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大量使用外来民工的企业由于不合理地位用和管理滞后,对当地社会带来了许多外部不经济性问题。运用公共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讨论企业使用外来民工的负外部性的原因,并提出政府通过收取外来民工的管理税,使用外来民工的企业依据政府的管理政策,合理制定本企业的发展战略,使负外部性内部化。  相似文献   

2.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中各国的温室气体减排进程缓慢。文章通过“负外部性权力”的视角分析这种国家行为体削减自身负外部性意愿和行动力不足的问题。在特定条件下,负外部性形成一种权力资源。其发挥作用的原理是产生负外部性的主体可以凭借负外部性为条件与其他行为体讨价还价以增加自身的获益或使自身处于有利地位,因此负外部性具有关系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的属性。在气候政治中国家行为体特别是排放大国倾向于使用负外部性权力影响总体谈判进程和其他行为体以获取利益。通过案例研究,文章认为在国际气候政治里美国主要是消极使用负外部性权力,欧盟则是积极使用负外部性权力的典型,而中国也拥有越来越多的负外部性权力资源。为了更好地解决负外部性问题,应当承认负外部性权力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并在合理限度内对其进行使用。   相似文献   

3.
政府管制的外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管制是政府组织提供的一种公共商品,因此政府管制对企业具有外部性影响。而政府对企业管制的终极目标是模拟完全竞争,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意义的管制均衡,本文就是想从企业外部性角度分析政府管制的边界,从而寻求消除政府管制负的外部性,以建立良好的政府管制体系。  相似文献   

4.
"太湖蓝藻事件"的实际案例结合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分析,揭示了产权残缺不明、产权责任体系缺失是"公地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只有在有效的政府管理和完善的市场机制下界定明晰的产权,实行排污权可交易制度,才能够充分合理地使用和管理公共湖泊资源,防止此类负外部性事件的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5.
运用西部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实地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数据,分析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外部性问题。研究发现,西部矿产资源开发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并存,正外部性主要表现为带动资源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负外部性表现为对资源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而通过明晰矿产资源产权、强化资源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唤醒民众环保意识、统筹利益相关者利益,可促进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外部性内部化,实现西部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资源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探讨自然资源正外部性的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激励理论,提出自然资源正外部性激励的主要途径,包括依据正外部性的作用范围选择合适的规制方法、综合使用激励手段以及尽量让市场起作用等;阐述抑制自然资源负外部性的三种主要手段,即法律禁止、政府规制和道德约束。在分析这三种手段适用性的基础上,提出抑制自然资源负外部性的主要途径,包括选择合适的规制方法、明确产权和引入市场等。  相似文献   

7.
政企关系中地方政府行为的外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辩证认识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的外部性,对正确处理政企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客观现象,深入阐述了我国地方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成因及其效应,并提出通过制度建设使地方政府行为的负外部性弱化和内部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博弈论角度来研究退牧还草。首先 ,指出生态恶化的根源是 :由牧区政府与非牧区政府间的博弈 ,及同一牧区内各牧民间的博弈 ,所造成的双重负外部性。然后 ,说明制定旨在矫正这双重负外部性的政策时必须遵守的一个根本原则是 :此政策会导致帕累托改进后的纳什均衡出现。最后 ,根据此原则提出 ,矫正负外部性的一些具体建议或政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外部性的概念、解决外部性的思路出发,分析了环境污染问题的负外部性特点,引出政府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最优手段,即实施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行为外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外部性理论对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行为加以分析,认为政府行为外部性源于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制度缺陷,并与行为主体特性直接相关.在文化遗产保护中,需要通过完善和优化公共决策过程的制度建设、引进市场和第三方力量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性评估体系,来减少政府行为的负外部性.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我国形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原因以及制度、经济和人口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提出我国要以加入WTO为契机,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扭转劳动力转移的严峻形势,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现阶段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许多学者将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寄希望于小城镇与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在系统分析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及小城镇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以小城镇和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主要作为吸纳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观点提出质疑。在分析政府为何偏爱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战略的基础上,将发展大中城市、大中城市边缘及交通干线上条件成熟的小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及劳务输出作为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欧盟的区域标准化举措在逐步消除内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同时,给区域外带来的负外部性已经严重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企业向欧盟的出口。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落后也已经影响到企业和国家的全球竞争力。因此,笔者尝试将欧盟标准化元素作为技术创新的信息源,从理论上为我国的出口企业探讨一条可行的技术创新路径,以期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同时,减少欧盟标准化带来的中欧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推动西部地区城镇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之核心"农民"问题,这与西部大开发为消除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契合。各级政府部门要提供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自主开发和应用新技术,以不断推进西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竞争力提升,实现西部地区劳动力就地转移,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5.
鉴于企业成功地参与了精准扶贫实践,政府和社会对有效衔接阶段的企业作用寄予了更多新期待,乡土企业位列其中。通过对贵州省乌蒙山区乡土企业X茶园的调查发现,在处理政府、市场、所在社区的复杂关系中,该企业扮演的多重角色存在叠加效应,基本达到了多方预期。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基层政府与X茶园的角色互动再次开启,双方合作的领域围绕特色产业融合、村社一体化、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展开。进入衔接阶段之后,在政府产业规划、企业布局、社区治理等政策激励与规制下,X茶园经历了新的角色扮演、巩固与强化过程。这个新的角色建构使乡土企业塑造了双方合作的新伙伴角色,其特征是企业具备了在本乡本土开展对话的能力,显示出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相对自主性,但也存在企社角色建构不均衡的事实。在政策既定背景下,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是实现企业、政府、社会等多元角色互动,未来乡土企业应围绕新型政企关系生态营造和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而制定行动规划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是我国各行业、各部门尤其是制造业就业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本身对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直接影响到产业的更新换代和结构优化,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为研究视角,探讨它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狭义的农户兼业化出发,基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变化的视角就农户兼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系统梳理,并通过以2000—2016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数据建立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兼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农户兼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在农户兼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中,土地要素投入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农户兼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主要通过资本要素投入的中介效应表现出来;最后,农村生态环境变化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当前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河南11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通过转移就业主动融入分工经济,其地域选择倾向于“省外”多于“省内”,但“省外”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省内”则主要集中于“县外市内”,且随转移半径的增加,劳动力的性别、婚姻、年龄、文化程度、社会关系网络、劳均耕地、所处区位及其分工参与度等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程度总体减弱。同时,劳动力外出就业趋同产生的就业集聚效应显著,劳务收入明显提高,但以自组织途径为主的转移模式难以改变其职业层次偏低和“城市边缘人”身份等窘境。  相似文献   

19.
苏南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由于乡镇工业边际吸纳能力的递减、农业耕地容纳能力的下降以及外来劳动力竞争压力的增加等原因,苏南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主要途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转变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进行生产性投入等,同时要为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