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鲁迅虽然没有机会专门为人们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但在他的小说和散文里,却塑造了一些鲜明的儿童文学形象.这些儿童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深厚的文化蕴涵.分析研究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是鲁迅研究中的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这不仅对于儿童文学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鲁迅"救救孩子"的启蒙主义呐喊及鲁迅的心灵和思想有更全面更深切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鲁迅把儿童问题从家族关系发展到人类关系的高度上 ,认为父子关系是一种自然平等的伦理关系 ,父母对子女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以“幼者为本位”的思想直接影响了鲁迅对儿童文学理论的批评和翻译介绍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他的小说和散文里 ,鲁迅也塑造了众多鲜明的儿童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3.
鲁迅一生中对儿童问题倾注了很高的热情。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儿童的描写,塑造了一批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深厚的文化蕴涵的儿童文学形象,构成了一个与成人世界密切相关的丰富复杂的儿童世界。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的小说中,儿童或染病、意外事故死去,或在家庭中被喝斥、受压制,或成为继承了父母劣根性的麻木的小看客.通过儿童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出鲁迅对中国人民的未来命运的关注,对祖国前途的忧惧,也隐含鲁迅某种绝望的情绪.  相似文献   

5.
鲁迅逝世后,毛泽东在延安多次公开评价鲁迅,成功地塑造了延安的鲁迅形象,并使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延安知识分子乃至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精神符号。  相似文献   

6.
自鲁迅逝世至今,传记中的鲁迅形象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可谓一个时代传记有一个时代之鲁迅形象.此文从<鲁迅传略><人间鲁迅><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评传><人之子>这5本传记在鲁迅形象的塑造、心理的探索、鲁迅论敌的评价三方面的差异入手,探讨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研究方法、文化环境等因素在鲁迅传记中留下的烙印和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译作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女性问题一直也是他所关注的一大焦点,贯穿于他的创作和翻译生涯,尤其是他翻译文本里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标准与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大相径庭。在特定时期,鲁迅文学译作中的女性的生存困境,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带来了契机和希望。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他的著名小说《故乡》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辛苦麻木”的普通农民形象——闰土,并通过“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悲惨遭遇,诅咒了旧中国黑暗、凄凉的人生,揭露了几千年封建社会对贫苦农民精神和肉体上的推残,提出了闰土的下一代“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  相似文献   

9.
觉醒的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着力塑造描写的形象,这类知识分子也可称之为"孤独者",他们是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贡献的重要形象.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撞击,这些觉醒者们以"救国"、"救我"为己任,成为旧思想、旧秩序的反叛者,但最终又成为"孤独者",又都走上了从追寻到幻灭、从希望到绝望的人生道路,形成"圆圈"的生命模式.造成这类知识分子人生历程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有鲁迅创作这类小说形象时的心态因素,更有当时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等现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品中的儿童文学形象叙事特点为:儿童叙事形象鲜明,叙事声音传递童真、善良、美好;叙事视角、叙事距离多样化。时间上,成人世界与儿童视角的交织;空间上,异乡漂泊与乡土记忆的融合,让鲁迅儿童形象叙事别具风格。  相似文献   

11.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是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代表 ,祥林嫂形象出现后 ,现代作家塑造了一大批命运及精神气质与祥林嫂十分相似的劳动妇女形象。阶级、父权的压迫 ,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共同造就了妇女的悲惨命运。从祥林嫂妇女形象中 ,可见到鲁迅思想家独特的眼光和深刻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卡夫卡都是伟大的现代小说家,他们都着力塑造了许多现代人形象,试图探究现代人直面荒诞困境时生存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鲁迅与卡夫卡小说中的三类人物,即觉醒者、追寻者和反抗者、昏睡者,他们的精神立场相近而又相异,并具有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继《狂人日记》之后,于一九一九年三月写了《孔乙己》。后来在一九二二年六月又写了《白光》。在这两篇小说中塑造了孔乙已和陈士成两个典型人物。鲁迅之所以要塑造这两个人物,其目的就是向人们揭露封建社会孔孟之道培育了一些迂腐、麻木、愚昧的读书人,最后旧社会又无情地把他们抛弃。就象秋风扫落叶一样把他们扫掉,以至无声无息的毁灭。《孔乙己》发表之后,鲁迅于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又写了一篇《〈孔乙己〉附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废名小说中塑造的儿童形象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废名笔下的儿童形象。废名塑造的儿童形象个性不一,但都打下了他自身的烙印,具有一种美学特质。废名在他的儿童世界里流连忘返,寄托了自己对自然人性的追求和对充满真、善、美的社会的渴望。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我国文化革命的先驱,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了众多的下层百姓的挣扎与不幸,塑造了阿Q、闰土等鲜明而典型的人物形象,描述他们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对阿Q等小人物的命运寄予深切地同情。深刻揭示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毒害,表现了封建社会下层百姓的悲剧人生,并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向以典型人物的塑造而享誉中外 ,笔者认为他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也很有艺术魅力 ,更能发人深省。本文从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 ,探讨了鲁迅小说看客形象的类型 ,并初步阐释了不同类型各自的精神性格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7.
鲁迅文学的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儿童、童年当然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维度,但是,它却弥足珍贵。在艺术上,儿童(童年)不仅是鲁迅文学描写、表现的对象,而且更是鲁迅文学的一种方法。在鲁迅的作品中,童年成为作品的结构和立意的支撑;儿童成为小说重要的叙述视角;儿童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元素。如果没有儿童、童年这一维度的存在,鲁迅文学的思想和艺术都会贬值,鲁迅文学的现代性也将不能达到现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大众媒体迅速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成为当下话语生成的新力量.作为鲁迅经典形象重构的主体之一,大众媒体在主流意识形态、学术研究界之外自觉充当了让鲁迅通往大众的桥梁.“孔庆东正说鲁迅”即是借助电视媒体参与鲁迅经典形象重构的案例.然而《百家讲坛》所塑造的“鲁迅”是何种形象,有哪些特征,又存在何种问题,这进而让人思考经典普及大众的最优方式.  相似文献   

19.
优秀左翼作家叶紫遵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塑造了一系列崭新的农民形象。本文将从老农形象系列、革命新人形象系列和解放妇女新形象等角度切入,对叶紫作品中的农民形象进行系统研究,并与鲁迅、赵树理作品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世人塑造了性格各并,仪态万千并充满个性色彩的女性形象。其中的贤德类女性形象集中反映了女性在纲常伦理中的孝道,贤淑,持家等德行,本文从《聊斋志异》的女性形象中的典型人物乔女的性格特点入手,深刻阐述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品行、情感和愿望等,并从传统的观念出发去衡量女性的人生价值,表现了对伦理传统的回归,以加深对封建社会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