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工农兵群众在解放区话剧创作中的决定性地位,主要表现在文艺工作者对待他们的态度,和他们对文艺工作者话剧创作的影响上,也表现在工农兵群众话剧创作的不断发展上。表现工农兵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成为解放区话剧"压倒一切"的题材内容。声势浩大的解放区话剧运动,体现了话剧题材领域一次历史性的变革。在艺术形式上,解放区话剧努力适应工农兵群众的欣赏特点,艺术结构上来了一个戏曲化。以简短朴素、平易自然的语言见长,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以小说家姿态登上中国文坛的艺术大师,老舍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形成了强烈的小说创作主体无意识.这种无意识与话剧文体规范之间的错位,形成了贯穿老舍抗战时期话剧创作始终的矛盾心态,进而成为导致他抗战话剧艺术性匮乏的潜在原因.这一创作探索过程为他解放后的话剧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话剧这一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经历了百年沧桑.百年史程,涌现出一批伟大的剧作家和杰出的剧作,老舍连同他创作的精品剧目是其中优秀的代表,曾经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铸就过辉煌.长期以来,话剧作为"大众文化",曾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却在电子信息化时代遭遇巨大冲击和挑战.一度的剧坛冷寂和缺乏精品,使已趋于"小众"的话剧,更趋"小众".话剧危机是复杂的文化现象,话剧要走出生存的困境,根本出路在于话剧艺术自身的艺术审美之力--创作精品.重新审视和研究老舍的精品剧作创作,仍有挖掘不尽的人文内涵,老舍话剧创作的"精品意识",对新世纪中国话剧事业的振兴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曹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接受西方戏剧,特别是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从而走上话剧创作道路,从其代表作《雷雨》《北京人》的戏剧结构、戏剧冲突、人物刻画和戏剧语言几方面,可以看出曹禺话剧创作的民族化过程。曹禺为中国的话剧艺术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努力,对戏剧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话剧截止目前也还没能摆脱危机的困扰,笔者认为,重要原因,除了千谈百议的社会制约性、左倾路线的干扰和影响,话剧观念和创作模式保守、创作发表和排演“难产”以及电影、电视的冲击等原因外,还在于话剧与观众的脱节。这种脱节主要表现为下列三种矛盾误差——  相似文献   

6.
张彭春是中国话剧创作的第一人,他于1915年创作的三幕话剧《外侮》,比现代文学史上认定的中国第一部话剧作品提前了四年;张彭春是中国话剧的第一任导演,自从他1916年回国加入南开新剧团后,便实行欧美现代戏剧流行的导演制;在中外戏剧双向交流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张彭春也是第一人。或许是由于他“所务太广”的原因,或许是由于他的国民党政府官员的特殊身份,使他对中国话剧的杰出贡献,始终没能引起有关学者、专家的关注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张彭春留学美国期间,致力于欧美现代戏剧的研究,并开始进行现代话剧创作.1916年回国后,任南开新剧团导演,编导演出了大量深合现代话剧精神的作品,使南开新剧团声名大振,成为“五四”前后北方业余演剧的典范.张彭春早期话剧创作即完成了对文明戏的全面超越,具有了现代话剧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早期话剧是在西方话剧影响下的产物,但从戏剧审美观、编剧方法、演出形式诸方面来看,却与传统戏曲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当时急剧动荡的社会现实、传统文化的巨大惯性、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话剧的草创者虽然没有意识到话剧创作、演出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但却以他们最早的话剧活动提出了这一戏剧理论和戏剧实践领域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话剧《桑树坪纪事》在由小说改编为剧本、由剧本发展到舞台演出的两度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徐晓钟长期追求的“兼收并蓄、以我为主”的美学原则,这种写实和写意相结合而以写意原则为主的手法,使话剧《桑树坪纪事》成为新时期话剧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20年代,从日本留学归国的田汉开始了他的上海时光,田汉和上海这座城市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现代都市文化对田汉实验话剧的接受、租界体制下南国社话剧运动的开展、移民城市中流浪漂泊的波西米亚风格、左翼浪潮下话剧探索的现实转向这四个方面,都体现了上海城市文化对田汉早期话剧探索活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田汉在上海时期的话剧创作与活动,也为中国早期话剧中浪漫感伤与客观写实风格的形成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著名作家、诗人和剧作家赛福鼎·艾则孜的话剧创作生涯、发展阶段、主要作品的艺术特征 ,探讨其作品的特点、创作风格及赛福鼎·艾则孜戏剧创作在维吾尔戏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曹禺始终执拗地追寻生活表象后面蛰伏的人生困境,以强烈的生命体验和诗性描写,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和畅快淋漓的审美享受,在全方位的戏剧描写中,曹禺努力探求和张扬一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原力与人文精神,引发读者对人之命运的辽远思考,这或许是曹禺剧作最为迷人的地方。老舍的两次话剧创作高潮都是在革命狂欢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两次话剧创作高峰的共同之处是与政治和革命的紧密联姻。若没有革命激情的涌动,稳重理智的平民小说作家老舍可能不会从事话剧创作,面对革命狂欢,老舍以他的勤奋和才智,为中国剧坛贡献出数量极为丰富的话剧作品,凝结着他对革命的思考和话剧艺术的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13.
老舍怀着对新社会和新人新事的无限热情,致力于反映现实生活,这不但在老剧作家中,而且在新中国所有剧作家中,也是率先的。所以说,建国后老舍现实题材话剧创作的经验教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驾驭社会主义时期现实题材,对作家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作为社会主义话剧创作先驱者,老舍还未能充分适应这些要求,换言之,他的现实题材话剧的创作存在着题材与生活积累脱节的现象。六十年代初,老舍在回顾五十年代自己的创作得失时也已意识到这一点:“我过去写新题材没有写好。这与生活有关。我从题材本身考虑是否政治性  相似文献   

14.
顾育豹 《中华魂》2008,(3):34-34
1962年,周恩来率陈毅、陶铸在广州召开了戏剧创作会议,为一大批受委屈的作家、艺术家平反,白刃也在其中。被禁锢的话剧《兵临城下》解禁。创作于1959年的话剧《兵临城下》是描写解放战争时期,我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之时,困守孤城的蒋匪官兵在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在人民解放军的  相似文献   

15.
著名话剧《龙须沟》是老舍先生剧作中的优秀代表,也是我国当代话剧创作最初阶段上结出的硕果,在当代话剧创作史上是具有奠基意义的。老舍的这个剧本写于一九五○年夏天(最初连载于《北京文艺》一九五○年九月创刊号和十月号上),这时,距离新中国成立,作家自海外讲学归来仅仅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在短短的时间中能写出这样一部表现新旧社会根本性变化的大型剧作,而且取得了巨大成功,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部作品创作过程中所包含的许多宝贵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讨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6.
在征集“话剧百年”进京的31台话剧中,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创作演出的大型话剧《天籁》传达出戏剧本体的神圣和庄严。一这个戏以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的前身、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剧社的史实为蓝本,对一支活跃在长征路上的文艺宣传队的生活,作了立体的展开。  相似文献   

17.
自从曹禺“出山”之后 ,中国话剧才开始成为真正的戏剧艺术 ,才开始具备自己鲜明的悲剧蕴涵、民族特色和突出的国际意义。作为中国话剧的核心人物 ,曹禺是民族话剧的辉煌和骄傲 ,更是将中国现代悲剧写得最为精彩绝伦、表现得较为深刻广博的大师级人物。从悲剧艺术方面来研究曹禺 ,也许更能够切合其创作的实际 ,捕捉其不朽的灵光  相似文献   

18.
本土化问题因全球化问题而产生,香港话剧在"全球本土化"的潮流中是一个典型的个案.特殊的政治、经济和地理因素造就了香港独特的文化空间,香港话剧具有世界性、中国性和本土性.香港话剧的本土化特征是:坚持用粤语方言演绎中国剧、西方剧和本土创作剧,通过翻译剧建构"本我";最后在"九七"回归的过渡期完成本土化和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语:白雪生是当代辽宁作家里的“杂家”,创作体裁、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话剧、广播剧、电视剧剧本创作,辞赋创作,歌词创作,散文创作;兼及文学评论和民俗研究。创作题材也相当广泛:历史的、现实的,同时也是各种体裁文学创作获奖专业户。涉猎之广、范围之杂,也属于当代辽宁作家里的“另类”。他的所有体裁的作品都呈显着历史的厚重与斑斓、挽携着时代的韵律与风流的风格特征。话剧《张鸣岐》反映现实,电视评书《辽沈战役》书写历史,诗词歌赋表达风土人情与个人情怀,这些都凝聚着作者的“文学介入现实”创作观念。一个作家不仅要关注、思考历史与传统,更要关注、参与现实与民生,这是白雪生创作的原动力,也是其作品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重逢》《河内一郎》和《窑工》是丁玲在延安时期创作的话剧作品。这三部作品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兴亡连接,通过仇恨情感构建“敌—友”二元关系,确立理想中的革命共同体。仇恨这一激烈情感的产生、积累、转化与消解,构成了三部话剧共同的内在逻辑。作为一种情感动员的手段,仇恨叙事既有着深刻的在地性,又承载了话剧的政治功能。以“情感”为视角切入丁玲的戏剧创作,不仅有利于推进丁玲戏剧作品研究,还可窥见左翼文学传统与延安文艺融合创化的复杂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