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阶层认同、环境价值观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与“行”存在巨大鸿沟,探究社会心理学因素是如何影响垃圾分类行为成为重要问题。基于“2015年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分析阶层认同和环境价值观对垃圾分类行为影响,检验感知行为控制和感知行为动力的中介效应模型,探索促进公众垃圾分类行为的内在机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发现,阶层认同对垃圾分类行为有直接效应,同时通过感知行为控制和感知行为动力体现出中介效应;环境价值观不仅对垃圾分类行为有直接效应,并通过环境行为控制表现出显著的中介效应。因此,提升公众的绿色消费理念、培育节约环保习惯,可以增强环境责任意识,促进公众垃圾分类行为。通过树立典型模范人物,增强阶层认同感,提升对环境满意度,为培育公众垃圾分类的自觉、自愿行为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问卷调查与情境实验的基础上,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与结构方程建模技术,就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心理归因及干预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态度、所感知的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于其购买绿色产品的意向具有显著的影响力;消费者的行为意向显著影响其消费行为;知觉行为控制通过行为意向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实际行为。同时,基于消费者个体特征的多群组模型分析表明,外向型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意向受主观规范影响更显著;内向型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意向受行为态度的影响更显著。因此,赢得消费者对产品"绿色"特性的心理信任,兼顾绿色产品基于环境效用与经济效用的顾客价值,是激发消费者绿色产品购买意向与行为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利他诉求和利己诉求割裂导致的态度—行为偏差一直是绿色消费面临的主要障碍。为此,从有限道德假设和有限自利假设出发,基于改进后的目标框架理论构建一个媒体说服与绿色购买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期望破解绿色消费“知行不合一”的困境。研究结果显示:媒体说服通过激活环境责任感知(规范目标框架)和绿色感知价值(消费价值目标框架),进而共同影响居民绿色购买行为;媒体说服对不同目标框架的形塑能力不同,导致各自发挥中介作用的差异;环境问题严重性感知负向调节了中介模型,从而发现绿色购买“脱敏”现象的发生机制。认为,媒体通过激活规范目标框架和消费价值目标框架是扩大绿色购买的有效途径,但在采取“恐惧诉求”策略时需要预防触发“脱敏”现象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苏、皖两省的839份实地调研数据,结合环境素养理论和行动阶段理论,将行为意向分为目标意向和执行意向两个阶段,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环境素养对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环境素养的四个维度,即环境价值观、环境责任感、环境问题感知和环境行为技能,均通过绿色消费意向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符合行动阶段理论的影响机理。其中,环境价值观通过绿色消费执行意向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责任感、环境行为技能通过绿色消费目标意向和绿色消费执行意向两个中介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并且绿色消费目标意向显著影响绿色消费执行意向;环境问题感知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则遵循“环境问题感知 绿色消费目标意向 绿色消费执行意向 绿色消费行为”的路径,且对绿色消费行为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此,为进一步促进绿色消费行为,文章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早期大众购买行为产生机理进行研究,验证了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和购买意愿向购买行为转化过程中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态度的工具性态度和主观规范的示范性规范通过购买意愿的部分中介作用对购买行为产生正向作用;知觉行为控制的自我效能通过购买意愿的完全中介作用正向影响购买行为;营销因子、时间因子、物质因子、互动因子在购买意愿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关系中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SOR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环境责任行为的利他主义和集体行动属性,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抽样调查法获取福州市鼓山风景区游客的数据,运用Amos210和SPSS230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教育感知对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人际信任正向调节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游客的人际信任水平越高,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就越强。研究结论认为景区管理方可以通过优化解说方式、完善教育内容、实施体验性强的教育项目来增强游客教育感知,进而激发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景区通过营造各方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提高游客人际信任水平,促使游客自发实施环境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1998—2020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以绿色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检验了环境规制与能源生态足迹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呈倒“U”型影响,对绿色技术创新呈“U”型影响,绿色技术创新能够降低能源生态足迹,在环境规制与能源生态足迹之间具有负向中介作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均呈倒“U”型影响但作用效果不同,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抑制能源生态足迹效果最为显著;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有效传递了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粮食主产区山东省538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在测算农户家庭经济地位指数的基础上,以化肥和农药的减量施用为例代表农户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运用逐步回归和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中介作用检验方法,分析了农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的影响,并考察了价值感知的中介作用及其在化肥和农药减量施用过程中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经济地位对其化肥和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农户价值感知在化肥农药减量施用中具有正向的部分中介作用,且在两类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中存在差异;在农户化肥减量施用中,农户利己价值观、利他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均具有正向的中介作用;在农药减量施用行为中,农户利己价值观具有正向的中介作用,而利他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引导员工助力企业可持发展是时代赋予企业领导者新的工作重点.以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构建环保变革型领导通过环保自我担当与组织绿色氛围作用于员工亲环境行为的双中介模型.基于646份员工有效问卷数据,采用Bootstrap、层级回归等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环保变革型领导对员工亲环境行为存在正向影响;(2)环保自我担当、组织绿色氛围分别在环保变革型领导对员工亲环境行为的正向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两者起到共同中介作用;(3)面子意识显著正向调节环保自我担当对员工亲环境行为的正向影响,但在组织绿色氛围对员工亲环境行为正向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家庭农场经营踵事增华,但环境污染问题持续未解。破解家庭农场环境污染困境,促进组织知行合一,是加快建立农业农村生态环保行动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安徽省家庭农场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厘清“环境责任感和魅力型领导”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挖掘“社会监督”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环境责任感和魅力型领导对家庭农场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监督在环境责任感、魅力型领导与亲环境行为之间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由此提出将环境责任纳入管理体系;领导带头示范,以身作则;强化社会合力,构建监督制约网;营造家庭农场亲环境氛围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为研究对象,以便利抽样方式调查森林旅游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相关关系,以指导神农谷森林旅游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需要。经分析得到环境责任、生态关系、游客意愿和居民福祉四个游客环境态度因子,参与互动、积极参与、环境干扰、环境维护和后续保护五个游客环境行为因子。研究发现,神农谷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倾向整体较高,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意向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福州地区高校学生环境行为的问卷调查,基于综合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个体特征中,与男生相比,女生表现出更具有保护环境的行为,环境态度、环境价值观组成中的环境意识,参加环保社团活动和在外部压力下形成的情境与大学生环境行为成正相关。基于此,提出从重视学生环保社团建设、把环境教育嵌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创造有利于实施环境行为的"情境"等方面以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环境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环境意识是城市居民形成的对环境的稳定态度,并由此养成自觉保护环境行为的习惯,对城市居民环境意识进行研究对于其改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居民的特征,构建城市居民环境意识模型,并通过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属性评价和模型检验可以发现,环境意识的形成受多元因素的影响。环境态度是影响环境意识的关键变量,城市居民对环境保护态度的改善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教育、宣传、引导,现实中具体的环境问题案例对居民的环境意识影响力较大,应加强对城市居民环境知识的普及,从而促使其在提升环境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14.
将满意度作为中间变量,在乡村旅游情境下构建了旅游者感知价值对环境责任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旅游型新农村价值提升路径。结果显示:旅游者感知价值中的成本和社会两个维度仅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环境责任行为;而管理服务、体验和资源价值对环境责任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据此,旅游型新农村的建设管理者应以感知价值为突破口,放大绿色旅游效应,在引导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过程中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共进,进而提升旅游型新农村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及相关理论拓展研究,构建了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影响研究框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t模型就消费者风险偏好、健康意识、支付意愿、行为与意识一致性、消费者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对消费者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在男性和女性群体存在明显差异;健康意识和支付意愿具有显著正相关作用,且女性模型更显著;男性存在意识和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以至于反向选择,对绿色农产品购买具有显著负作用;家庭特征比个体特征对消费者购买绿色农产品行为更具有显著作用,女性且与小孩同住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相应增加,而独居群体购买倾向较差。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民的环境意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基于对上海市民环境意识状况的社会调查,从环境知识水平、环境状况认知、环境价值观念、环境保护态度、环境行为等五个主要方面对上海市民环境意识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上海市民环境意识的主要特点,提出了提高市民环境意识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武汉、济南和成都三市538份问卷调查,在传统的理性消费模型和消费价值模型基础上,构建了绿色信息、消费者绿色食品属性感知与绿色购买行为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传统的消费行为模型嵌入绿色观念后仍然对绿色购买行为具有解释作用;绿色信息对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行为不仅存在直接正向影响,而且对消费者绿色食品属性感知与绿色购买行为的关系中存在显著扰动效应。提出了完善绿色信息传播机制、加强多渠道绿色信息传播、增强绿色食品的可感属性等3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南京高校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问卷调查法,从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等方面,对南京高校部分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通过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但在实践中的环境行为表现却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第二,非环境类专业学生与环境类专业学生在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意识等方面的表现虽有一定差异,但差距较小;第三,大学生中女生比男生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要高,态度更为积极;第四,当代大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来自于电视、学校教育和互联网等。对此,笔者提出相应的建议:一要充分发挥电视、互联网的功能,广泛开展社会性环境教育;二要努力推进学校环境教育的制度化,促进学校环境教育的平衡发展;三要建立环境道德行为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引导青年学生的行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