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延橱是清代中叶岭南的重要诗人。他的写景诗描绘岭南各地山水,金石诗兼顾岭南学术与个人性情,社会时事诗则反映鸦片战争时期的岭南风云。梁廷辛片的诗歌创作,无论是就文化的历史传统而言,还是从诗人活动的地域空间来说,都带上了浓郁的岭南地域特色,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家族传统和艺术个性,成为岭南文学中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梁廷柟是清代著名的南汉史学家,也是一个岭南文学家。在诗歌题材方面,他的写景诗、赏艺诗、鉴古诗较有特色,成就较高,但作为一个由清中叶进入近代的诗人,又处在抗英斗争的前列,却缺乏时代的强音,让人不无遗憾。他的诗歌艺术主要处在模仿唐宋诗歌的阶段,既有古人面目,但也有我之性灵,这是梁诗取得成就的一个要素。梁诗主要学韩、苏,字法、句法上有得有失。作为岭南文学的一个部分,梁廷柟的诗歌,一直为学术界所忽略。岭南文学史上应该给予他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北宋谪臣与元末明初“南园五先生”岭南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谪居岭南的文人与"南园五先生"的岭南诗都描绘、赞美了岭南秀美的风景名胜和风俗民情。处于蛮荒流放之境,环境不适,受仕途自忧心态的影响,北宋谪臣在其诗歌中描写了岭南恶劣的气候、岭地陋俗、重商轻农等习俗,诗中流露出了谪臣远在异乡的思亲之情、不适之感及贬谪之怨,使其诗歌附上一层抑郁之色。"南园五先生"生居岭南,不会产生诸多不适之感,在他们的岭南诗中表现出悠闲、自得之情。  相似文献   

4.
清代广东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它们既包括壮、瑶、黎、畲、苗等土著民族,也有回、满、京等迁入民族。各兄弟民族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相互融合,共同推进了岭南地区的繁荣,同时也为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荔枝作为岭南佳果,在中国古代曾流行于北方。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荔枝意象不多.只是因唐贵妃嗜荔被诗人屡次抒咏,使“讽荔”成为古典咏荔诗一个典型模式。清代广府诗人谭莹的《岭南荔枝词》在“讽荔”模式之外,将荔枝当作独立的审美意象,特别是围绕民俗风情、荔枝本体、借荔喻事三个方面,对岭南荔枝进行诗意呈现,对荔枝风情给予深切凝视,营造出了一个充满岭南风情的诗性空间,具有独特的诗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屈大均诗歌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大均是清代岭南三大诗人之一。本文试图以文化学为视角审视屈大均诗与屈原、杜甫、李白诗在文化上、美学上的渊源关系,阐述屈大均诗歌表现出来的中华传统精神与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7.
陈融《读岭南人诗绝句》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系统清理和记载岭南诗人诗事及有关史事,表现出明确系统的载记乡邦文献、传承地方文化意识;对某些珍稀文献和重要史实进行准确记录和中肯评述,留下重要的文献线索,澄清重要的历史事实,补苴了以往载记之不足。《读岭南人诗绝句》还表现出相当明确的批评观念:以爱古人而不薄近人的评判态度,力图全面详尽地展现岭南人的诗歌创作风貌;以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诗学评骘尺度,表现出对岭南诗人诗作某些核心价值的深度认可或期待;以通达的眼光和明确的诗史意识,对各派诗人与各种人物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以存人事与史事之真实;注意记载和考辨与岭南诗坛相关的非岭南人物或事件,表现出明晰的中国文学与文化整体意识。《读岭南人诗绝句》是中国历代论诗绝句的一个精彩总结,不仅在岭南文学批评史、文体史和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文体史和文学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堪称中国历代论诗绝句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8.
清代岭南词人与岭外有着不断的词学交流,这对岭南词有积极的影响。首先,词学交流促进了清代岭南词人的成长与岭南词的发展。另外,这种交流有助于清岭南词人与岭南词地位的提升。再者,词学交流还对岭南词风的嬗变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代性灵派诗歌的内容意旨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成员虽然以表现真挚之情与闲适之趣为创作主旨,但亦具有风雅之怀:一具有仁爱之心,二具有讽谕之意;性灵派诗对白居易新乐府精神是有所继承的。后人斥性灵派诗为“风雅之”,是十分片面的。  相似文献   

10.
清康熙帝称陈廷敬“姚房比雅韵”,史称陈廷敬为“燕许大手笔”,都以陈氏为“台阁”诗人优秀之选。陈氏一生为做官而做诗,长期处于做官与做诗的矛盾之中,不断地戒诗,又不断地做诗,从而在官越做越大的同时,“诗未因官减”,并不时在“颇觉风流似牧之”的诗人感受中写下优秀的诗篇,使其作为诗人的成就,并高官、理学而三,在清诗中自成一家,尤能于清代台阁诗人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1.
在清代诗经学史上,钱潜之的《田间诗学》占有重要地位。该书卷帙厚重,涉及的问题也极繁细。本文选择其中的“二南”、邶风、肥风、卫风部分,从而考察其间的诗学内涵。主要集中在钱民政治诗学倾向、以札以史证诗、以引诗释诗、以传统诗学范畴及典型化母题说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清代张九龄诗文在岭南广为流播,其曲江别集均由岭南翻刻,且校勘亦相对精审;岭南诗文总集的选录亦"俱首曲江";除此之外,张九龄诗文还以诗集单行本及选本等形式流传。这种接受热潮反映了清代岭南文学及文化借推崇先正典型,力求自具面目,齐驱中原、江左,从而弘扬地域文化及文学特色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清代诗经学的发展经历了4个时期:清初发轫期、乾嘉鼎盛期、道光转折期、晚近嬗变期。以近400年诗经学作整体考察,则应将“现代革新期”附于其后。5个时期的诗经学发展轨迹勾勒出近四百年诗经学发展之概貌,明晰了学术史中诗经学之流变。  相似文献   

14.
中文系黄瑞云教授新著《诗苑英华》已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录自西汉之初至清代之终两千多年间五七言诗近四千首 ,分五卷 ,即两汉魏晋南北朝卷、唐代卷、宋金卷、元明卷和清代卷 ,计二百七十万字。每卷都有评述这一段诗歌发展概貌的长文 ,五篇合起来就是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五七言诗史。入选诗人都系有小传 ,每首诗都有注释。书中写有五百多条“星评”(评文之前有五角星标志 ) ,合之即为一部精湛的诗话。《诗苑英华》集诗史、诗选、诗注、诗论于一书 ,对中国五七言诗具有总结的性质 ,就其所选诗歌时间跨度之长、规模之大、选录之精、…  相似文献   

15.
古今学者和通行的文学史及其他文献典籍对张问陶在清诗史上的地位作了很高的评价:清代蜀中诗人之冠、清代乾嘉诗坛大家、清代一流诗人和诗学理论家、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6.
清代张维屏以"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来评价郑板桥的诗,本文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探求了板桥诗中之"真"真气"即指其诗中之真性情;"真意"是就其诗之内容而言,"真趣"是其诗之神态上的自然表现.究其原因在于作者继承我国古代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及耳闻目睹民生疾苦所致.  相似文献   

17.
清代岭南作家陈在谦在自己的散文世界中,表现了独到的内容和风格,呈现出岭南文学的浓笔重彩和岭南山川风物的浑厚内蕴,是岭南文学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岭南文士参禅之风特盛,海云系为滨海一大法窟,天然和尚座下高僧云集,以遗民文士入禅者多。为培植正信、振起宗风,和尚以诗为教,组织社团,并提出“似诗”理念,引领诗歌唱和活动;又鼓励批评切磋,编刻多种文集,以实现“乐与天下,以尤乐待一人”之目的。在“似诗”理论的指导下,岭南诗歌创作出现一种奇特的风格和流派,天然和尚座下释子也因此找到了入禅的门径,提高了禅学修养,最终抵达安身立命处。  相似文献   

19.
诗话诗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清代诗学者,通常就虞山、神韵、格调、性灵、桐城、同光诸流派递衔而说其理论,很少注意到这些不同流派的论者几乎都对《诗经》有所探讨。研究《诗经》的学者,则只留心经学笺注考证之成果,集中讨论陈奂、姚际恒、胡承珙、方玉润一类经师之著作,而不知各诗话中存有着大量论《诗》之言论。本文考述《清诗话》、《续清诗话》所载资料中之论《诗经》文献,以补历来研究者之阙。观察清代诗话中数量惊人的《诗经》论述,我们发现它乃是宋明以文学角度解释《诗经》这个传统的强势发展。不但尊《诗》以为文学之本源、典范,亦以此破经生之迂执。强调《诗》须作诗读,应注意其比兴寄托,阐发诗语言的奥秘,亦由此深入处理了唐宋之分、诗文之辨、正与变、情与理、意与法等理论问题。许多观点足以与现代文学理论相印证,更是深入了解清代诗学不能不重新审视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20.
清代戏曲的发展与文人游幕密切相关。伴随游幕文人的踪迹,昆曲从江南传播到全国各地。由于特殊的时代政治原因,易代之初,昆曲在岭南迅速恢复并蓬勃发展。在昆曲从江南到岭南的传承绵延中,游幕文人万树起到了重要作用。因幕府娱乐文化之需,万树开始尝试谱曲;因游幕生存之需,他倾力谱写戏曲传奇。总督府所提供的丰厚的资金支持则为创作戏曲提供了必要前提。吴棠桢、吕黍字、来集之、金烺、宋俊等大批江南文士追随吴兴祚的宦迹从无锡到福建,到广东,受万树影响,这些总督府的幕客皆染指于谱曲,形成了一个继承吴炳粲花衣钵的戏曲流派,不仅促进了岭南曲坛的空前繁荣,而且直接导致了岭南剧曲——粤剧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