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试论政府自利性及其矫正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自利性是政府自我服务的倾向,是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属性。政府自利性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政府自利性的膨胀会带来政府权力的扩张、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发生偏差、腐败蔓延、政府功能衰退和政府合法性丧失等诸多弊端。矫正政府自利性的措施是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并努力使政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利益     
传统观点认为,道德都是利他的,即使利于道德行为者,也只能给其带来某些精神利益。其实,作为道德基础的道德利益不仅指他利,也包含着自利,自利的内容既有精神性的,又有物质性的;道德利益作为道德的本质是他利与自利的统一。同质性的自利和他利分别构成了道德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内因和外因。  相似文献   

3.
现代知识分子是自利性的还是依然具有公共性,一直以来争论频频。由此导致了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迷茫。通过梳理知识分子自利性与公共性互相对立的诸种观点,认为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能够消解这种二元对立:自利的现代知识分子主要栖身于学术场域中寻求着自身的利益,但这并不阻碍他们投身公共领域的政治场域,赢取政治和符号利益,如此就使知识分子在自利的基础上,由自利走向公共,实现多重场域里多元角色扮演中的公共性和自利性的统一,这对知识分子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意义都极其重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会计失信行为屡屡发生,给政府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造成了极大地经济损失。由于会计诚信直接关系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因此,构建会计诚信实施机制,治理会计失信行为,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由之路。通过对会计诚信的涵义的梳理与会计诚信本质的分析,提出了以自我主动履行为主、辅之以法律等被动履行的实施机制,以期对提高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自利为核心内容的会计理性受个人禀赋和外界环境总体双重约束;会计理性具有逻辑性、有限性等特点;会计诚信是会计诚实与会计信任交易过程中各相关交易主体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的充分博弈过程.会计理性和会计诚信具有内在的联系.治理会计诚信缺失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并根据会计诚信的特点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6.
政府自利性: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政府代表公共利益是其不可推卸的职责,与此同时,政府追求自身利益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由此可知,政府是具有公利性和自利性的矛盾统一体.当"官意与民意"相左、"公意与私意"背离时,政府的自利性与公利性就会出现严重的不兼容,政府自利性的消极影响随之显现出来.政府自利性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政府在承担其职能时将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偏好而行动,从而导致政府实有职能的扩张和应有职能的萎缩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建立以报酬激励和晋升激励为导向的功绩制、以适薪养廉为依托的薪金制、以及以约束为基础的权力平衡和制约机制.即建立健全兼容的激励机制和高效的约束机制,是解决政府自利性问题的基本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政府自利性是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属性,政府自利性的膨胀必然带来政府权力的扩张并危害公共利益.因而,应通过法律制度的控制,行政伦理控制、社会力量控制等方式来减少政府自利性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揭示了“诚信”作为和谐社会运行的规律性质,论证了“诚信”层次境界是由低到高的组合体。既有应对生存压力的“诚信”境界,也有体验功利损益的“诚信”境界,还有恒常卓著的“诚信”境界,更有自我超越的“诚信”境界。启示着现代诚信建设,对于公民、政府、及其所有经济、教育、文化组织,都有一视同仁的必然要求;昭示着诚信建设,既需要利益的驱动、制度的保证,更取决于自觉、非功利性的高尚追求。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人们的素养方面无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有效性较差的实际问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严重的是把禁绝个人利益的“完美性”诉求作为具体的、现实的标准。实际上,利益作为每一个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不可能被完全禁绝的。因此,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正确理解利益原则”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差的一个切入点。但是,“正确理解利益原则”本身是有缺陷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追求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我们必须对该原则进行规制,倡导一种理性指导下的“有限自利”与“完美理想”相结合的“正确理解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10.
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及政府代理费用表明,政府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合理形态的政府利益结构体现了委托人利益与代理人利益的良性互动,在不侵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保障了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合理自利,实现了委托人利益与代理人利益的双赢,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因此,对政府利益结构合理形态的度量与界定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尔菲德因弟弟艾里去世而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而强烈地反抗社会。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剖析霍尔顿的心理创伤,认为这种心理创伤导致霍尔顿人格超我与本我冲突程度超过自我调节的能力;霍尔顿本人过度运用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导致其自我与外界割裂,以至于丧失了人格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人身损害赔偿债权,是指自然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受到不法侵害,有致伤、致残、致死的后果以及其他损害,为了弥补所受损失,被侵权人要求侵权人予以赔偿的权利。与企业有关的人身损害赔偿债权有的具有单个债权数额相对较小、涉及人数较多、非基于自愿产生、损害结果显现滞后等特征。当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时,该类债权往往在债权人会议中处于弱势地位,获得的清偿机会受限,所获清偿比例也极为有限。对该类债权应该予以特别保护,对该类债权的特别保护主要基于人身权优于财产权以及该类债权产生的非自愿性。  相似文献   

13.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成因及其背后的心理动力机制,阐述于连个体人格在理想之我和真实之我的冲撞下的扭曲和对其外在行为的影响,说明真实存在是人格健全的标志.人格的自我健全的先决条件是个体的自然天性能够自觉地摆脱外在的奴役,表露真实自我,实现精神层面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索了约翰.多恩晚期代表作《生死边缘的沉思录》中自我意识的内在性的几个方面。笔者认为,多恩的自我意识,充满人性与神性的交织。在危病的紧急时刻,其作为个体的人文学者的自我意识逐渐减弱,主要呈现出四个动态特点:被动性、自省性、他我性和超我性。同时,多恩自我意识的变化也与他的内在身份相关。这些不同的身份,在不同方面推进并提升了多恩自我意识的进展,使得《沉思录》超越了个体意义的生命经历,在更深邃更广大的层面为读者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15.
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镜子.镜子往往被萨特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它暗含着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即人如何认识"自我"?在萨特的哲学中,"自我"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存在,它并不是一种实在.如果简单地将镜中映像当作"自我",必将导致"自欺".  相似文献   

16.
萨特写<密室>的用意不是要描绘人际关系恶化的场景,也不是要探讨人际间相互防范的策略,而是要阐释其自由理论.他指出了人的存在中来自自我及他人的种种异化现象,即我的自由被他人禁锢和他人的自由被我禁锢、我被我自己对自己的定见所禁锢、我认同他人对我的成见并与他人一起禁锢我自己.<密室>为人们认识异化、避免异化指出了一条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庄子思想的自我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自我主题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方面。它基于以下考察:一、“庄子为楚公族后裔”的假说及文本内证,说明自我问题是庄子焦虑的早期体验中所提出的首要问题;二、庄子关于心我关系的思考在理论层次上解决了自我的本质问题;三、心斋和坐忘是庄子两种最基本的悟道方法,在庄子看来,它们是个体通向逍遥之境(自我解放)的必由之路;四、在一个传道的逻辑结构中,庄子自我论扩展到政治论、认识论、审美论诸方面,庄于思想得以成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  相似文献   

18.
拉康哲学以悲观极端的方式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但他的理论忽视了实践机制对人意识形成的建构作用,也没有对他者的来源和本质作出合理解释;由于其理论辩证性的缺失,将意识的建构单向绝对化,导致其理论座架没能走出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构架,并隐含着价值悬设.事实上个体意识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小我"和"大我"在社会历史场域中的实践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的三种基本关系,现实中由于人主体意识的强制入侵导致这些关系的冲突与恶化,因此人作为理性的一方必须为恢复这些关系的和谐做出自己的道德承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必须超越人类利己主义,主动承认自然的“赋予性主体”地位,从而通过保障自然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他人关系中,人必须摈弃个人利己主义,根据对所有人普遍有效的理性法则行动,从而通过尊重他人的目的性存在重建人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我关系中,人必须节制自身的情欲,彰显人不同于动物的理性本质,从而通过道德上的自我实现促进人身心的和谐发展。这就是人在道德上必须对自然、对他人、对自我做出的道德承诺。  相似文献   

20.
成仿吾以康德美学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在文艺批评本体论上,他以康德哲学认识论解释“客观”、“自我”等概念,指出文艺批评是“自我”的表现;在文艺批评建设论上,他提倡以“反省”的方法,借助“合目的性”概念,从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在文艺批评方法论上,他提出了以“同情”为批评方法和批评态度;在文艺批评对象论上,他从康德哲学关于“美的艺术”理论出发,坚持文学艺术的独立价值在于作品的能引起想象力和知性协调自由运动的“论理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总之,在康德美学背景下进行观照,成仿吾文艺批评观体现出相当的严谨性和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