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企业家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及债务融资问题,通过划分观察组和参照组,统计企业家所获权威奖项作为声誉代理变量,选取94家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声誉对企业融资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家声誉越高,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小,可以低成本获取大规模债务融资。据此,在贷款决策中,金融机构应考虑借款人声誉因素,同时企业家应关注声誉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利用金融市场实现融资成本最小化现越来越多地成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途径之一,文章从分析金融市场提供的常用融资工具的融资成本入手,然后总结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的因素,最后探讨吉利汽车的融资路径并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3.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和互助性融资担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剖析民营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诱因入手,探讨了民营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对策。认为贷款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过高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因。所有制歧视,政府对社区合作金融的不当干预加重了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主张从解决贷款信息咸本和监督成本入手,将培育民营中小企业互助融资担保组织作为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民间融资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金融业的影响日益加深。我国对民间融资缺乏监管的现状,制约了民间融资的发展,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完善我国民间融资监管,应建立健全民间融资法律体系,明确民间融资的监管主体、监管对象和监管内容。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小企业板块的建立,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设日趋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融资途径.但是,我国的中小板市场投资报酬率低于主板市场的水平,同时其融资成本较高,最终造成了融资效率的低下.因此,我国应积极进行上市制度创新、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大力加强金融市场建设等,以期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问题能得以解决,更好地完善和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在竞相进行低成本股权融资而冷落债务融资的同时,却有大量的资金闲置或参与委托理财。这样,上市公司不但自身竞争实力没有得到加强,反而不断催生股市泡沫;不仅如此,低成本股权融资所导致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失衡,将会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结构性风险。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市盈率的全球平均化必然导致我国股市泡沫破裂,从而引发金融风险。因此,采取有力措施抑制日趋增长的低成本股权融资对于防范我国金融风险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面对日益增加的巨灾风险事故和巨额的经济损失,我国在巨灾风险融资方面陷入了政府救济不堪负重,保险市场供需双冷、金融市场严重缺位、社会捐助问题重重的困境。基于此,需要通过大力发挥政府财政的间接作用,以撬动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调动社会捐助积极性,将巨灾风险向国内外社会进行分散,最终形成一个以政府财政为核心、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为支柱、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巨灾融资体系,为巨灾事故发生后不同层次和不同主体的短期、中期、长期的资金需求提供融资保障。  相似文献   

8.
资金流是民营企业的血脉,历来为民营企业家所高度重视。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融资,以扩大产销规模,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常规手段。当行业竞争不断加剧,融资能力也逐步跻身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金融市场的大环境,又受制于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对融资行为的管理强度不断升级,融资约束也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9.
短板理论与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无论是在直接融资渠道还是在间接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都受制于多种因素。本文借鉴短板理论,分析了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渠道和间接融资渠道面临的融资瓶颈。并从短板理论的相关推论中指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需要找到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短板",因此建议把开发性金融引入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更多地利用非公开金融市场融资;同时培养企业的核心价值——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企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和形成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而有效的企业治理的关键是企业所有权的最优安排。企业所有权安排包括主、客体两个方面,其中的企业所有权主体安排是指谁成为企业所有权的主体是有效率的。企业所有权的主体安排的效率性是由企业要素所有者的成本收益特征及其相对发展所决定的,而融资方式的发展及其多样化通过影响企业要素所有者的相对成本收益特征影响企业所有权安排及其效率。在对融资方式与企业治理的内在联系作出一般性描述的基础上,作者认为,融资方式错位是我国国企改革现实困境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文章归纳了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方面的比较优势,构建了基于双方比较优势的Logistic增长模型来研究民间金融机构与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增长规律及两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在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都拥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两类金融机构均衡发展的稳定平衡点是唯一的,双方将各占有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信贷资金数量,并且这一信贷资金数量与金融机构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影响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如何防范机会主义行为是企业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经过对相关理论的回顾与评述,发现现有防范机会主义的文献中,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客观的物质基础。那么这个基础是什么?经过研究,发现是信用。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信用只是注重了信用“工具”的一面,却忽视了信用背后的经济关系。信用的实质是一种契约,是建立在一定抵押基础之上的契约。信用是企业内的基本关系,决定了企业内的收益安排。  相似文献   

13.
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WTO的加入会激化金融业的竞争,我国中资银行的存款、贷款业务会受到影响和冲击。而且,外资银行还会争夺风险小、利润高的国际结算业务。面对这种形势,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在微观层面上,必须提高国有银行竞争力,促进中资银行的公平竞争;在宏观层面上,必须完善宏观金融法规,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融资与信用担保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金不足目前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融资困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担保困难又是“瓶颈”中的“瓶颈”,使得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为规避自身风险不愿对中小企业融资,从而造成中小企业的发展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我国目前的信用担保业尚未形成体系,其机构设置、运行机制、业务范围、风险控制、配套机制等方面均存在缺陷。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担保体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在对福建省部分县(市)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情况调查的基础上,从利率、产品、网点设置、服务程序、信贷覆盖率等几个方面分析农村正规信贷存在的问题,从信贷需求者和信贷环境角度剖析了农村正规信贷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政府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引导和激励,发展多样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促进农村担保体系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打破农村信贷约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商业信用的资源再配置假说认为,商业信用可实现银行信贷资金的再配置,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2004—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商业信用的资源配置效应以及恶意拖欠基础上的强制性信用特征进行的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获取更多银行信贷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不仅未能提供更多商业信用,反而获取了更多商业信用,而市场势力的存在可能是导致这一配置结果的扭曲性因素;拥有更多应收账款的企业倾向于扩大应付账款规模,从而使企业间债务关系呈现出较强的"三角债"趋势。此外,与出口企业相比,产品内销企业在商业信用的供给中面临着更多的坏账损失风险。这说明我国商业信用的产生具有显著的恶意拖欠特征与违约风险。我国的商业信用不仅未能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反而增大了市场的交易费用和运行风险。  相似文献   

17.
论农村信用工程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信用欠佳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了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贷款”的“两难”困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当务之急在广大农村地区要大力推广建设“信用工程”,实现“信”、“贷”的良性发展,破解农民小额贷款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演变史迹中,存在一个迄今尚未破解的农贷悖论命题:本该服务于"弱势群体"的农信社,却没有为弱势者服好务。农信社始终被国家所控制,其经营目标主要是满足国家效用而非社员效用,这是农贷悖论产生的主要原因。破解农贷悖论的关键在于正确界定国家在农村信用社的行为边界:国家要么退出农信社,要么控制农信社。  相似文献   

19.
论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替代与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信贷市场一般表现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分层市场"结构特征。由于各自的特点,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存在着"替代"与"互补"的关系。有效地发挥两部门之间的"互补"关系所产生的"垂直效应"可以扩大农村信贷供给。在Jain模型的基础之上对"互补"关系进行细分,认为互补关系分为具备"垂直效应"的互补和不具备"垂直效应"的互补。通过分析得出:降低正规金融的利率以此缩小两部门之间的利率差距是有效实现向具备"垂直效应"转变的途径。这对于有效地实施现阶段及今后我国各种农村信贷补贴政策,缓解农村资金紧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信贷融资与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信贷市场上通过金融中介进行间接融资是民营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企业的融资需求是否能够获得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信用能力。本文在剖析信贷市场的特殊性、信用与企业信用能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西方学者研究不对称信息信贷市场时“习惯性”地忽略掉的一个交易条件(即由借款人证明其具有偿还贷款的信用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认为,财产所有权是企业信用能力的基础,在不同的产权制度(如私有财产权和法人财产权)下,企业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各有差异,但是,财产所有权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化为企业信用能力。企业的信贷融资需求及其合法资产的价值量,是决定财产权向企业信用能力转化的内部因素,而信贷融资担保制度则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