论的延伸。但是,作为一个思想现象,必须区分这一争论的中西处境。一方面,区分他们各自的思想针对。另一方面,刻画其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再一方面,必须对中国思想界借取西方相关思想资源的思想张力保持高度警惕。从而,可在中西思想的比较研究中获取丰厚的研究资源。  相似文献   

17.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在社会区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资本”再生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家庭是其主要场所。“文化资本”既是累积性的,也是传承性的,并且和其他类型的资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家庭中各种类型的资本对文化资本的获得和继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语境是一个意义抽象而广泛和具有综合性的概念。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出发,进行"文化战略"语境的思想认知阐释,并结合高等教育所担承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强调它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应发挥的作用,同时就其文化引领功能的彰显和优势的发挥进行学理层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19.
在唐诗研究领域,“唐诗与西域文化”的研究意识在20世纪已经完全形成,并在微观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宏观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却难预其流;同时唐代文化研究、文化交流史研究、西域研究等领域的成果则在客观上又为“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的全面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因此,“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